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压轴大题写作(一) (人教版高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8-03-29 手机版


 专题八压轴大题写作(60分)——阅卷者着重看3点,立意、结构和语言

高考作文的阅卷,有人戏言“一分钟内判定生死”,话虽有点过头,但也透露出阅卷人时间紧、任务重的无奈。一分钟扫描式的阅卷,阅卷人主要看什么,怎样抓住阅卷人的心,这是二轮复习作文需要瞄准的备考方向。因为高考还有短短2个月的时间,若奢求作文有大的提升,那只是一厢情愿,但重点打造几个让阅卷人眼前一亮的兴奋点,二轮作文再提升一个档次,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二轮作文复习时间短、任务重,我们建议从立意高、结构巧和语言美3个方面美化提升。

任务驱动型作文因材料不同、任务不同,在写作中各有区别,下面就“组合延伸类”(2017年全国卷Ⅰ和卷Ⅱ)、“权衡与选择类”(2016年全国卷Ⅱ)、“看法与评价类”(2015年全国卷Ⅰ)、“回答问题类”4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分别进行写作指导。

第1讲 组合延伸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技法指导

题 型 解 读 思 维 流 程

“组合延伸类”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往往围绕一个大话题,提供一些既独立又有内在关联的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或句子所呈现的并列、递进、对比等内在关系,取决于考生的组合延伸能力。此类考题往往就这些词句提供一个写作任务,让考生根据任务对材料相关词句进行组合,并延伸出新的认识,进而进行写作。 ①分析不同词句各自的含义(内涵);

②组合词句,确定角度和立意(在此步骤中,要有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才能组合延伸出好的角度和立意);

③根据写作任务,谋篇布局,展开写作。

[典题]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题方案]

1.明确任务

从十二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从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写作要求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它既是“任务驱动”的指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这里,作为写作预设对象的“外国青年”属于泛指。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全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而如何理解并落实“帮助”,则与预设的读者类型相关,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写作的难度。

此外,命题要求明确文体,而不限制考生写作的文体,只要能“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且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类、抒情类的文体都可以自由选择,但要在写作中能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

2.材料分析

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但需要先深挖每一个关键词背后隐含的深意:

(1)一带一路:隐含了富强、创新、自由、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方面的立意。

(2)大熊猫:隐含了友爱、开放、创新、协调、绿色、生态保护等立意。

(3)广场舞:隐含了健康、追求、和谐、文化等立意。

(4)中华美食:隐含了饮食方面的传统文化、创新、共享、健康、绿色等立意。

(5)长城:隐含了文明、传统、创新、爱国等立意。

(6)共享单车:隐含了科技、开放、和谐、共享、绿色等立意。

(7)京剧:隐含了传统、文明、国粹(爱国)、传承等立意。

(8)空气污染:隐含了发展、创新(避免空气污染)、科技、和谐、绿色等立意。

(9)美丽乡村:隐含了科技、发展、创新、绿色、和谐等立意。

(10)食品安全:隐含了健康、安全、科技、创新、和谐、绿色等立意。

(11)高铁:隐含了科技、发展、创新、富强等立意。

(12)移动支付:隐含了科技、创新、发展、富强、开放等立意。

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3.误区警示

(1)所选关键词不能形成有机关联,以致全文结构不紧密,衔接过渡不自然,不能有一个明确的立意;

(2)忽视预设对象“外国青年”,以致行文中一些表述针对性不强或不恰当。

4.参考立意

按题干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的共同方面立意:

(1)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

(2)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

(3)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热情的中国、开放的中国;

(4)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谈谈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5)将“京剧”与“广场舞”并置,谈谈传统与传承、传统与流行等;

(6)将“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相勾连,谈谈文化悠久与严峻现实等;

(7)将“长城”与“一带一路”相互对照,谈谈发明、创造、创新等。

(8)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

“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写作示范]

更便捷,更美好

河南考生

中国,已经不再是一头沉睡的雄狮,它早已从混沌中醒来,用自己的方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思想落后,技术落后,“落后”是中国的关键词?不,不,不,今日之中国与往昔之中国已不可同日而语,它的飞速发展令人瞠目。便捷与科技,才是今日之中国的主旋律。

移动支付,让人们的消费更便捷!

外出就餐没带够钱?没关系,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支付餐费。要交水电费却又不想在烈日骄阳下奔波?没关系,手指轻轻一点,就可完成在线支付。如今的中国人,可谓“一机在手,天下我有”,人们出行时,车票、酒店等,都可以提前预订,在线支付,免受排队之忧。在线支付,让生活更便捷,更美好!

共享单车,让城中出行更便捷!

众所周知,中国是人口大国,人们对出行工具的选择和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关联,但家家都有小汽车,带来的大气污染也不容小觑。鉴于这些问题,共享单车应运而生!如今,在各大城市的街头巷尾,共享单车随处可见,人们只要下载专用的App,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即可解锁、使用。共享单车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不但解决了地铁站或公交站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闲暇时刻,人们可以骑着共享单车,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感受古巷老街的文化气氛,寻找儿时的记忆……共享单车,让生活更便捷,更美好!

高铁,让城市间出行更便捷!

古人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今用这句话来形容高铁,再贴切不过了。幼时记忆中“呜呜”叫着的喷着蒸汽的绿皮火车如今已难见到,一日万里的高铁理所当然成了许多人首选的出行方式。原来乘坐绿皮车需要几日的车程,如今被高铁压缩了几倍!人们出行时再也不必忍受车程漫漫之煎熬,是科技带给了人们享受生活的新方式。高铁,让生活更便捷,更美好!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变得更便捷、更美好,也使中国变得更强大、更美好!

沉睡的雄狮早已醒来,它用自己那气震山河的吼声,向世界证明它的强大。“落后”的中国一去不返,而新的中国定会让世人敬佩!

