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小说阅读形象类题失分探因及增分策略(一)(14分) (人教版高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8-03-25 手机版


 专题三轮考小说阅读(14分)——全取满分有困难,力争12分笑开颜

2017年3套全国卷1套考小说、2套考散文,自此小说不再是文学类文本唯一选择,成为轮考点已成必然趋势。相对于散文阅读,小说阅读显然从阅读难度和解题难度上均降低不少,并且全国卷新采用的“1客观(4选1,选不正确一项)+2主观”的形式也较以前降低了难度,因此,虽说全取满分有困难,但还是应该力争12分的高分线。

第1讲 情节类题失分探因及增分策略

一、情节概括类题目

(一)准审题——思考方向不跑偏

常见

设问 (1)请梳理本文的脉络(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请概括小说中××的变化历程。

审题

定向 (1)题干中有“情节”“脉络”“历程”等字样;

(2)题干中有“概括”“梳理”等字样。

(二)析典例——满分答案悟一番

题目 (2013•重庆高考)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4分)

参考

答案 贝尔蒂俘敌(开端)——护俘(发展)——被俘(发展)——脱险(高潮)——赴死(结局)。

(三)记通法——答题模式照此办

情节概括类题解题3方式

二、情节手法类题目

(一)准审题——思考方向不跑偏

常见

设问 (1)××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4)本文在构思(结尾)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审题

定向 题干中有“叙述”“情节展开”“构思”“布局”等字样。

(二)析典例——满分答案悟一番

题目 (2014•全国卷Ⅰ)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

答案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从叙述人称角度而来)

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叙述话题而来)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从叙述方式而来)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从情节技巧而来)

(三)记通法——答题模式照此办

情节手法类题解题3步骤

三、情节作用类题目

(一)准审题——思考方向不跑偏

常见

设问 (1)小说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文中写了××情景,这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3)请分析小说的开头(结尾)的作用(意义)。

审题

定向 (1)题干中有××情节(情景、段、开头、结尾等)字样;

(2)题干中有“作用”“意义”“效果”等字样。

(二)析典例——满分答案悟一番

题目 (2016•山东高考)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

答案 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从人物身份的角度而来)

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而来)

③引出下文,马骁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从情节本身的角度而来)

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从情节与主旨的角度而来)

(三)记通法——答题模式照此办

解答情节作用类题2大角度

解答情节作用类题,首先要搞清开头或结尾或某处情节写的是什么,跟全文的内容有怎样的关系,然后可以从以下两大角度入手分析其作用。

结构角度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内容角度 对环境的作用 突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对人物的作用 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或者符合人物形象特点等。

对主题的作用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对读者感受的作用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典例] 2017•全国卷 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题目1]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尝试答题]                                                                 

[参考答案]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结构方面)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有利于表现试验队员和送瓜人乐于助人的高尚形象,使主题更突出。(内容方面)

[我来评卷(一)](错多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 结构方面2分,内容方面3分。

我来评分:________

[名师诊断]错在哪里

失分原因——因不明答题方向而失分

此考生的答案是“怎样谋篇布局”的,也就是“渴”怎样串起了文章,而题干问的是“好处”,也就是回答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的作用。考生没有审明题意,答非所问,所以被判为0分答案。实际上,此题考查的是线索的作用,把题干稍微一转换就能明确题型,然后回答线索在情节方面、刻画人物方面、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即可。

[增分策略]怎样矫正

明确答题方向“2加强”

1.加强审题训练,特别是对题干要求的转换训练,如把[题目1]的题干转换成“小说以‘渴’为中心线索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就能找到答题方向。

2.加强题型的归类意识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研读。

[我来评卷(二)](错多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 结构方面2分,内容方面3分。

我来评分:________

[名师诊断]错在哪里

失分原因——情节手法类题因界定不准或分析不深而失分

题干告诉我们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也就是以“渴”为线索行文。回答线索这种情节技巧的作用,应当从结构(组织材料,贯串全文;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简洁;使行文富于变化)和内容(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揭示主题;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两方面作答。在结构(情节安排)上,“渴”作为试验队员的感受,反映出小说的情节是在“试验队员深陷绝境”的背景下展开的,略去陷入绝境前的内容,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交代,使情节显得更加集中、简洁。在内容上,“渴”是试验队员在风沙肆虐这样特定环境下的状态和感受(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能衬托试验人员和送瓜蒙古人的高尚品德;能更加集中而深刻地诠释小说的主题思想——“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的人生道理。

题干已经明确了“谋篇布局”手法,但考生不知道“以‘渴’谋篇布局”是“以‘渴’为线索”的意思,却错答成了“开篇就设置悬念”。如果就在开篇写“渴”,后文不再写了,是设置悬念,但文章到快结束时还在写“渴”,所以第一个答案要点不得分。

样卷第二个答案要点,“衬托品德的高尚,凸显主旨”,这基本上答出了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在内容方面的作用,但是本文并不仅是衬托“送瓜蒙古人”,还有对“试验队队员”形象的衬托,并且也遗漏了“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和感受”这个要点,故考生第二个要点只能得1分。本答案共得1分。

[增分策略]怎样矫正

(一)准确界定情节手法需2步

第一步,储备好知识

1.情节叙述技巧

(1)叙述视角(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有时是两种或三种人称交替使用)

(2)叙述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具体技巧内涵在一轮中已经复习过)

2.情节安排技巧

手法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悬念 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线索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小说中的关键词(体现“人物出场、时空变化、事件演变”的词语等)。

①小说线索安排的作用

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②小说的明线与暗线

明线:就是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暗线:就是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由事件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第二步,善于审题干

