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8-04-02 手机版 | ||||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文。 2、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层次。 3、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脉络,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大道”、“大同”这两个概念。 【教学设想】: 1、把诵读放在教学的首位,要用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讲讲读读,使课堂上时时有朗朗书声。 2、对诵读作具体指导。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的一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板书课题) 二、简介时代背景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奠,蜡,读zh4),事毕,出游于观(gu1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孔子的学生子游)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 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三、老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实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针对预习中存在的疑问举手提问,老师予以集体解决。 ㈠需掌握字的读音: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㈡通假字: 1、选贤与能 “与”通“举”,选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三)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 ”,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 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四)古今异义: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孤独古义:是两个词,其中“孤”为幼而无父的人,“独”为老而无子的人。 今义:是一个词,是独自一人、孤单的意思。 五、分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推举翻译得好的在班上互相交流。 六、细读课文,探究讨论(边讲边板书) 1、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之行也”是 总提,以下是分述:①天下为公②选贤与能③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 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②男有分,女有归③货恶其……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 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通过对比,勾画出一个“外户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实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 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3、指导诵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句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 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 ,“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 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属下读。“而不闭”一语后 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 分明、语气肯定。 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七、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八、总结课文: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