[点评] 这是河南省的标杆一号文。考生选取了移动支付、共享单车、高铁这三个关键词,并用“让生活更便捷,更美好”的共性特征,使三者有机关联。此外,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三个分论点并列分布,并用相同的句式提炼出关键信息,这说明考生在行文时有明显的读者意识,很好地完成了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写作指令。

[典题]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 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 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 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析题]

❶明确名句各自内涵

我们来仔细分析这六句名句。第一句的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出自这两句,强调的是坚强与进取;第二句不难理解,与此有关的关键词应该是:家国情怀、思乡思亲等;第三句出自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李清照因桂花色淡香浓、迹远品高推崇其为“花中第一流”,这一句强调的是内在美;第四句如果能联系作者魏源和其著名论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话,也就不难理解,本句强调个人要放眼四方,怀有高远的理想;第五句强调的是正视现实、敢于担当、勇于进取的品质;第六句重在责任、自信、抱负等。这些内涵跟《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相吻合。一句话概括,本题考查的核心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上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考生平时对诗词名句的积累和理解分析能力。理解了这六句的含义后,考生的思维要从感性向抽象提升,将单句分类并组合,形成鲜明的论点,进而谋篇布局。

❷将材料多角度组合延伸

立意角度示例 写作点拨

1.把握两三个内涵相通的名句。比如①⑤搭配,立意为:如何做到自强不息 有些观点可以相互佐证,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鲁迅的“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可以从励志这一角度将两者逻辑化地贯通起来。如何才能做到自强不息呢?至少应该从敢于正视、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开始。而关于勇于承担和自强不息的素材古今中外很多,需要强调的是,要尽量避免素材雷同,恰当运用身边的时新素材写出来的作文更具个性。

2.对两个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辩证分析。比如③④搭配,立意为: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 有些观点是对立的,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和魏源的“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仔细分析,就能从中找出内在的联系来,特立独行、独善其身和“受光于天下”之广阔胸怀,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对此立意,考生要注意往纵深处挖掘,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来。

3.将几个平行观点统一到一个主题下。比如①③⑤搭配,立意为:我理想中的人格类型 运用平行结构,将几个内涵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比如①③⑤分别对应的自强不息、特立独行、勇于承担都是成功所需的优秀品质。关于自强不息的人物素材,近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就有很多;内秀和特立独行的典型代表人物有传奇才女张爱玲、力保老北京城的梁思成等;勇于担当的人物素材更是不胜枚举。行文时要注意将所选取的平行观点有机结合,切忌生搬硬套。

4.着眼总体,深入探讨个人、国家、时代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还可以着眼于名言警句所代表的个人立场与时代精神,探讨个人与时代、国家之间的关系。例如以①③④⑤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境界;或以②⑤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或以③⑤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等等。

[考场佳作]

也谈“成功之道”

甘肃考生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当然,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精神更是成功者的必备条件——“凡古来能成大事者,必其自胜之力甚强者也”是梁启超的自勉,“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是康有为的宣言,清华大学更是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勉励莘莘学子。然而,具备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就可以取得成功吗?并非如此。

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常常想:“外国人能得到世界冠军,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1958年,他在一次誓师大会上发出这样的誓言:“我要在3年内夺取世界冠军!”为实现这一远大理想,他拼搏奋进,终于在一年后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力克群雄,夺得了男子单打冠军,后来又在第26届世乒赛上和队友一起夺取了男子团体冠军。

理想有多远,成功的舞台就有多大。容国团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不仅依靠自强不息的精神,还得益于心中远大的理想。正如魏源所说:“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理想是心灵之光,是人生坚实的支柱,心灵之光够亮,人生支柱够高,人的成就才够大。

阿里也有崇高的理想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他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拳王。然而,在一次拳击比赛中,他被对手打碎下颚,比赛以他惨败告终。舆论界一片哗然,嘲讽、挖苦之声不绝于耳,面对这种情况,阿里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从失败中找原因,毫不松懈地苦练,之后,他两度打败该拳手,重新获得了胜利。敢于正视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习,把失败变为顽强拼搏的动力,是阿里成功的关键。

可身为能量守恒定律发现者之一的德国青年医生迈尔就无法与阿里相提并论了,他的论文多次受到权威杂志主编的压制,未能发表,他自费出版后也并未受到学界的认可和重视。因此,迈尔的精神受到极大刺激,他于严重失眠后自杀未遂。后来,他患上了精神错乱症,长期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饱受折磨。

这让我想到鲁迅说过的一句话:“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没有直面艰难困苦的勇气和胆量,就不能举起理想的旗帜,也经不起磨砺、挫折和打击。

是啊,一个人如果拥有了坚定不移的理想与信念,就有了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精神。奔走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那敢于直面艰难险阻的勇气,往往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助推器。因此,自强、理想与勇气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

[佳作点睛]

本篇作文立意精准、深刻。在考场上,考生能将《周易》、魏源和鲁迅的名句联系起来,统一在“成功之道”这一主题下,实属不易。此外,考生行文时援引容国团、阿里、迈尔等人的素材作为论据,以递进式层层深入论证,体现出了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到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相较于许多观点单一、仅在同一层面更换例子重复论证的三段论式作文,这篇作文明显技高一筹。 

[场外手笔]

敢于正视,方得重塑

张霞霞 (甘肃省静宁一中教师)

凤凰每五百年就要收集梧桐枝,点燃熊熊烈火自焚,燃烧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浴火重生后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秀。敢于正视前一个轮回的苦难,果敢决绝,义无反顾,正是这个传说的动人之处。

鲁迅说:“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时间的漫漫长河要流过多少泥泞坎坷,生活的无涯长路就有多少苦痛艰辛需要我们正视。

敢于正视,方能显出个性。

草原广袤宁静,大漠驼铃悠扬,明月妩媚皎洁,浮云清闲飘逸,白杨挺拔,岩松横斜,雄鹰高翔,翠竹拔节。万物各有风采,世界才能气象万千。“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没有明艳的红妆绿抹,可是香气馥郁,清可绝尘,浓能远溢。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正视自己的个性,不趋同,不媚俗,无论得失荣辱,波澜不惊,自成一格。

敢于正视,方能砥砺自我。

村上春树说:“我喜欢我的懦弱,痛苦和难堪也喜欢。”21岁时,史铁生双腿瘫痪,之后他的人生都将与轮椅为伴。可是,他能正视自己的不幸,在孤寂的地坛踽踽独行,用宽厚的文字拷问生存的意义,用明朗的微笑照亮世人幽暗蒙尘的心。

以《变形记》中格里高尔之眼,卡夫卡正视了金钱社会中不堪一击的亲情;以《白夜行》中唐泽雪穗之眼,东野圭吾正视了人性的险恶与卑劣;以《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玛蒂尔达之眼,吕克•贝松正视了人生的艰辛与迷茫。伟大的艺术家敢于正视精神世界的难题,直面自我软弱的本能,审视人性,砥砺自我。

敢于正视,方能重铸格局。

明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自守四百多年,锁住了民族前进的步伐。魏源却能睁眼看世界,以敢为天下先的胸襟与气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国策略,西学中用,开启了动荡时代一个疲弱民族的复兴之路。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井底之蛙只能独善其身,苍穹之鹰才可兼济天下。李大钊、鲁迅、陈独秀、周恩来、胡适、赵元任……这些人无不学贯中西,他们正视民族痼疾,不逃避,不退缩,以大气魄、大智慧救国家于危难,挽狂澜于即倒,破旧立新,重铸了近代以来开放、包容、民主、独立的民族品格。

多一份正视的勇气,生命得以重塑,世界愈发绚丽。

[大作微评]