在题干的字里行间寻找关键词,并根据关键词进行优先切入。如果是整体赏析,优先切入的角度是叙述人称、线索、对比、抑扬等;如果是局部的赏析,优先切入的角度是伏笔、照应、铺垫、插叙、突转等手法。这样就能明确答题方向。

(二)深入分析情节手法2注意

1.要用术语,显专业

在分析某种手法时,一定要用术语。

一是参考答案中会有术语,二是运用术语显得考生专业。

2.不用套话、空语,显深入

在手法分析类题目中,套话、空话难得分。

根源在于考生没有深入文本,没有读懂文本和题目。要想分析有“物”,需分析情节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表达了什么内容,对形象、环境、主题、情感表达等有何效果。

[题目2]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尝试答题]                                                            

 [参考答案] ①从叙述视角上看,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符合人物特点,这样写很真实;②从情节安排上看,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从读者感受上看,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我来评卷](错多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 从符合人物特点、情节安排、读者感受三点作答,每点2分。

我来评分:________

[名师诊断]错在哪里

失分原因——情节作用类题因分析角度不全而失分

“谜底”是每位读者都想知道的,这么恶劣的环境,这位蒙古人是怎么来的?自然引发读者思考想象,考生能从读者角度回答,所以得2分。从“美好”二字向主旨角度扣,太牵强,但“人性美好”还可以,所以得1分。故抽检样卷的答案共得3分。

如果考生能从情节手法角度和戛然而止的情节结尾有何艺术效果的角度回答,本题就能得到满分:从情节叙述角度来看,小说是以试验队员“他”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这一“美好的谜”应当不在“他”所见所知范围,不去叙写,就显得真实可信;从戛然而止的结尾看,结局给出一个“谜”,没有揭示谜底就戛然而止,送瓜人究竟是怎样冲破风沙来到这里的,显得非常神秘,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增分策略]怎样矫正

情节作用分析全而清晰3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思维方向

有的题干会明确要求分析该情节有哪些作用,而有的题干说法很含蓄,需变换问法,以便确定。如:上面[题目2]改换成“小说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就很明显是考查情节作用了。

第二步,多维思考,回扣文本作答

这一步要注意联系[考点系统建模]中所讲到的“解答情节作用类题2大角度”。在解答情节作用题时,从以上角度思考,结合文本对点作答,能有效避免要点遗漏。(注意:并不是全部都答上,文本中能体现几方面就答几方面。)

第三步,分条分点,条理表述

为了能让阅卷老师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采分点,取悦于阅卷老师,遇到类似题可以采用分条作答的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一棵树的故事

王建平

原本,那棵树的故事已有了句号,哪想,今春一个议题,让树的话题得以延续。

春节刚过完,西村村长陪县减灾办的科技人员上山来,对有隐患的山体进行一番考察后,拟定一个议题:全村唯有村民刘有福的房屋紧贴着松酥山体,此处属泥石流重大隐患区,入夏前必须搬下山。

此事一传开,都说刘有福命好,要住政府出钱修建的新房了,真是有福。哪料,风声吹进刘有福的耳朵里,他心烦意乱,嘴与老屋的门一下紧闭起来。心想,住山上五六十个年头,那坡那梁那路那草那花那田那地的样儿全烙在心中,我跟它们知根知底知深知浅知冷知暖的日子数不清,哪舍得离开呀?

这天朝阳照亮山梁,刘有福开门晒太阳,门一开就跟门外的人照上面。见村长第九次上门来,刘有福一下蹲地上,勾下头。

村长说:“五叔,这山上真的那么好吗,山高路难行,这些年夏天的暴雨季节夜里,你和五娘做过一个完整的梦没?”

刘有福没出声,他咋会不知山洪的冲击声跟雷声搅在一起,夜里可吓死人了,他和老伴儿常常缩在墙角听天由命……老伴儿去年病故……想到这儿,他抬头吭了一声。

“我的老房子搬下山?”

“肯定的。”村长应。

“我的鸡鸭猪狗牛全下山?”刘有福又问。

“那是必须的。”村长应。

“那……我的……这棵树?”刘有福迟疑一下,吸入一口气,吐完后半句,“我的树也要下山!”

“当……当然……”村长仿佛没想好就从嘴里遛出了几个字。瞬时,他才明白老人家的愿望。老人家的那棵树太大太粗了,要搬下山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刘有福老屋前有一棵黄桷树。

七十年前的一个冬天,刘有福二十多岁的爹,趁一个风雪夜看守得不严,从壮丁集中营逃出来,路遇一位砍柴人便讨得一根树枝,好几天粒米未进,靠喝冬水田里的水和手上的树枝拄回家。到家后他爹在门前用锄头挖下一个坑,栽下了树枝。没想到呀,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过去,树——悬根露爪,树干粗壮得两人合围。树体歪斜,长相怪异,主枝横伸,树冠宽阔,枝繁叶茂。刘有福常想,树是爹,爹是树,这么些年有爹陪伴,心里总是满满的。

住西村山脚下的二宝,四十岁不到,闯荡过好几个省,是村里村外的大能人。二宝每次来见刘有福,嘴皮子热乎极了。二宝第三次上山,五叔前五叔后贴住刘有福的屁股转。

“五叔,”二宝向刘有福敬上带把儿的烟,“我想好了,愿出3 000元买你的这棵树。”

叭——刘有福将一口痰射出两米多远。

“3 500元呢?”二宝脸上堆积着笑。

刘有福的目光移向树,眼睛不动了。那树,古态盎然,叶片儿油绿光亮,有数不清叫不出名字的鸟儿正在树上嬉戏,它们不离开树,爱恋着老屋散发出的古老气息,更没嫌弃过刘有福和他鸡鸭猪狗牛们身上传递给它们怪怪的酸味……刘有福眼睛湿了。

“五叔,5 000元怎么样?”二宝加价。

刘有福把手中烟锅嘴儿在地上敲了敲,起身扛起一头白发迈向老屋。二宝没想到,他五叔在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说:“侄儿——你能,我出钱,请你把树移下山吧!”

