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师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8-03-24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

2、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探究法。

一、阅读第四段:

1、解释加点词语: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      )夫人 (      )之力不及(      )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以(      )乱易(      )整,不武(      )。吾其(      )还也。”亦去(      )之(      )。  

2、翻译重点句子: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以乱易整,不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吾其还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文段大意: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题探究:

1、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

(1)以“利”巧攻心理。

提示:春秋无义战。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晋国围攻郑国 ,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

(2)以“害”巧析形势。

郑亡后的情况如何呢?如果秦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越国以鄙远”,是很难办到的,即使办到了,也是不好统治的;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话,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二从发展来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以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险的存在,从而快速作出决策,否则贻害无穷。烛之武说辞切中要害,强而有力。

(3)以“史”巧施离间。

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拿出历史事实,“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从而离间了“秦晋之好”。

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不能不令人信服。一是灭掉郑国对秦并没好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二是不灭郑国对秦也没坏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是晋国的信义有问题:“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四是晋国最有野心,扩张称霸,是晋国的本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1)国难当头,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义”

(2)“夜缒而出”一介草民,面见秦君,不卑不亢——“勇”

(3)慷慨陈辞,能言善辩,言简意赅,举重若轻,委 婉曲折,步步深入——“智”

三、课外阅读:

四年春,齐侯①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②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 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③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④,寡人是征;昭王⑤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与诸侯盟。(《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齐侯:指齐桓公。齐属侯爵,故称齐侯。②楚子:指楚成王。楚属子爵,故称楚子。③包茅:裹成捆的菁茅。茅,菁茅,楚国的特产,用它滤 酒。④缩酒:渗酒,滤酒。⑤昭王: 周昭王,成王之孙。

(附:【译文】春天,齐桓公以诸侯的军队进攻蔡国。蔡军逃散瓦解,于是又攻打楚国。楚成王派遣使者到诸侯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纵使牛马跑散也不会到达彼此的边境。不料君王来到我国境内,这是什么缘故?”管仲代表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的祖先太公说:‘天下诸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从旁辅佐周室。’赐给我祖先征伐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的贡物包茅不进贡王室,天子的祭祀不能供应,没有什么用来滤酒祭神,我 特来追究这件事。周昭王到南方征伐楚国没有返回,我特来追问这件事。”楚国使者回答说:“贡物没有进贡王室,是敝国国君的罪过,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返回,君王到汉水边上去查问吧!”诸侯军队继续前进,驻扎在陉地。   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前往诸侯军中。诸侯军队稍稍退却,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陈列诸侯军队,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齐桓公说:“这次用兵难道是为了我自己吗?这是为了继承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和我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王光临,向敝国的社稷之神求福,承蒙收纳敝国国君,这乃是敝国国君的愿望。”齐桓公说:“以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抵抗他们?以这样的军队来攻城,什么城池不能攻破?”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以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君王如果用武力,楚国以方城作为城墙,以汉水作为城河,君王的军队虽多,也没有地方使用他们。”屈完于是同诸侯缔结了盟约。)

1.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赐我先君履 履:指足迹所到的地方           B.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徼:求

C.辱收寡君 辱:侮辱                         D.君若以德绥诸侯 绥:安抚

C.(辱、屈辱、屈尊,敬词)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虞君之涉吾地不(不欺骗)             B.以夹辅周室(辅佐)

C.五侯九伯,女实征之(泛指所有诸侯)      D.岂不谷是为(不善,诸侯自称的谦词)

A.(不虞:没料到)

3.“尔贡包茅不入”中的“尔”指代的是(     )

A.齐桓公     B.楚成王              C.屈完      D.昭王

B 

4.“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在文中的意思是(     )

A.昭王不答复,您还是到水边去问问他吧!    B.昭王不答复,你还是到水边问一问吧!

C.昭王没有回国,您还是到水边问一问吧!    D.昭王没有回国,您还是到水边问他吧!

C 

5.“王祭不共”、“先君之好是继” 在文中的意思是(     )

A.①大王不能共同祭祀。     ②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B.①大王不能共同祭祀。     ②先君的友好关系这样继承下来。

C.①周王祭祀(需用的包茅)供应不上。     ②先君的友好关系这样继承下来。

D.①周王祭祀(需用的包茅)供应不上。      ②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D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齐伐楚的借口有关的一组是(     )

①蔡溃,遂伐楚。

②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③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⑤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⑥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④

D

附: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 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烛之武 ;

秦伯知难而退明时务,晋侯窥利则趋失盟友——秦伯和晋侯;

佚之狐眼明举辩士,烛之武语妙退秦师。

晋文公贪得无厌寒盟友,烛之武言之有理罢干戈。

佚之狐举辩士成正果,烛之武退秦师树奇功。

秦君出师无名取退策,郑伯用士有因荐使臣。

双雄盟兵千万欲亡郑,一臣出舌三寸即解难。

血腥滚滚卷土来,壮士巧言满胸怀。三言两语说君去.一场战事从此埋。

秦晋围郑形势忧,只为晋侯报私仇。幸而郑有烛之武,退军不动一兵卒。

三更秦帐辩声传,巧言妙说论利害。一语仿若锋利剑,割断两家百年缘。

临危受命身系国,孤身夜出见秦伯。晓以利害裂敌盟,巧舌不负众人托。

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伯虎狼兵。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