本文在立意与构思上显得从容且独到,作者从鲁迅的名言中读出了“正视”,然后将“正视”的内涵迅速和③④句联系了起来,将李清照的句子解读为彰显“个性”,将魏源的名句拓展成“所处位置不同,格局不同”以及“大成就需要大视野”。行文采用平行结构,一线串珠,以分论点的形式展开行文,叙述材料紧扣题旨,使常见素材焕发新的活力,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第2讲 权衡与选择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技法指导

类型一 选择无限制型

题 型 解 读 思 维 流 程

考题模式1

(如[典题1]) 材料呈现出针对一个主题的两种不同现象或看法,此二者没有正误或优劣之分。写作任务为考生在二者中权衡与选择,并论证选择的原因。 ①分析两个选项的区别与联系;②结合材料,深度理解两个选项的意义或寓意;③做出权衡与选择;④论述选择的理由,展现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考题模式2

(如[典题2]) 材料围绕一个大主题,呈现三个或三个以上不同的选项。这些选项是并列关系,没有正误或优劣之分。写作任务为考生从中进行选择、权衡和议论。 ①分析不同选项各自的含义;②根据写作任务做出选择;③论述选择的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

[典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强和张嘉是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专业并不热门,工作难找。,李强的父母托人给他介绍了几份工作,有公司文员、企业销售等,但他都因不满意而坚持不去上班。他认为所找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每天朝九晚五,拿着几千元工资,这并不是他追求的生活方式,盲目就业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张嘉在毕业前参加了多场招聘会,还参加了几场公务员的考试,最终有一家公司愿意用他,但只能做一名基层文员,张嘉欣然接受。他认为工作不一定要与所学专业相关,有了自立于社会的资本,再来追求自己的理想才是务实之举。

李强和张嘉的做法,你更赞成谁的?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题方案]

明确

任务 对李强和张嘉的做法进行权衡和选择,选出自己更赞同的一方。

材料

分析 李强和张嘉两位大学生的专业相同,并且面临同样的就业困境。从材料中“生活方式”“理想”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他们做出的不同选择,其实也表现了对待生活和理想的不同态度。李强拒绝“盲目就业”,是一种不愿将就、执着的态度。而张嘉更看重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本,从而实现理想。

误区

警示 客观来看,这两人的选择并没有高下之分,都是基于他们各自对生活、理想的追求。考生根据自己的认识,选择赞成的一方进行作文即可,无须对另一方进行批判。

参考

立意 从二者各自的角度立意即可。

[微写作范例]

不勉强,不将就

经验和能力都欠缺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可以算是求职大军中的弱势群体。在巨大的求职压力下,很多毕业生如同张嘉一样,在找不到理想的、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时,选择了先“委屈自己”,从事一份与自己的人生规划毫无交集的工作。但是,这种“委屈”真的值得吗?或许这些毕业生刚开始想的是先积累经验和资本,遇到合适的工作再换,但有很多人到最后选择了安逸和屈从,彻底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因此,我更赞同李强的做法。对于事业、理想,绝不能勉强,也绝不能将就。如果只因为一份薪水就去从事自己没有兴趣也没有用武之地的工作,不仅工作的过程不会快乐,工作的结果也很难出好成绩。

[典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理学名家曾国藩被誉为“中兴名臣”“官场楷模”和“理学大师”。他一生修身齐家治国。他的“修身十二款”至今为世人称道和效法。其中第一款是“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第三款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第四款是“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

这修身三款中,你认为哪一款最值得称道和效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题方案]

明确

任务 从曾国藩的三款修身条款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值得称道和效法的一款。

材料

分析 材料中列出的曾国藩的修身条款,反映了修身的三个不同方面。第一款中的“主敬”是整理自己的想法,经常保持自觉自省的状态,心专一而不为外物所诱。第三款讲早起的良好生活习惯,“勿沾恋”表现出一个人的意志力。第四款讲读书的习惯,一本书没读完,不要急着去读另一本。这三款都与我们的个人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我们应该恪守的修身之道。

误区

警示 这三款没有优劣之分,因此,考生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称道和效仿的一款即可。若每一款都大加称道,反而失去了重点。

参考

立意 从三款各自的角度立意即可。

[微写作范例]

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

在读图时代,轻阅读,不费脑子的阅读很受欢迎。相比之下,读名著太需要时间和耐心了,但既然读了,就应该坚持读完,不能半途而废,虎头蛇尾。“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这是清代名臣曾国藩的读书观,即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不要急着换另一本。

这种提醒在当下颇具现实意义。不少人热衷于买书,书房里的藏书也不少,但真正读完了几本?尽管陶潜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但翻一翻,并不能称为读书,因为陶潜“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后半句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只是翻书,哪能领会书之精要,更遑论有“会意”之乐了。

读名著,不用心读完,就难得其精妙。读了一千本闲书杂书,不如读完一本名著。不仅要读,还应做笔记,“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典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坏一幅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上,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析题]

❶《暖闻》专栏的标准是什么?

(1)有温度,读来让人觉得温暖;

(2)有人情味;

(3)有新闻价值。

❷三条新闻各自的内容核心是什么?

表面上看,三条新闻都很温暖。第一条新闻的核心精神是“诚信”“良知”,第二条新闻的核心精神是“敬业”“亲情”,第三条新闻的核心精神是“友善”“宽容”。然而,这三个故事都存在多种思维角度与问题:“油条哥”不用有害的“复炸油”,这本是食品经营者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底线,却成为“暖闻”,为什么?医生的父亲见儿子需要挂号,看起来医生很敬业,但真的忙到与父亲说两句话的时间都没有?敬业就一定无法顾及亲情?12岁男孩跌倒损坏珍贵名画,主办方不追究,这很温暖,但在陈列有珍贵名画的地方,家长为什么不看管好小孩?展馆的工作人员为什么不做好保护?写作时不要仅停留在事情的表面大写特写,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能让文章更有深度,不落俗套。

❸如何选择和衡量?

这三条新闻,选哪一条都是可以的,关键在于如何说理。“选好角度”,并不要求选最佳角度,而是要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角度,最能够展现自己对材料的理解的角度。

立意总结:

①社会需要诚信;

②事思敬,执事敬,修己以敬;

③让暖流在人心之间流淌。

[考场佳作]

一面之难,带来的不只是温暖

《暖闻》栏目准备从三则新闻中选取一则,来引导读者用温暖的眼光看待社会。一是良心“油条哥”坚持不用“复炸油”,一是老父亲需挂号才能与医生儿子见上一面,一是主办方对小男孩不小心弄坏名画采取了备案而不报案的做法。

我认为,老父亲与医生儿子的一面之难最温暖人心,更符合《暖闻》栏目的出发点和意旨。

温暖如冬日里的暖阳,驱逐寒冷的同时,带来明亮,带来暖和,更重要的是,它能给人们带来对春天的期望,对未来的希望。而老父亲和儿子的一面,恰恰有着不仅限于带来温暖和感动的作用。

乍一看,老父亲和儿子的一面之难是何其冷冰冰啊。家庭是社会的小单位,是每个人心灵的栖息地,是幸福感的发源地。家庭中的亲情起着重要的维系作用,父母子女之爱,朴实无华却动人心弦。可是,当别人与孩子在公园里嬉闹游戏的时候,当别人与孩子共享丰盛的晚餐的时候,老父亲却已很久没见过自己的孩子!他只得亲自到医院去,可儿子太忙了,等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挂了号才能见到一面。这一面,实在让人为老父亲感到心疼,感到心酸,感到有点无地自容。

然而,这一面之难带来的真的只是心酸吗?这一面之难,折射出来的还有什么?