三个月过去,刘有福在山下的新屋建好了。树在昨天也由二宝移下山,在新屋门前栽好。刘有福牵着牛在草地吃草,他远远地望着新栽下的树干,入神了,连二宝的侄儿小强来到自己面前也没察觉。

“五爷,二叔是真心想得你的树,活树没到手,等树死了,他还要来买。”小强对着刘有福的耳朵说。

“嗯?”刘有福回头盯住小强。

“二叔说树的根部可以打造成根雕茶几,树干和粗枝可雕刻成上百件工艺品,他已访好了买家,那人报价58 000元。”

“树会死?”刘有福眼睛闪烁一下。

“会的,树下坑的头天晚上,二叔在后半夜往坑底的泥土里埋了生石灰。”小强接着说,“化学课学过,生石灰被水泡散了就成了石灰水,石灰水具有强碱性,会烧死树根的……”

夏去秋来,刘有福的树发出的新芽变成了嫩绿的小叶儿。

幸好那晚刘有福请人与小强从树干侧面挖出一个深坑,从树根下掏出好几块生石灰,换上了新土。树呀,你命大,二宝埋下去的生石灰还没化开,要不……

刘有福独自来到镇上的学校,他为并不沾亲带故的孙子小强交了5 000元的生活费。面对老师的询问,刘有福说:“谢老师啦,那娃儿的书没白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村长九次上门劝说刘有福入夏前搬下山,主要是因为刘有福的房屋紧贴松酥山体,在夏天的暴雨季节一旦发生泥石流,就会危及生命安全。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听到二宝提出买树时将一口痰射出老远,二宝加价后在地上敲烟锅嘴儿等处,表明刘有福是一个怪癖、不知变通的人。

C.小说画线处关于黄桷树的描写形象而富有诗意,描绘出刘有福一家与树相伴相融的和谐画面,这样的描写强化了刘有福对故宅的不舍之情。

D.小说以补叙的方法,介绍了刘有福请人与小强挖坑救树的相关内容,不仅使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而且丰富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

解析:选B B项,性格分析错误。这些细节表明刘有福对二宝提议的不屑和他对老树的爱护。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答:                                                                 

解析: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作明线,而由未直接描写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作暗线。结合本文,小说主要情节是由政府让刘有福搬下山展开的,因而明线是刘有福搬下山引起的矛盾冲突;另外小说未直接描写而由他人转述的事件是二宝在树下埋生石灰,二宝的行为、刘有福和小强的举动都是围绕此来写的,因而二宝算计老树是本文的暗线。双线结构的作用,则可以根据小说的三维(情节、人物、主题)入手分析。相比于单线结构,双线并行展现出来的情节更丰富,搬家、搬树、算计树、救树等情节集中展现,让小说情节更为紧凑;同时丰富的情节也更有利于小说人物的塑造。

参考答案:第一问:明线是因为政府让刘有福搬下山的事情而引起的冲突,暗线是二宝算计老树的过程。(2分)第二问: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3分)

★3.小说写“树”的两次遭劫经历,每次表现都不同,躲过劫难的原因也不一样。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

答:                                                                 

 

解析:首先确定“树”的两次遭劫,梳理小说情节可知,第一次劫难,应该是山上危险,政府动员刘有福搬下山,老树可能会被遗弃,躲过此劫则是因为刘有福的争取和村长的理解;第二次劫难是由小强口述得知,树根被埋入石灰,结果因为小强的正直善良,树得免此劫,从小说最后对老师的感谢可知,小强的正直善良有学校教育的功劳。两次躲过劫难的原因不一样,从情节设计的角度看,是为了避免雷同,而让叙述更有层次,而且老树不死的原因都跟人有关,从主题上看,有利于凸显人依赖自然,自然也需要人们呵护的主题。

参考答案:第一问:第一次遭劫经历,当政府要求刘有福搬下山,“树”面临被遗弃在山上与主人分离的劫难时,村长答应刘有福,可以连老树一块搬迁而躲过一劫。躲过此劫的原因是刘有福的用心争取,也体现了社会管理的人性化。第二次遭劫经历,在“树”面临被生石灰慢慢烧死的劫难时,因为小强的“告密”而躲过一劫。原因既是小强的正直善良,也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正确指导。第二问:两次遭劫经历的描写,使叙述有层次感,体现了小说“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的主旨。(答出第一问给4分,答出第二问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易错分析] 

本题的易错点在于第二问。“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本质上还是考查小说情节作用类的题,因而可从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学生不容易回答的是关于小说主题的作用。老树两次遭劫,都是人为的结果,而两次化险为夷,也都是人的原因,因而树是离不开人的,以树为代表的自然万物和人的关系应该是互相依存的。树靠人活下来,人把树当成一种精神寄托,这就是本文的主题。

[专题过关训练]                                                      

“小说情节类题”配套练

(时间:36分钟 满分: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手 艺

孙如静

老罗头从县城回来了。前些日子,他总觉得日子过得不太顺心,像是缺少些什么东西。按理来说,儿子当上了副县长,儿媳妇刚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日子一天天好过了,可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呢?

