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导学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8-04-08 手机版 | ||||
第一课时 陋室铭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把握“陋室”的特征,理解作者寄予的思想情怀。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 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世称 。本文选自《 》。 2、文体常识 铭,是古代刻于碑版或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自主学习】 1、自读,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2、识记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铭( ) 德馨( ) 案牍( ) 西蜀( ) 鸿儒( ) 苔( )痕 3、掌握并积累课下注释。 4、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文中押韵的字是: 韵脚是: 5、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 (2)无案牍之劳形 ( ) 6、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导航]:(1)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课文意思;(2)小组内互相释疑;(3)分小组串译课文, 指出重点字词,流畅翻译。 【合作探究】 一、文本理解 1、课文中统领全篇,表明作者品德的句子是什么? 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3、文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综合探究 4、作者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品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的妙处。 [导航]:品析用词的妙处常用形式是:修辞+内容+情感 6、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拓展提升】 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思考下列问题。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①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②朱雀桥:在金陵(今南京)城外,是当时的交通要道。③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至唐时,则皆落不知其处。 1、品读全诗,描绘“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所展现的画面。 2、本诗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当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用课文原句填空: (1)全文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2)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虚写的句子是: 。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并掌握重要词句的含义。 2、体会莲花高洁的品质,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周敦颐, 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 ,世称 。“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 2、文体常识 “说”,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类似现代杂文。 3、关于“衬托”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感受。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 识记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淤泥( ) 濯清涟( )( ) 亵玩焉( )隐逸者( ) 鲜有闻( ) 周敦颐( )甚蕃( )淤泥( )不蔓不枝( )噫( ) 2、掌握并积累课下注释。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导航]:(1)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课文意思;(2)小组内互相释疑;(3)分小组串译课文,指出重点字词,流畅翻译。 【合作探究】 一、文本理解 1、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2、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几个方面?请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并具体说明一下。 (1)从 方面,“ ”写出了莲 ; (2)从 方面,“ ”写出了莲 ; (3)从 方面,“ ”写出了莲 。 3、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导航]:结合莲的特点及写作背景作答。 二、综合探究 5、作者如此的喜爱莲,为什么又写菊和牡丹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6、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代表了哪三种不同的处世态度? (1)牡丹—象征: ,这种人 。 (2) 菊 —象征: ,这种人 。 (3) 莲 —象征: ,这种人 。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也略微流露出周敦颐“孤芳自赏”的情怀。你怎么看他这种情怀,你认为这种情怀适合于当代社会吗? 【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竹似贤①,何哉?竹本②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③者。竹性直,直以立身④;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⑤者。竹心空,空似体⑥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⑦者。竹节贞⑧,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B]故。君子人多树之⑨为庭实⑩焉。(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①贤:贤者。②本:根。③善建不拔:意志坚定不移。④直以立身:凭着挺直的本性可以立身。⑤中立不倚:处事正直,不偏不倚。⑥体:体悟。⑦虚受:虚心接受。⑧贞:坚贞。⑨之:代词,指竹子。⑩实:充实。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竹本固 固: (2)夫如是 如是: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3、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当堂检测】 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2、填空 《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 。 3、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侯晓旭 |
闂佸憡甯楃换鈧紒鏃€鎸冲畷銉ヮ吋閸涱垳鎲ラ柣鐘辩劍瑜板啴鎮ラ敓锟� 闂佸憡甯楃换鈧紒銊㈡櫊瀹曘儱顓奸崨顖滄啣闁荤姳鐒﹁ぐ鍐偉閿燂拷 闂佸憡甯楃换鈧紒妞剧窔瀹曟濡歌濞肩姴顭跨捄铏剐$紒鈽呮嫹 婵°倕鍊圭湁缂佹梹鎸冲畷銉ヮ吋閸涱垳鎲ラ柣鐘辩劍瑜板啴鎮ラ敓锟� 婵°倕鍊圭湁缂併劉鏅犲畷銉ヮ吋閸涱垳鎲ラ柣鐘辩劍瑜板啴鎮ラ敓锟� 婵°倕鍊规灙闁逞屽墮閸燁偊宕h箛鏇犵煋闁瑰瓨绻傜换渚€鏌涢弽鍨
·语文课件下载
| |||
![]() (可直接打印)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