这一面之难,体现的是那沉重而无言的父爱,体现的是一份尽忠职守的职业精神。正是因为这“难”,他们的形象更为高大,他们的行为更温暖人心。真正的爱,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理解。老父亲深知作为医护人员的忙碌,想念儿子选择亲自到医院看他,等了好久才不得已挂了个号见上一面。他不打扰,不打断,淋漓尽致地阐释了父爱无声的感人。儿子忙于工作,将患者的健康放在心上,连头都没时间抬,这不就是“医者父母心”的践行吗?一个爱子,为小爱;一个爱人,为大爱,都是那么令人动容,令人热泪盈眶。

老父亲和医生儿子的一面之难,最温暖的关键在于引导人们用温暖的目光看待社会和生活,进而创造温暖。生活中不缺少温暖,缺少的是发现温暖的眼睛。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下,我们也会看到主刀医生用动画片安抚小女孩情绪的故事,也会看到医生长时间手术后累倒在地上的画面,现在也看到了医生的父亲见儿子一面是那么难。其实,只要我们多点理解,多点体谅,矛盾和冲突便少了许多,医患关系乃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就更和谐,更温暖了吗?而一面之难暴露出来的制度里的人性化的缺失,也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进而提出建议,让老父亲见儿子不再难,让普天下的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这温暖!

王蒙说,喜对天下,处处可喜。当我们用温暖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当我们用温暖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给人带来温暖。暖对天下,处处温暖,这个才是中国梦的真正要义。

老父亲与医生儿子的一面之难,带来的不仅仅是温暖那么简单。

[佳作点睛]

作者选择第二条新闻写作,老父亲挂号与医生儿子见面。文章由父爱切入,讲到医生“医者父母心”的大爱,再过渡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多理解、多体谅从而减少冲突的主题。由浅入深,讲温暖,却又不止于温暖。  

[场外手笔]

“良心油条哥”走红的现实隐喻

陈 尧

“油条哥”突然就火了,并且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原因不是当下流行的“高富帅”,也不是惊人的“假丑恶”之举,而是他在炸油条的时候,每天坚持用新油,不用一滴复炸油。为了让顾客监督,他还挂出“安全用油,杜绝复炸”的大标语,并贴出验证方法,提供“验油勺”,谁有疑问,可随时验证。

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体记者,稍显腼腆的“油条哥”感到很意外,不知道自己为何突然就火了。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不难理解。“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诚实守信原本就是商家安身立命之本,“油条哥”不过是守住了应该守住的道德底线,遵守了应该遵守的经营理念,赚了应该赚的良心钱。正如“油条哥”所说,“只是做了件让自己心安理得的事儿”。

然而,“油条哥”毕竟还是火了。点燃这把“火”的,与其说是“良心油条”,不如说是“物以稀为贵”。放眼现实,食品领域的安全问题不时曝光,令人不安,毒奶粉、瘦肉精、毒馒头、毒豆芽……旧的没走,新的又来,以至于大多数人无法置身事外,几乎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在这种背景下,“出淤泥而不染”的“油条哥”,势必会以“稀缺资源”的旋律,撩动社会公众脆弱而又敏感的神经。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一项良心工程,事关民众的切身利益和身体健康。要是其他企业和商家都能像“油条哥”一样,摸着良心赚钱,不唯利是图,不丧失最起码的“道德的血液”,民众必然不会在“还能吃什么”的惶恐与焦虑中,一再降低自己的道德沸点。正因为道德沸点已经降无可降,一些民众才会把“理应如此”的“良心油条”上升到道德标杆的高度,才会毫不吝啬地把无数赞誉之词赋予“良心油条哥”。

个体觉悟远没有制度可靠,特别是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和商家而言,更是如此。横空出世的“油条哥”,固然给当下社会增添了一抹亮色,却无法担负起拯救企业良知和社会道德的重任。在这个意义上,反思“油条哥”走红的现实隐喻,显然比狂热追捧走红的“油条哥”更加重要、紧迫。

[大作微评]

这篇文章对第一条新闻“油条哥”的故事进行了反思,挖掘其背后的隐喻。我们应看到,令人温暖的故事背后,是食品安全的困境。坚守职业道德天经地义,如今却让大家感动,不得不说个体觉悟,以及制度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类型二 选择有限制型

题 型 解 读 思 维 流 程

考题模式1

(如[典题1]) 材料呈现出针对一个主题的两种不同现象或看法,此二者有明显的正误或优劣之分。写作任务为在二者中权衡与选择,并论证选择的原因。 ①分析两个选项的区别与联系;②结合材料,深度理解两个选项的意义或寓意;③做出权衡与选择;④论述选择的理由,展现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考题模式2

(如[典题2]) 材料呈现出针对一个主题的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选项,例如不同的看法和言论,不同的行为,不同的人生状态。在这些不同的选项中,有明显的正误或优劣之分。写作任务为考生从中进行选择、权衡和议论。 ①分析不同选项间的区别和联系;②综合材料,理解材料背后的深层主题;③根据任务指令进行选择;④论述选择的理由,展现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典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见义勇为,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主流价值观中,见义勇为的事迹不仅仅需要奖励,还需要整个社会去发扬。但在“勇助”的过程中,施救人遭遇严重人身伤害的报道也屡见不鲜。武汉市出台的新版《武汉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将原版本中“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的表述剔除,鼓励和倡导科学、合法、适当地“见义智为”。,那么,“勇为”与“智为”到底该做何选择?