一天,他无意中看到家里有一个漏水的盆子,他举起盆子,一线阳光透过小孔落在他昏花的眼睛里,多么熟悉的动作,多么熟悉的感觉啊。老罗头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了,他怀念自己的手艺——补锅。

晚上,老罗头连夜收拾包袱,他恨不得长出翅膀飞回老家。

终于回到老房子,老物件还在,老罗头简单地收拾了一下,中午时分,就在门口架起了火炉,抽起了大风箱,清清嗓子大声喊:“补锅啰——补锅啰——”这两嗓子把隔壁的长河老爷子喊出来了,老爷子一看到老罗头,顿时脸上乐开了花。来到老罗头的小摊前,咣当一声,好家伙,几个盘子,一个水壶,两口铝锅,全撂了下来。老爷子笑着说:“老伙计,你不在的这几年,我把家里漏水的锅碗瓢盆都攒起来了,就等着你的大风箱再抽气了。”一声老伙计,让老罗头听着心里暖暖的。

老罗头使劲地抽了抽大风箱,火炉伸出长长的舌头,火舌欢快地舔着黑黑的锅底,老罗头将碎的铁锅片放进一只小小的坩埚,再把坩埚埋进火炉中间,等了许久,铁锅片熔化成红通通的铁水,他迅速舀出铁水,倒在一块柔软的、圆圆的毡子上,晃了几圈,铁水就变成了一粒圆圆的金属球,然后把金属球对准盘子的漏洞,轻轻一挤,用力一压,漏洞瞬间消失了。接下来是进一步验证,在补好的盘子里倒上半勺水,高高举起,“看,滴水不漏!”老罗头得意地说。长河老爷子说:“老罗头,几年不见,看来你的手艺还够火候哦。”老罗头拍拍胸脯说:“功夫在这里,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啊!”

老罗头每天从大清早坐到傍晚,路人就像风一样从他眼前飘过。除了长河老爷子和几个老伙计偶尔来陪他说说话以外,几乎没有人在他的小摊前停留。当年老罗头的手艺可是个绝活儿啊,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呢。看着满脸愁容的老罗头,长河老爷子叹了口气说:“现在人家都用电饭锅、高压锅、电磁炉了,那些家用电器五花八门的,哪还用得着我们那个年代的大铁锅啊。哎,也只有我们这些老家伙们喜欢那股烟火味了。”这番感慨让老罗头心里有了郁结,没两天,竟然病倒了。

这下可把他的儿子急坏了,心想老头子不跟着自己好好享福,一个人跑回老家瞎折腾,把自己折腾到医院来了。老罗头住了几天医院,找不到病因,却也不见好转。

最后,还是长河老爷子说了一句:“你爸这是心病,心病还要心药医啊。”儿子吩咐一声,手下人立刻到镇上各家各户,到废品收购站去搜索,去收购,很快给老罗头找来了活儿。

听说有人找他补锅,老罗头腾地一下从病床上坐起来,病全好了。一只小火炉,一个大风箱,老罗头补锅的小摊又开张了。

原以为一切恢复了平静。没想到有好事者在闲聊中提到,老罗头补的锅都是他儿子高价收购来的。偏偏这些闲聊的话又被老罗头听到了。于是急火攻心,老罗头彻底倒下了。老罗头临终前,给儿子留下句话,不要把我放到那些坛子罐子里,要把我放到补好的锅里,那里暖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对老罗头补锅的过程描写翔实、细腻,这既表现了老罗头技艺的娴熟,又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B.听了长河老爷子对时代的感慨,老罗头心有郁结并病倒,可见老罗头执着念旧,无法面对自己的手艺将逐渐被淘汰的现实。

C.从当年“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到如今“几乎没有人在他的小摊前停留”,鲜明的对比,巨大的落差,表明了时代变迁的必然。

D.儿子收购锅为老罗头治病本是尽孝,却由于好事者的闲聊,老罗头急火攻心一命呜呼,小说借此表明了人言可畏。

解析:选D D项,“表明了人言可畏”属于臆断。

★2.文章写儿子收购锅为老罗头治病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5分)

答:                                                                   

解析:回答问题,要注重把握这一情节在人物刻画、情节结构等方面的作用。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分析,这些内容表现了儿子的孝顺和老罗头对自己手艺的看重等;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这个情节为后文老罗头听到人们的议论而倒下埋下伏笔。

参考答案:①表现儿子的孝顺,凸显老罗头视手艺如生命的形象。②推动了老罗头在儿子收购锅后病好这一情节的发展,同时为老罗头得知真相而倒下埋下伏笔,使文章更有波澜。(5分)(意思相近即可)

3.小说以“手艺”命名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两个关键词,一是“好处”,二是“手艺”。解答此类试题要考虑人物、结构、主题等方面的内容。题目为“手艺”,表现了老罗头对自己手艺的热爱与坚守,凸显了老罗头手艺人的形象;故事情节围绕“手艺”展开,“手艺”统领全文,所以从结构上看,“手艺”有线索的作用;小说通过写随着时代的发展老“手艺”的没落,引发人们对传统手艺命运的思考,题目有暗示主题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凸显人物形象。老罗头是民间手艺人,手艺是他一生的寄托,技艺高超、坚守手艺是老罗头的特点。②统领全文(或:以“手艺”为线索),使情节更加集中。小说主要围绕老罗头补锅的手艺在时代变迁中受到冷落的现实展开。③暗示主题。小说从补锅手艺写起,引发对传统手艺的当代命运的思考。(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你与谁聊天

白旭初

老头子走了。女儿也走了。

天国没有回程的路,老头子永远回不来了。女儿在南方的台资企业打工,一年才能回来一次。

女儿回南方前对老妈说,老爸的手机您用着吧。又说,有事打我的电话,我也会常打电话给您的。

老妈本地再无亲人,加上腿脚不太灵便,每天除了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自个儿做饭自个儿吃外,就是靠在沙发上,盯着茶几上的手机发呆。她期待和在南方的女儿说说话,但手机沉默着一声不响。

这天,老妈毅然拿起手机,拨了女儿的号码,但传来的是另一个女人的声音:您好,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老妈又连续拨了几次,还是关机。她生气地把手机扔在沙发上。

傍晚时分,老妈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接着传来女儿焦急的声音:老妈,您给我打了5个电话,家里有急事?您还好吗?

