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回归拓展-评价单答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8-04-05 手机版


1-5-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回归拓展-评价单答案

问题一:通假的原则是“音同”或“音近”。推断通假字最主要的方法是根据字音推断词义。因此,在一个句子中如果遇上不会翻译的“障碍字”,不妨联系上下文,根据音同音近而相通的现象大胆推断,只要在具体语境中能够讲通,则有可能就是通假字。

问题二:古今异义词义变化的类型有: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2.词义缩小。如“今”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

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4.词义弱化。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5.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

6.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

问题三:(参考)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1.普通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睛看)        ②晋军函陵,秦军*南(军,驻扎)

③从左右,皆肘之(肘,用胳膊肘撞)     ④荆人欲聋宋,使人先表雍水(表,做标记)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水)    ⑥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衣戴白帽)

⑧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跳楚舞,唱楚歌)

通过分析这些活用的词的环境可以总结出识别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如下:

A.两个名词连用,而它们之间又不是并列关系,则前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作动词,后一个名词是它所带的宾语。例如①②两句。

B.名词前带有副词修饰,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因为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如③④句。(说明:“先”表示空间的先后是方位名词,表示时间的先后是时间副词。第④句的“先”是时间副词)

C.名词前带能愿动词,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⑤⑥句。

D.连词“而”连接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因为连词“而”只用于连接动词)如⑦句。

不仅名词能活用为动词,名词性词组也能活用为动词,其规律与名词活用作动词相同。

2.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子路从而后(后,落在后面:“而”连接动词“从”和方位名词“后”)

②江水又东(东,向东流去:方位名词受副词“东”修饰)

③齐军既过而西矣(西,向西行进:同①)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以……为先,以……为后:同②)

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表示向某个方向行动。其识别规律与一般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识别规律相同。

(二)名词作状语

1.表比喻。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例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句中的名词“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

2.表动作处所。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句中的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

3.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例如: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句中的方位名词“下”作状语,修饰动词“彻”,表示“下”的趋向,译为“向(往)下”。

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例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的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

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译义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例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句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扳”,作状语,表示“扳”的频率,译为“每天”。

6.表对人的态度。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如:(邑人)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例中的名词状语“宾客” 所表示的是主语“邑人”对宾语“其父”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宾客那样”或“当作宾客一样”。

7.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句中的时间名词“朝”和“暮”分别修饰动词“辞”与“宿”,表示“辞”与“宿”的时间。

(三)形容词、数量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

①亲贤臣,远小人。(疏远,远离)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爱,尊重)

③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交好)

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看重的,看轻)

⑤  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日行千里)

⑦且贰于楚也。(两属,从属二主)

规律总结:形容词、数词充当谓语,并且形容词还带有宾语时,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前有“所”字活用为动词。

(四)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活用为名词。

①其继有在者乎?

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收获)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蠢的人)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平坦的地方,近处)

⑤ 惧有伏焉  (伏兵)     ⑥小学而大遗。

⑦杀富济贫(富裕的人,贫穷的人)   除暴安良(凶暴的人,善良的人)

继往开来  (前人的事业,未来的道路)百废待兴(被废置的事情)

规律总结:当形容词、动词被用作中心词时(作主语宾语)活用为名词。

(五)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这两例的结构形式完全相同,谓语动词都是“朝”,但它们的动宾关系却不同。前一例是一般句式,“朝”的动作是主语“孟子”发出的,宾语“王”是谓语动词“朝”的对象。语译为“孟子将朝见齐宣王”。后一例是使动用法,“朝”的行为不是主语“武丁”发出的,而是宾语“诸侯”发出的,是主语“武丁”使诸侯发出这个动作。语译为“武丁使诸侯朝见”。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用作使动时,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如:①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句中“长”和“短”都是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分别解释为“擅长”和“不擅长”。

3.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时,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音wàng,“使……为秦王”。

(六)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以……为少;轻,以……为轻)

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侣鱼虾而友麋鹿(侣,把……当作伴侣;友:把……当作朋友)

问题四:文言实词含义推断的常见方法: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例如:(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六)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拓展训练】答案

一、从小路;夹杂;参与;时候;机会。

二、       古义             今义

学者  做学问的人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慷慨   情绪激昂            大方不吝啬

颜色 脸色                 色彩

指示 指给……看            上级对下级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三、①云、响、景:像云彩,像回声,像影子一样

②王:称王

③ 王:让……称王

④ (鉴:以……为鉴)

⑤ “亡”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⑥(活:使……活命

⑦哀:为……哀叹

⑧固:险要的地势

⑨穷:走到尽头

⑩愚:使……愚笨

⑾一:统一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蚤”通“早”                        “倍”通“背”

“莫”通“暮”                        “受”通“授”

五(一) 【参考答案】D(应为使动用法,使……活)

【参考译文】徐有功提拔为左司郎中,又调任司刑少卿。曾和皇甫文备一起审理案件,皇甫文备诬告徐有功放纵反叛朝廷的团伙。过了很长时间,皇甫文备因事获罪,被捕入狱,徐有功使他获免出狱。有人问:“他曾把你陷于死地,你现在反而救他的性命,这是为什么?”徐有功答道:“你所说的是个人的私怨,我所坚持的是国家的公法,不应该为了私怨而损害公法。”

(二)走:逃跑                 度:估计                   去:离开

【参考译文】永嘉末年,被石勒包围。……石勒过泗水,邓攸于是斫坏车子,用牛马驮着妻儿逃亡。又遇上贼人,掠走了他们的牛马,只好徒步行走,担着他的儿子及他的弟弟的儿子绥。他估计不能保全两个孩子,于是对妻子说:“我的弟弟早亡,只有这一个儿子,天理不可以绝后,只好自弃我儿了。如果有幸能够存活,我今后应当有子了。”妻哭泣着答应了,于是放弃了自己的孩子。他的儿子早晨遗弃傍晚就会赶上来。第二天,邓攸把儿子系于树上离开了。

(三)1、你父亲年轻时提着一把剑离开乡里,四十年里面,地位达到将军宰相。

2、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当知道你父辈是像这样起家的。

【参考译文】李存审出生于家境贫寒,地位低微的家庭,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说:“你父亲年轻时提着一把剑离开乡里,四十年里面,地位达到将军宰相。这当中脱离危难,险境,得以生存(的情况)不只一次,拔出箭头的也有数百次。”因此将拔出的箭头交给儿子,命令他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当知道你父辈是像这样起家的。”他的子孙都答应了。

(四)1.(1)布衣:穿着布衣(2)息:繁殖(3)善:认为……好

2.(1)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2)皇帝对他的话很惊奇,让他管理百姓,有政治声誉

【参考译文】起初,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说:“我有羊在上林苑里,想让先生去牧养它们。”卜式做了郎官后,穿着布衣草鞋去牧羊。一年多后,羊肥壮又繁殖很多。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对这很满意。卜式说:“ 不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按时起居,凶恶的立即除去,不要让他败坏整个群体。”皇帝对他的话很惊奇,让他管理百姓,有政治声誉。皇帝认为卜式朴实忠厚,任命他为相。

 

唐书成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