对于“见义勇为”还是“见义智为”,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题方案]

明确

任务 在“见义勇为”和“见义智为”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表明态度,阐述看法。

材料

分析 “见义智为”对人的要求除了正义与勇敢,还多了科学、合法、适当这三个要求,即要求人们在见义勇为时,运用更多的智慧。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的做法,不再得到提倡。这是一种观念的进步,是对个人生命安全更周全的考虑。

误区

警示 这类二选一的考题,一般都有明确的提示,如果选项没有好坏之分,材料对这两个选项的阐述会完全并列。但在这道考题中,通过武汉市出台新的条例这一真实事例,以及“科学、合法、适当”等褒义词的使用,已经很明显地表明了对“见义智为”的提倡。因此,考生在立意时,选择赞同“见义智为”是最为保险的。若考生一定要选择“见义勇为”,论述的难度会较高。

参考

立意 “见义智为”是见义勇为的更高层次;匹夫之勇不可取。

[微写作范例]

“见义智为”是见义勇为的更高层次

见义勇为难能可贵,社会需要见义勇为者,也应当表彰和学习他们,不过,在“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两者之间,我们应当提倡后者。因为“见义智为”不是不为,而是更冷静、更科学、更量力而行,是“见义勇为”的更高层次。对于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英雄也不例外,如果能够把危险降到最低,我们何不像《鱼我所欲也》中所说的,“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新版《武汉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中的一大亮点是将原版本中“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的表述剔除,摒弃越壮烈越英雄、越英雄越好汉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更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鼓励和倡导科学、合法、适当地“见义智为”。我们不能盲目鼓励人们去做超出个人能力的事,更不应强人所难、求全责备。救人者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这应是见义勇为的基本常识与价值底线。

[典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厦门大学94岁高龄教授潘懋元,79年执着于研究高等教育学,开创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之先河;某大学生热衷于参加选秀节目,渴望一夜走红,登上人生巅峰;更有一种人羡慕“官二代”“富二代”,坐享其成……

这三种人中,你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题方案]

明确

任务 从以上三类人中,选择最欣赏的一类。

材料

分析 材料中的三类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潘懋元教授将一生奉献给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他对教育事业的认真执着令人钦佩。某热衷于参加选秀节目的大学生,如果仅仅是因为爱好或想证明自己无可非议,但如果只是想一夜走红,这样的行为就太功利,太不切实际,是不该被提倡的。而最后一类人,自己不想努力,只想坐享其成,令人鄙夷。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则材料探讨的是个人追求与实现的主题,而这三类人中,只有潘懋元教授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追求,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

误区

警示 这类题看似有三个选项,但其实答案并不是开放的。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考查是最基础的部分,考生若选择了第二类或第三类人,文章就明显三观不正,和偏题无异。另外,综合三类人我们可知,题目推崇的是“有付出才有收获”的人生观,考生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立意,最为切题。

参考

立意 脚踏实地,懂得付出,必然有所收获。

[微写作范例]

于喧嚣中认清真实

人们总说现代生活过于喧嚣,要去别处寻找内心的安宁,但莫言曾说:“我们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应该习惯喧嚣,我们要具备习惯喧嚣跟发现正能量的能力……要清醒地认识到,喧嚣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而真正能够使我们的社会保持稳定进步的是真实……”

无论社会中出现多少一夜走红,登上人生巅峰的案例;有多少“富二代”“官二代”生来便可坐享其成,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必须要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做事,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否则,只有喧嚣,没有真实,一切皆是泡影。

潘懋元教授79年执着于研究高等教育学,最终开创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之先河,这样的人生何其精彩,令人羡慕。而那些渴望迅速成功或者不劳而获的人,即使收获了名利,最终也只剩下名利陪伴他们度过苍白寂寥的人生。

[典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环卫工人陈阿姨在打扫卫生时,遭到正在旁边健身器材上做仰卧起坐的一位大妈的辱骂,她骂陈阿姨影响她锻炼身体。其他市民赶紧劝阻,陈阿姨也没还嘴,还用扫帚将健身器材下面的最后一点树叶扫起来。这一下彻底激怒了大妈,她夺过陈阿姨手中的扫帚,用脚踩断,并用力向陈阿姨的手上和脚上敲去。陈阿姨见状跑开,大妈追赶时被其他市民拦下,但她竟拨打“110”,称“农民工打人”。彻底看不下去的市民把她团团围住,等待警方到来为陈阿姨作证。在警方和目击市民的劝说下,大妈承认了错误,并给了陈阿姨3 000元的赔偿金。这件事经媒体曝光后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有人为陈阿姨点赞,有人为目击市民点赞,也有人为大妈点赞。

对于以上三类人,你更倾向为谁点赞?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析题]

❶三类人的行为各自代表着什么?

陈阿姨的工作是打扫卫生,在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中,她都在尽职尽责地工作。遭到辱骂时,她并没有理睬,直到遭到人身攻击才不得已跑开。她是受害者,但她没有以暴制暴。大妈无理地辱骂、攻击他人是道德低下的表现。故意报假案扰乱公共秩序是违法行为,应当承担责任。最后大妈在劝说下承认了错误,并对陈阿姨进行赔偿,是知错的表现。市民在事件中是正义的维护者。他们阻止大妈的无理行为,给陈阿姨作证,并且对大妈进行劝说,传递了正能量。

❷谁更值得点赞?

这不是一道完全开放的题,虽然这三类人都有值得点赞的地方,但细心权衡,优劣立现——大妈绝不是最值得点赞的人。考生应在陈阿姨和市民中选择,言之有理即可。

❸为什么更值得点赞?

在选择时,不应忽视“更”这个关键词。“更”暗含着对比,在作文中应该得到体现,也应是说理的重点。这意味着,要想将这篇文章写出深度,应当将三人进行对比,论证为什么所选之人更值得点赞。

立意总结:

①市民更值得点赞,他们以正义之心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②陈阿姨更值得点赞,她以不卑不亢之精神,尽职尽责。

[考场佳作]

至少这次,不做看客

事件中的大妈固然有知错能改的表现,但她一开始无理辱骂他人,故意报假案都是道德低下的表现。而尽职尽责、谦恭退让的陈阿姨与正义的市民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这一次,我更想为摒弃了看客心态的市民点赞。鲁迅先生曾经沉痛地批判过国人的看客心态,他们对一切发生的事都麻木不仁,无论好事坏事,只要没有损害自己的利益,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时至今日,社会上怀揣看客心态的人仍不在少数。

但是至少从陈阿姨事件来看,已经有人选择不再做看客,这实在令人欣慰。至少这次,步履匆匆的市民们停下了脚步。曾经发生过的那么多惨剧,那些可怕的结果都是与周围人的冷漠分不开的,比如当年震惊全国的“小悦悦”事件,十几个人在看到被汽车碾压后不省人事的小女孩都选择了无视,才导致了小女孩死去的结果。但是这一次,市民们选择了停下脚步,为此,我要为停下脚步的市民们点赞。

至少这次,他们站了出来。不仅仅是劝告、阻拦闹事的大妈,他们还愿意留下来向警察作证,这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正义感。

看到小偷行窃,你是否会因为怕受牵连而装作没看见?看到小孩被欺负,你是否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溜之大吉?看到老人摔倒,你是否会因为害怕被讹诈而选择无所作为?如果是的话,你就的确需要点正义感了。如果人人都葆有正义感,那么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自然会越来越少。

尤其可贵的是,市民们并没有因愤怒而表现过激。人群一旦聚集,情绪就很难控制,通过劝告使得大妈认错,而不是将矛盾激化,实在难能可贵。为此,我要为冷静、克制的市民点赞。

一个女生在如家和颐酒店遭袭的事件引人深思。冷漠,在一次次事件里被检验出来,增加着人们对安全的不确定性和对社会的不信任感。这些一次次流露出来的周遭人情的冷漠充斥在空气中,孑然前行的我们怎能不心寒?