家里没事,我也没事,就是想和你说说话。老妈说,你怎么把手机关了呢?

我在流水线上干活,一刻也不能停手。女儿说,而且,上班时间接打电话要罚钱的。

老妈说,你这么晚了才下班?

嗯,天天加班。女儿打了个哈欠,说,下了班就想睡。

老妈泪眼蒙眬,说,下班了抓紧时间休息,不给我打电话不要紧,打长途挺费钱的!

女儿想,老妈真可怜,今后再忙再累也不能忘了给她打电话。

一天,女儿轮休,她上街买日用品时给老妈打了个电话,语音提示却说:您好,您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女儿想,好事呀,老妈终于和别人有往来有联系了。

女儿买完东西后,又给老妈打电话,语音提示还是说:您好,您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女儿想,这电话打得够久的了,老妈和谁通话呢?

女儿不记得重拨了几次,老妈的手机终于接通了。女儿问,老妈,和谁打电话呀?打了这么长时间!

老妈说,一个熟人。

女儿说,聊些什么呢?

老妈顿了一下,说,没聊什么,就是天南地北聊天呗!

女儿和老妈聊了20多分钟。挂了电话后,还沉思了一会儿。

又一天,女儿上班时,流水线突然出故障停机了。趁流水线抢修间隙,工人们都走到车间外透气。女儿忙打开手机给老妈打电话,奇怪的是,语音提示又说:您好,您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女儿隔一会儿重拨一次,直到流水线修好了,老妈的手机也没能接通。

晚上,女儿又给老妈打电话。电话通了,母亲却说,有事吗?没事别打电话,费钱哩!

女儿说,老妈您开电话会议呀,和谁聊天呢?

老妈说,也是熟人。

女儿说,聊些什么呢?

老妈说,没聊什么,就是天南地北聊天呗!

女儿想,老妈是不是有相好的了?女儿说,和您聊天的是个老头儿吧?

老妈不语,只嘿嘿一笑。

女儿暗暗思忖:老妈还不到花甲年纪,有个老来伴也是一桩美事啊!

女儿请了几天假,决定回家一探究竟。女儿刚进家门,老妈的手机就响起来了。

老妈把手机举到耳边,问,你好!你是谁?你找谁?

老妈说,哦,你要我猜你是谁?哦,我猜不出。

老妈说,你要我仔细听你的声音,我也听不出你是谁。

老妈说,哦,你是湖北的,我猜出来了,你姓董吧?

老妈说,怎么样?我猜对了吧!我还知道你是我老头子的亲侄子呢。

老妈说,哎呀!伯伯得癌症住医院了?借两万块钱,没问题。

老妈说,别急!叔叔到上海出差,等几天才能回来,到时会把钱送到医院去。

老妈说,啊,不要叔叔送?好哩,他回来后,就把钱给打过去……

女儿再也听不下去了,大声说,老妈,这是——

女儿还没把“骗子”二字喊出口,老妈就急忙把通话结束键按了。

老妈说,我早知道他们是骗子。当年你老爸就上过当。

女儿说,知道是骗子干吗还聊得起劲?

老妈说,骗子打电话给我,我就当是聊天呗!

老妈又说,只要不把话说死,不揭穿他们的鬼把戏,他们就会天天打电话来。

女儿眼里顿时噙满了泪水。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小事切入社会热点问题,小说中写老爸离世,只剩老妈独居,女儿外出打工太忙,再加上上班身不由己,很少给老妈打电话。

B.老妈开始时期待女儿给自己打电话,但到后来却对女儿说没事别打电话,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老妈对女儿的体贴和关爱。

C.老妈在女儿还没把“骗子”二字喊出口前就急忙按了通话结束键,是因为怕骗子得知骗局被识破后,不再打电话过来,自己就没人聊天了。

D.小说结尾处女儿的流泪,是为老妈的孤独而流泪,为自己没能够尽孝心陪伴老妈而流泪,也为老爸的去世而流泪,自然而感人。

解析:选D “为老爸的去世而流泪”不合文意。

★5.小说以“打电话”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5分)

答:                                                                    

 

解析:小说叙述了空巢老人“打电话”的故事,连接故事情节的枢纽是“打电话”,小说是通过“打电话”来塑造人物形象、彰显文章主题的。如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打电话”展开:老妈打不通女儿的电话,为后面与骗子通电话的情节埋下伏笔;女儿打不通老妈的电话继而回家,然后发现老妈与骗子通电话。这就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

参考答案:①“打电话”是小说的行文线索,以此为中心叙事使故事情节更紧凑;②通过“打电话”这件事,成功地展现了老妈作为空巢老人的孤独形象和女儿的孝顺的形象;③通过“打电话”这件小事,展现了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及心理,表达了空巢老人孤独寂寞、渴望关爱的深刻主题。(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6.请从小说主题思想、艺术构思两方面谈谈这篇小说的特点。(6分)

答:                                                                    

 

解析:题目要求从“小说主题思想、艺术构思”两方面来谈,这就明确指出了答题的范围。从主题思想方面来看,以“打电话”的小事情反映空巢老人的现状,以小见大;从艺术构思方面来看,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回答时可以先总结,然后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题思想深刻。小说涉及的人物不多,却以小见大,描写了空巢老人的现状,揭示了当下空巢老人孤独寂寞、精神空虚,亟须得到关怀的深刻主题。②艺术感染力强。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如结尾处写老妈知道打电话的是骗子,却不愿拆穿骗子的骗局,出人意料,使小说更富艺术感染力。(每点3分)

第2讲 环境类题失分探因及增分策略

环境描写也是小说阅读考查的重点,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这类题型主要考查风景、物貌等,涉及环境的特点、环境描写的方法及作用。考生常常是因为特点概括不准确、作用分析不全面而失分。

一、环境特点概括类题目

(一)准审题——思考方向不跑偏

常见

设问 (1)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分析。

(2)小说中×次写到某一景物,请概括分析。

(3)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并分析其特点。

审题

定向 (1)题干中有“环境”“景物”“生活”等字样;

(2)题干中还有“特点”“特征”等字样。

(二)析典例——满分答案悟一番

题目 (2012•江苏高考)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

参考

答案 平静、(从“地”“时”的角度)恬淡,(从“人”“事”的角度)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从“人”“事”的角度)(每点1分)

(三)记通法——答题模式照此办

概括环境特点的5个角度

1.从“时”的角度思考

“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

2.从“地”的角度思考

“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从“人”的角度思考

“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结友善)等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又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厘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

4.从“事”的角度思考

“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是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分析概括。

5.从“景”的角度思考

“景”指“景物”,主要指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分析概括环境特点,要看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尤其关注文中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词。如果文中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来概括。

[特别提示] 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景物特点”和“景物描写的特点”的区别,后者考查的是“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

二、环境描写手法类题目

(一)准审题——思考方向不跑偏

常见

设问 (1)小说中××段景物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2)从写景顺序及写景技法方面赏析××段。

(3)××句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景的?

审题

定向 (1)题干中有“写景”“环境描写”等字样;

(2)题干中有“写景特色”“表现特色”“手法”“技法”等字样。

(二)析典例——满分答案悟一番

题目 (2010•江苏高考)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参考

答案 以壁顶为观察点,运用白描和细节描写相结合手法(2分,从观察角度、描写技巧方面)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3分,从写景角度、写景作用方面)

(三)记通法——答题模式照此办

1.鉴赏环境描写手法题的3大角度

从描写技

巧角度  ①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从修辞

角度  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从写景

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等;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等。

2.组织答案的规范模式

根据题干要求,先判定方法,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具体答案一般采用如下模式:

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的特色+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环境描写作用类题目

(一)准审题——思考方向不跑偏

常见

设问 (1)阅读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2)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3)请分析小说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审题

定向 题干中有“写景意图”“景物描写作用”“环境作用”“写景意义”等字样。

(二)析典例——满分答案悟一番

题目 (2013•山东高考)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参考

答案 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从环境方面)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从人物方面)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从主题方面)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从情节方面)

  (三)记通法——答题模式照此办

环境描写作用类题目思考4角度

1.对环境自身的作用

①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点明时间、季节等,突出环境特点,营造××意境。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特征。

③渲染故事气氛,奠定情感基调。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气氛,或喜庆,或冷清,或悲凉,用以感染读者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对人物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人物性格、衬托人物情感,促使人物思想情感的转变,暗示人物命运。

3.对情节的作用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

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③有时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使文脉更清晰或有起伏波折。

④相互照应(照应标题或开头或结尾等),使文脉更加紧凑完整。

4.对主题的作用

分析环境对主题表达的作用,或表达,或寄托(揭示、暗示、深化)主题。

[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 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

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⑪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⑫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⑬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⑭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删改)  

[题目] 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5分

[尝试答题]                                                                

                                                                              

                                                                                 

                                                                                

[参考答案] (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2)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我来评卷](错多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 特点3分,对形象的作用2分。

我来评分:________

[名师诊断]错在哪里

失分原因——环境特点概括不准确

此考生没有透过“介绍了古城的概貌”这一现象,看清“概貌”内容背后隐含的是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所以特点概括不准确;环境对形象的作用分析正确,所以得2分。

[增分策略]怎样矫正

准确概括环境特点的4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题干,分清环境描写的种类,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如本题干要求是“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是分析社会环境。

第二步,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

自然环境语句很好找,在找社会环境语句时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

如本题已经明确了答案区域在第②段,抓住里面的关键词句“远离现代文明”“古奥”“唐宋格局”“明清街院”“五千年的大家族”等再现画面。

第三步,根据句段,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如本题通过上面的那些关键词句,就可以看出这里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

第四步,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多为自然环境)或名词(多为社会环境)概括环境的特点。

[例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红 棉 袄

孙 犁

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沙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子为昨夜的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地坠落。

我同小鬼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峻峭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

我拉他赶紧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的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刚休养得稍微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都还穿着单军服,谁知道一两天天气变得这样剧烈。

虽说有病,孩子还是挺矜持的。十五岁的一个人,已经有从吉林到边区这一段长的,且是一个人流浪的旅程。在故乡的草原里拉走了两匹敌人放牧的马,偷偷卖掉了,跑到天津,做了一家制皮工厂的学徒。事变了,他投到冀中区的游击队里……

“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

像是怨恨自己。但我从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便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的了,我希望到下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

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暗了。

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地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的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地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

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

这里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三家人家,过往的军人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

她转眼看了下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严重吗?”

我说:“是。”

她把我们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有时并碎细地爆炸着。

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是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

我一时觉得我们在这里休息,有些不适当。但顾林已躺在那只铺了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筋疲力尽。我摸摸他的额头,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

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的牙齿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她低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嘴里一边说,她家是有两条棉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的蜷曲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住顾林的头,对我蹙眉说:“一定是打摆子!”

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旁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见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头驴子在叫。我想起顾林明天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

姑娘慢慢地对我讲起话来。炉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的火焰一般。

她对我讲,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并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表纸卷起来,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好的,说完便笑起来:“这样是不是迷信呢?”