约翰•多恩曾经如是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社会需要正义感而不是冷漠的看客,这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佳作点睛]

文章从围观市民的角度切入,讨论中国社会中的看客以及看客心态。考生从分析市民能停下脚步、勇于阻拦与做证,从市民理性克制等方面层层深入地剖析了为其点赞的原因,以点带面,可谓典型。文章最后结合热点,引用名言,深化了中心。  

[场外手笔]

乌合之众的原罪

梁 恒

鲁迅先生在《药》中描摹的“看客”,成为人们在阐释面对这一系列起哄事件中最常用的形象,他们将“冷漠”“麻木不仁”的标签简单贴在围观者的身上,然而事实仅仅是这样吗?

对这种鲁迅笔下“劣根性”的判断,要建立在特定的历史语境和作者个人创作用意的综合考虑之下。仅仅按照定式思维就把所有的“看客”等同起来并不合理。

大量的研究实例表明,选择跳楼的轻生者往往是受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处于沮丧、消极厌世等负面情绪之下。同时,跳楼轻生者较少直接实践自杀,而是经常在吸引关注之后犹豫很久才会选择行动。这是轻生者对于他人关注和帮助的需求心理的直接体现,在合理的疏导和安抚之下完全有希望获得解救。

在围观跳楼的案例中,围观者对于情绪失控者的公然挑唆往往酿成惨剧。不可否认的是,做出这些挑唆行为的个体的确是不具备最基本的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他们的行为往往造成轻生者对于现实的进一步失望或者由于意气用事而实施自杀行为。

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围观中的挑唆者占到围观者一定数量的时候所形成的群体无意识现象。事实上,在生活中类似于教唆激动者轻生的行为会受到周围人的指责,挑唆者会因畏惧压力而选择沉默。然而当起哄者在围观人群这个临时性群体中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法不加于众的心理、匿名化的破坏性冲动都会造成场面的失控。

而这种情况下,所谓中国人的“劣根性”并非是独一无二的。1967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200名学生聚集在一起围观一个声称要从塔顶跳下来的同学。下面的人起劲地高喊:“跳!跳!”结果和我们上述的情况相同,这个学生真的跳了下来。

在2014年发生的英国伦敦骚乱中,身为当时奥运会形象大使的切尔西被发现参与其中。8月11日,切尔西在威斯敏斯特治安法庭上出庭受审。据悉,她在参与打砸之后还曾经夸耀说“这是最美好的一天”。检察官贝基•欧文说,切尔西参与攻击了一家沃达丰店铺,“她第一个捡起石头砸窗户”。

这位优秀的运动员本来的身份——伦敦形象代言人,在众多青年人参与的骚乱中被无声地隐去了,只剩下面目模糊的打砸抢分子的一员。我们为她的行为表示遗憾,对于群体心理在很多场景之下所表现出的非理性和破坏性,我们更当引以为戒。

此外,跳楼现场的环境也往往造成一种疏离感。因为轻生者所处的位置,往往令围观者产生了双方“隔岸远观”的错觉,轻生者成了他们眼中的景观。事实上,作为同一个社会的成员,我们都站在同一边。我们对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冷漠和嘲弄都可能是将来我们自己的遭遇。

[大作微评]

围观是一种群体现象,我们也看到许多因围观导致的悲剧。在未来难免会再度发生的群体事件中,通过认识和掌握社会心理规律,进而更加妥善地处置,才是我们思考问题应有的方向。本文可以为考生提供一些思路和论据,有助于考生更加深刻地进行分析和议论。   

第3讲 看法与评价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技法指导

题 型 解 读 思 维 流 程

以社会现象为材料,让考生就现象发表看法。这类考题是多角度择一写作题的概率很高,考生只要选准一个自己有话可说的角度即可;材料中也可能暗示了写作角度,考生需根据语义进行判断,否则可能会出现偏题。 ①厘清材料陈述的现象,找出材料中的核心句子,确定写作角度,表明自己的看法;②寻找素材,深入论证观点;③总结看法,再次强调自己的态度。

[典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重视,可是,生活中也有不少“说一套做一套”的家长。他们能够“言传”,却忽视了“身教”,一些家长不仅做不了榜样,甚至成了反面教材。为此,有热心网友改编顺口溜予以劝讽——龙生龙,凤生凤,“低头族”的孩子“手机控”。

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请给家长们写一封倡议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题方案]

明确

任务 写一封倡议信,表明对材料的看法。

材料

分析 本题与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的命题形式相似,但本题的任务较为单一,这就规定了考生的立意角度,即只需论述家长言行一致或身教重于言传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的道理。材料中涉及的写作对象是家长,考生在写作时,不妨将自己作为子女的感受融入论述当中,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效果。

误区

警示 具体写作时,考生不能局限于写“低头族”“手机控”等,以免主次失当,偏题、跑题。此外,考生要注意作文格式——倡议信。倡议信,顾名思义,是要针对某个问题发出倡议、提出建议。因此,考生应该在信中写清楚自己针对什么问题提出倡议和倡议的具体内容。如果仅仅只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没有提出建议,也属于偏题。

参考

立意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不能忽略“身教”。

[微写作范例]

亲爱的家长:

您好,关于家庭教育,我有一些看法想与您分享。在我看来,行“言教”而更重“身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父母在子女面前不仅仅是一种权威的象征,更是子女言谈举止标准的提供者,是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力的影响者。我虽然并不完全认同“龙生龙,凤生凤,‘低头族’的孩子‘手机控’”这一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父母的榜样作用将影响子女的成长。

有的父母常要求子女“不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这种空洞说教所起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甚至很多子女对父母的这些“唠叨”早已心生厌倦。而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子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此,一些家长不仅做不了子女效仿的榜样,甚至成了反面教材。

正是在家长这种不经意的态度中,子女养成了不良习惯。“以教人者教己”,父母要求子女具备良好的品质和习惯时,也应当让自己先成为子女模仿的典范。

一位高中生

2017年×月×日

[典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画坛干将、杰出的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大师、美猴王之父张光宇,被人遗忘已久,他创造了经典的美猴王、猪八戒、神笔马良、水泊梁山英雄等形象。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因为时代的误解,以及1965年过早地去世,犹如被遮蔽的星宿,抑或沉底的宝船,鲜为人知。,木心,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陆续“出土”了一批文化名人,周作人、徐志摩、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汪曾祺、废名……但是木心不在这份名单之列。木心的尴尬在于我们的文化消费已经进入调笑时代,或许还有更多的理由……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题方案]