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越小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的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

这时锅里的饭已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么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一步,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

没等我回答,她便转身去断然地脱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了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

她身上只留了一件皱折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自己幼年病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炉膛里一燃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什么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一次检阅。一会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  

[题目] 文章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4分

[尝试答题]                                                                

[参考答案] (1)文章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渲染了肃杀凄凉的气氛,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2)文章第七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表明了“我”担心顾林的病情,急切希望到达下一个村庄的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我来评卷](错多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 每个自然段的作用2分。

我来评分:________

[名师诊断]错在哪里

失分原因——环境作用题答题角度不全

此考生在分析作用时分析得不全面。第一自然段的环境作用只从环境本身的角度分析,没有从环境对人物、情节或主题的作用分析;第七自然段只是从环境与情节的角度分析,也没有涉及其他方面,所以只得2分。

[增分策略]怎样矫正

环境作用题准全作答的3个意识

1.“4方向”意识

必须构建“环境—情节—人物—主题”这样的“4方向”思维模式。如《红棉袄》中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答案要点就是从环境、人物、情节三个方面组织的,第七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的答案就是从人物、情节方面考虑的。

2.位置意识

要考虑环境描写所处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作用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思考在结构上的作用,这和散文部分的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致,此处不再赘述。故本题答第一自然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时,应有“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的答案要点。

3.引领阅卷者意识

要有引领阅卷者思维的意识。就是在分条组织答案时,可以有明显的提示性词语:“从环境方面看”“从情节方面看”“从人物方面看”等。以此表明组织答案时的思考切入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动 荤

尹守国

爷爷没搭理吉东,从墙角拿起拐棍,走出东屋。这拐棍,是三年前吉东第一次去省城领奖时给爷爷买回来的。庄上的那些老头儿说,这拐棍叫龙头拐杖,杨家将里的佘老太君拄的就是这种。

爷爷自从有了这条拐棍,走道就离不开它了。即便是不拄着,也总拎着或放在腋下夹着。

不一会儿,爷爷在西屋里喊:“吉东,你下地,把锅台上的那个油坛子给我抱进来。”

吉东听爷爷在喊他,知道爷爷不生他的气了,紧溜地下地穿鞋,才穿上一只鞋,刚好吉宝放完爆竹进屋。他听到爷爷的喊声,看到那个油坛子就放在锅台上,就顺手抱起来,冲着东屋喊:“哥,不用你了,我给爷爷送去得了。”

吉东听了吉宝的话,把刚穿好的鞋又脱了下来,重新爬到炕上听戏。

吉东刚爬上炕,就听到爷爷骂吉宝:“你个小兔崽子,谁让你把油坛子抱进来的?我是让你哥抱的!”

吉宝跟爷爷犟嘴:“你不就是要油坛子吗?谁给你抱进来还不一样?”

在这个家中,唯独吉宝可以偶尔跟爷爷犟嘴。爷爷有时候也骂吉宝,但骂别人时,是沉着脸子,骂吉宝时,总是笑着。

这次爷爷是沉着脸子骂吉宝的,爷爷说:“你这么点儿个小屁孩,抱油坛子有个啥用?你是不是成心想气死我?”

吉宝还想争辩,爷爷顺手抄起了身边的拐棍要打吉宝,吓得吉宝大叫着往屋外跑。

正在当院挂灯笼的吉宝爹,听到屋里的叫吵声,赶紧跑进屋;吉东也从东屋出来了;吉宝娘也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计,从后屋赶过来,心想:这是怎么了?上午老爷子还挺好的,把当院前前后后地打扫了一遍,还把晚上煮饺子用的柴火都抱到窗下了,说晚上黑灯瞎火的,抱柴火不得劲儿。晌午吃饭时喝了半杯白酒,还说晚上要跟吉宝哥俩掷骰子赢钱呢!

吉宝一见到娘,便委屈得要哭出声来:“娘,我咋的了?爷爷让我哥把油坛子抱到西屋去,我正好路过,就替我哥抱了,我做得不对吗?”

“油坛子?”吉宝娘笑了,他摸着吉宝的头说,“傻儿子,是你不对了。爷爷是看你哥这么大了还没动婚,着急了,他是想让你哥抱抱油坛子,动动荤,爷爷着急抱重孙子了。”吉宝听了娘的话“扑哧”一下子笑了。

这两年来,吉东的婚事都成了爷爷的心病了。吉东每次要去相亲时,爷爷都表现得异常积极,连吉东的皮鞋,他都给打得溜光锃亮的。要是吉东去的时间短,爷爷就唉声叹气,说这个准是又不成了,要不怎么这么大点儿工夫就回来了?

有一次,吉东相完亲后跟同事喝酒去了。爷爷坐在门口等了整整一上午,他见人就说:“这回可能差不多了。”下午三点多,吉东醉醺醺地回来时,爷爷气得胡子都撅到鼻子上去了。

吉东明白了爷爷让他抱油坛子的用意,也明白了爷爷这几天为啥莫名其妙地跟他生气。他噌的一下子窜到西屋,把那个油坛子抱在怀里,冲着坐在炕上的爷爷说:“今天我表个态,明年我一定动婚,争取明年过年时,咱们家六口人,转年再过年时,咱家就七口人。”吉宝也跑了进来,他站在哥哥的身边,也跟着凑热闹。他说:“爷爷,我也抱了油坛子了,比我哥抱得还早,我也向你保证,我一定比哥哥早动婚,等明年过年时,咱们家里就七口人,转年过年时……”还没等说完,他自己就先大笑起来。

爷爷看着两个孙子站在地上一唱一和地表演,终于忍不住笑了。

窗外传来阵阵鞭炮声,新的一年开始了。

(选自《文学界》,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插叙吉东相亲的内容,使行文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淡,也有助于人物刻画,如若缺失也不会影响事件叙述的完整性。

B.小说的语言特色鲜明,“紧溜地下地穿鞋”“黑灯瞎火的”“动婚”等口语体现了作品较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C.小说通过父母都在忙活计而他却待在炕上听戏、爷爷帮他打理皮鞋、他喝得醉醺醺地回家等情节刻画了一个好吃懒做的吉东的形象。

D.吉东送的拐棍,爷爷“即便是不拄着,也总拎着或放在腋下夹着”,这体现了他对孙子孝心的珍视。

解析:选C C项,对吉东形象的解读有误。

[知识链接]

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主要作用有:①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展开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加鲜明、深刻。②运用插叙,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③运用插叙,使行文起伏多变,可避免文章结构的呆板。  

★2.小说除了结尾“窗外传来阵阵鞭炮声”透露出过年的气息之外,还有哪些地方透露出过年的气息?请结合小说,加以概述。(5分)

答:                                                                        

 解析:题干中提到鞭炮声透露出过年的气息,这是一个明显的提示,在寻找透露过年气息的细节时,可以考虑过年的民俗活动和小说人物在文中的行为。如“放爆竹”“挂灯笼”等。

参考答案:小说中看似不经意地写到吉宝“放完爆竹进屋”,写到吉宝爹在“当院挂灯笼”,提到爷爷把“晚上煮饺子用的柴火都抱到窗下”,还提到爷爷说“晚上要跟吉宝哥俩掷骰子赢钱”,“放爆竹”“挂灯笼”“煮饺子”“掷骰子赢钱”等民俗活动,都透露出浓浓的过年气息。(5分)

3.对于小说中的爷爷,有的人说“他是一个脾气倔强、保守顽固的老爷子”,有的人说“他是一个可爱的、有家庭责任感的老爷子”。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亮明观点,然后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如写家里只有吉宝可以偶尔跟爷爷犟嘴,可见爷爷在家中的地位;由“动婚”一事,可见爷爷的迷信、保守、顽固,但他的这种顽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正是对家庭成员的一种责任感的体现;虽然具有家长的权威,却又可以跟孙子一起掷骰子赢钱,可见爷爷可爱的一面。

参考答案:观点一:爷爷是一个脾气倔强、保守顽固的老爷子。(1分)

理由:①他在家里有绝对权威,家里“唯独吉宝可以偶尔跟爷爷犟嘴”。②他因小事便与孙子动怒,他因为吉东没“动婚”,跟吉东怄气,还把火气撒到小孙子吉宝身上。③他迷信、保守,为了早抱重孙子,一心盼望吉东“动婚”,他密切关注吉东的相亲活动,还想通过“动荤”的方式让吉东“动婚”。(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5分)

观点二:爷爷是一个可爱的、有家庭责任感的老爷子。(1分)

理由:①他珍视孙子的孝心,天天带着孙子送他的拐棍。②他勤劳爱家,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提早把晚上煮饺子用的柴火抱到窗下,还准备晚上跟孙子们一起掷骰子赢钱。③他希望家庭人丁兴旺,为了让吉东早日结婚,先是跟吉东怄气,然后又想通过“动荤”的方式让吉东“动婚”。(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5分)

[专题过关训练]                                                        

“小说环境类题”配套练

(时间:36分钟 满分: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东 藏 记

宗 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作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4n+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校舍起火了!”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卣辰!卣辰在实验室!”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

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光谱仪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1938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放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

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警报时,大学的不少师生提着马扎,到城外继续上课;没有警报时,市民在菜市上说点废话。说明民众已对空袭不以为意,侧面反映出空袭之频繁。

B.庄卣辰不愿意参加跑警报,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总是留在实验室看书思考问题,乱世中依然坚持学术研究,主要是因为他不放心光谱仪和墙式电流器。

C.两个学生在空袭中不幸遇难,“做了异地望乡之鬼”,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写出了炮火硝烟中的冷酷与残忍。

D.小说以明仑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为背景,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孟樾、梁明时、庄卣辰等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

解析:选C C项,“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理解错误。

[易错提示]

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要对照文本,对各个选项进行逐一分析,不能被一些术语所迷惑。例如C项说“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判断该选项正误,就要对故事情节进行整体把握,然后再作出自己的评估,不能见到某些术语就轻易作判断。   

★2.文中多次写到蓝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                                                                        

 

解析:分析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蓝天的意图,首先要找到蓝天在文中的位置。文中关于蓝天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前三段和最后一段。然后可以结合作品具体的创作背景、蓝天的象征意义及作者的创作态度展开分析。

参考答案:①作者写了纯净的蓝天被战争玷污,但蓝天的美丽不会因为战争而改变,既交代了时代背景(战争环境),又蕴含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怒。②美丽的蓝天与空袭的敌机形成对比,体现战争的残酷。③蓝天象征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性,含蓄地表现了在残酷的战争中,师生依然教书读书做学问,彼此间的情谊和关爱未改变,保持了人格的高贵与尊严。(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3.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解析:要理解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就需要我们结合文章内容,并从文中人物的具体行为里概括出他们的精神品质,如在动荡的环境中,孟樾、梁明时、庄卣辰仍坚持并醉心于各自学术领域的研究,从中可归纳出他们有严谨的学术精神等;从他们坚持上课、教“太极图说”、讲数论、护卫实验设备等行为,可归纳出他们把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当作使命等;从在动荡的大环境中,他们保持了人格、尊严和骨气,实现了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可归纳出他们有坚定的爱国情怀等。

参考答案:①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学术研究,有严谨的学术精神:孟樾研究宋史,梁明时专研数论,庄卣辰醉心物理,通过学术研究来实现人生价值。②他们教书育人,传承文化:警报声中坚持上课,教“太极图说”,讲数论;敌机轰炸时奋力护卫实验设备。把文化传承当作历史使命,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正义,使知识和文化在战火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