明确

任务 围绕艺术大师张光宇、文学大师木心有才华却被埋没的现象谈看法。

材料

分析 这则材料有两段,分别讲述了两位大师的故事。一位是艺术大师,一位是文学大师,虽然领域不同,但他们有着类似的命运——因为时代的原因,被埋没、被遗忘。材料有着明显的感情色彩,我们从“时代的误解”“遮蔽的星宿”“沉底的宝船”“尴尬”这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遗憾,甚至痛心。因此,将时代和大师联系起来,是我们思考这则材料的主要方向。

误区

警示 看法与评价类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既不需要考生说出大师们被埋没的理由,也不需要考生将张光宇与木心进行对比。它要求考生思考大师被埋没背后折射出的时代精神、追求、价值观等,如果脱离时代,单单议论这两位大师,属于偏题。

参考

立意 时势造英雄还是时势埋没英雄?

  [微写作范例]

被时代埋没的“英雄”

“时势造英雄”,反过来说同样成立,时势也会将英雄埋没。

画坛干将、杰出的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大师、美猴王之父张光宇,中国当代文学大师木心,皆是被时代埋没的英雄。

但是,无论何时,评价一个人都不是靠人们的口耳相传。时代或许会埋没、误解当时的人,但在时光的淘洗中,这些人会凭借着“物证”,重新被人们熟知,为人们铭记。这些“物证”就是他们的作品,他们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不被当时世人理解的艾米莉•狄金森是如此,伟大的哲学家尼采同样如此,经年之后,他们散发出少有人可与之媲美的光辉。

[典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广州市佛山中学,有一所自助式图书馆。这里无门、无管理员,借书、还书,借多久、什么时候还,都靠师生自律。年终盘点,原来十万册图书变成了十万六千多册,当然,虽然增加了六千多册,但原有图书仍有丢失。此事由微博传出后,“广佛文明网”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以“‘无门图书馆’的诚信之门”为题进行了报道,一时间引发热议。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析题]

❶理解材料含意,抓住核心语句

这是一则由自助式图书馆引发的讨论,材料中的“‘无门图书馆’的诚信之门”即是核心语句,它将自助式图书馆与人的诚信挂钩。材料中“原来十万册图书变成了十万六千多册,当然,虽然增加了六千多册,但原有图书仍有丢失”这句话不可忽视,它反映出自助式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❷以材料反映的现象为延伸点,进行深层次剖析

考生围绕“诚信”与自助式图书馆的关系进行立意才符合材料含意。但在具体写作时,考生不能将论述的观点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或对自助式图书馆的一味褒扬上,还应对自助式图书馆发生的现象进行剖析,阐述“诚信”之于借阅者的重要性。比如,自助式图书馆对学生诚信的建设,诚信之于学生人格形成具有怎样的影响等等。

❸有理有据,彰显思考

考生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不仅要对材料中的现象进行分析,体现出自己的思考,还要对立意的着力点“诚信”进行阐述。考生还可将广州市佛山中学自助式图书馆的现象,与社会中很多城市建立的自助式图书馆的情况进行对比,以凸显自己的观点。

立意总结:

自助图书馆是一场诚信教育,其间的路还很长。

[考场佳作]

别出心裁的诚信教育

广州佛山中学的自助式图书馆成功地在微博上“刷屏”。这所自助式图书馆伫立于中学校园里,它无门、无管理员,还书、借书皆凭师生自律。其虽无门,实有诚信之门死守。在我看来,这是一场独特的诚信教育,也是对多年来学生所接受的诚信教育的一种检验。

将信任还给大家,成就自律好品性,开创诚信新纪元。有别于传统的诚信教育中所采用的理念灌输、严规把守、监视防范等老套路,该校开创了一种新型的诚信教育方式——自己约束自己,当自己行为的审判人,做自己灵魂的修理师。这看似完全自由、开放的图书馆,实则被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底线和诚信之门严把关卡。这基于学校对每一位同学自律性与诚实性的充分信任,我认为这已经是教育发展的至高境界,学生能够自己教育自己,而学校仅起一个创造诚信氛围、引领诚信作风的作用。

这种方法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当学生被强行赋予了信任与自由,出于人人皆有的自耻心和上进心,学生便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相当于对他们诚信的一大鼓舞,这种鼓舞自然能大大激发人们在具体行动中诚实守信。

事实上,与自助式图书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英国自助式地铁站。所谓自助式地铁站,即买不买票全凭民众的自觉,地铁入站口不设任何检票关卡,且也不设检票员,买票与不买票的人皆能自由出入地铁站。最初试运的自助式地铁站不仅没有任何亏损,反而因为这种充分的信任而吸引了大量乘客,所以英国政府决定将全部地铁站设为自助式地铁站,这自然为政府节省了一大笔开支。可见,当民众素质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这种全开放式的制度着实为一计良策。

反观中国近年不少令人失望的道德新闻,在社会上大规模推行自助式图书馆恐怕仍不合时宜。但在小范围内,作为与传统的诚信教育方式相辅相成、互补互助的方式,倒很可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广州佛山中学校园中的自助式图书馆就能起到检验传统教育的效果。虽然原有的图书仍有丢失,但我认为这是正常的过程,只要没有丢失的图书多于增加的图书,就能证明该校师生的诚信已经达到了一个不错的水平。只要坚持自助式图书馆的方式,辅以传统诚信教育的熏陶,将自助式图书馆作为检验与提升的工具,日积月累,必能感化那些尚未入诚信之门的学子,最终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道德风貌。

我认为在数个小范围内推行这种自助式公共设施,并在社会上进行诚信教育的宣传,则中国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指日可待,中国也有肥沃的道德土壤去滋养大规模自助式设施的运行!

[佳作点睛]

考生并没有局限于材料所涉及的诚信这一话题,而是将诚信与教育联系起来,立意更加深刻。考生先肯定开办自助式图书馆的行为开创先河,是对师生的信任,同时也提出人人应自律。接着阐明自助式图书馆的种种好处,并引用英国自助地铁站这一实例来论证,体现了考生对现实观察的细致和思考的深刻。全文结构严谨,论证层次清晰,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场外手笔]

自助图书馆需要走出流俗

然 玉

据2016年4月报道,在广州天河路附近上班的市民突然发现,路边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不见了。有知情者透露,由天河区某政府部门出资购买服务的13台自助图书馆,因3年合同期满未再续约,将全部撤掉。

曾经热议一时的“自助图书馆”,在经历过一段门前冷落,读者稀少的惨淡光景后,终于无奈收摊了。这一切说来遗憾,却似乎也在意料之中。书籍借阅量偏低,设备使用体验不佳,这种种尴尬现实表明,自助图书馆的命运并不如当初想象的那般美好。无论是传统图书馆抑或自助图书馆,或许都无法挣脱社会整体阅读量偏低的事实。

自助图书馆落寞退场,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大环境。在自助图书馆落成初期,一度出现了千人争相办理读者证,图书借阅量一路走高的“盛况”,只可惜好景不长。前后落差之大,很难说自助图书馆本身就没有责任。图书数量有限、更新滞后、借阅不便等等问题,就一直是其显而易见的硬伤。

“自助图书馆”的式微,在某种意义上说可谓早已注定。按照广州有关职能部门的定位,自助图书馆主要是为市民提供阅读便利,丰富城市文化生活。这一目标设定宏大而笼统,并不足以对日常运作形成具象化的引导。广州这13台自助图书馆属于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由专门公司负责设备安装、运营维护。但实践表明,这种“只出钱不管事”的“甩手模式”,也许并不适合自助图书馆的发展。作为自助图书馆的终端运营商,没有得到有效激励,没有做好事情的动力。

缺乏统一的风格界定,缺乏稳定的选书标准,又缺乏精致的情景设计,走一步算一步的自助图书馆,总归要陷入无序无为、无人问津的窘境。须知,并不是身边有了一台借阅机器,市民就会爱上读书,更重要的是,要能提供真正匹配需求的、有吸引力的书籍。如果自助图书馆只是作为一台机械的借阅设备而存在,而未能标识出属于它自己的人文标签和文化符号,陷入流俗,自然就会泯然于世,徒令人扼腕叹息。

[大作微评]

本文针对自助图书馆被撤掉这一社会现象阐发观点。为突出批判性,作者先将自助图书馆火爆的开场与悄然地被撤这一事例进行对比,从而引发自己对这一事件的深层思考。

作者并没有将自助图书馆的衰落简单归结为市民不爱阅读,而是将矛头对准了自助图书馆管理落后、图书更新滞后、借阅不便等弊端。此外,文章还揭示了相关部门在维护运营、规划等方面的缺陷。结尾处,作者揭示出自助图书馆式微的原因在于“流俗”,引人深思。  

第4讲 回答问题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技法指导

题 型 解 读 思 维 流 程

  材料呈现为对一个主题(多以一种具体事物为例)的描述。任务驱动为要求考生回答与这个事物相关的问题,说明对以这个事物为代表的现象的看法。

这类作文题中的提问通常不是简单地让同学们进行是或非的判断,或者对某个选项进行褒贬,而是要求考生统筹材料的整体内容,写出自己的看法。   ①回答问题;②引出作文探讨的话题;③深入分析这一话题,可考虑从“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去分析;④提出自己对这个事物(话题)现状的建议。

特别提示:应对这类题目,最容易忽视的是材料本身的内容,这些内容能为我们提供破题和立意的方向。考生需全面理解材料,如材料指出了哪些不同的看法,举出了哪些例子等。考生还需注意题目提及这些看法或例子时使用了哪一类词,如情感描述类、心态描述类、理性思考类等,这些词语会成为我们在作文中进行论述、分析的切入点和重点把握的地方。

[典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被淡忘。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被不少人热捧。像11月11日“双11”,5月17日“吃货节”等人造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我们需要节日?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节日?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题方案]

明确

任务 回答问题:为何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为什么我们需要节日?我们需要怎样的节日?并阐明态度和看法。

材料

分析 题目提出了三个问题,综合考查考生对节日的看法。因此,考生在作文前需要先分析目前西方节日、人造节日引发狂欢的原因,再思考我们为何需要节日,理想中的节日应该是什么样的。

误区

警示 作文时除回答这三个问题外,考生还需要思考的是,如果将这三个答案联系起来,即如何实现巧妙过渡。需要注意的是,任务中暗含一个因素:默认人们需要节日。所以考生不必再重复证明人们需要节日这个论点。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但考生不能将这些问题当作简答题作答,而应在回答时以作文的标准要求自己。

参考

立意 保护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审慎选取,以包容心态对待外来节日;实现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互通。

  [微写作范例]

重拾节日的意义

节日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随着商业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造节日将我们包围。商家为了盈利,不断捧起诸如白色情人节、“双11”等节日,而人们出于逐利或从众心理,也以实际行动支持了这类商业行为。从这一层面进行分析,大部分人对这类节日的追逐实际是把它们当作与好友聚会的由头,所谓节日内涵,实际并不存在。

而节日本应承载一部分来自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活的内涵,节日的价值也在于聚集人们对过去的纪念、思考等。但现实并非如此。不管是传统节日,还是人造节日,都应当有一定的意义和内涵。我们对传统节日的挖掘还不够,猜灯谜、放河灯、逛庙会、看大戏等过去的节日习俗仍有价值;我们对人造节日的思考角度还太单一,没有赋予它们更加丰富的意义,如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典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棵有毒的树立在路旁。第一种人大老远看见了,赶紧绕路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生怕不小心会中毒。第二种人来到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掉它,以免有人受害。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的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它。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它危害到路人。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哈!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他开始研究树的毒性,提炼毒素,并将它与其他药材的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新药。

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这棵树呢?请谈谈您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题方案]

明确

任务 回答问题:应该怎样对待这棵树?

材料

分析 “怎样对待”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材料中已经给出了四个不同的选项,因此破题应该从这几个选项入手。分析这四个选项又可以看出,四种人抱着完全不同的心态,且每一种都比前一种更具有人文关怀,题目明显突出了第三种人的“慈悲”心态。第四种人则完全跳出了常规的思考方式,充分认识事物的两面性,用适当的方式对待它不利的一面,这样就算是坏的事物,也可能转变性质。

误区

警示 对本题,切忌简单粗暴地在这四个选项中任选一个进行作文。题目明显更推崇第三、四种做法,尤其对第一种做法持否定态度。

参考

立意 心怀慈悲,关爱他人;充分认识事物的两面性;智慧可以改变事物的性质。

[微写作范例]

改变“绝对”

在当今社会语境下,“绝对”这一措辞多少有一定违和感。谁说事物的属性不能改变?谁说优劣不能转换?关键是,我们能否换个思维方式,能否用自己的智慧实现改变?不管是对别的事物,还是对自己。

祸福相依的道理便是如此,有毒的树就只能遭人白眼、被人抛弃?并不是。换个角度就能发现它的价值,进而实现它的价值。由物及人,《疯狂动物城》中兔子朱迪警官的经历就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你天生如何,而是你已经开始改变。吴下阿蒙的典故也启迪我们,你的今后可以通过现在的努力实现改变。

以“绝对”禁锢自己的人,实际上大多并没有尽全力去寻找改变的方法。我们应始终怀揣“更进一步”的想法,打破绝对,如此,才可能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发现更广阔空间中的自己。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