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8-03-19 手机版 | ||||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通俗易懂。鲁迅先生称赞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有的浪漫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故事主旨。 2.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3.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北冥有鱼 一、新课导入 有一天,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非常快乐,悠然自得,突然梦醒了,发现自己仍是僵卧在床的庄子。不知是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庄子就是这样的浪漫,这样的富有想象力。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庄子的想象力。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作者链接。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作品简介。 《庄子》,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今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其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3.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北冥(míng) 鲲(kūn) 齐谐(xié) 抟扶摇(tuán) 4.借助注释、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词语。 (1)重点词汇 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其翼若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志怪者也:记载。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 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 亦若是则已矣:这样 (2)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3)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南冥者,天池也(名词作形容词,天然的) (4)一词多义 ①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气息) ②为 其名为鲲(叫作) 化而为鸟(成为) ③之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其 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其视下也(代词,代大鹏) 其正色邪(用在选择问句中,表示选择) ⑤而 化而为鸟(连词,表顺承) 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交流点拨】用力鼓动翅膀飞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交流点拨】这种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交流点拨】鹏往南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交流点拨】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交流点拨】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6.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 【交流点拨】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2.大鹏的形象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交流点拨】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作者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的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4.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交流点拨】由“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一句可知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课堂小结】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能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四、拓展延伸 请利用课外时间收集庄子名言并解释。 【交流点拨】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2.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庄子•大宗师》 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它们的身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 4.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 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 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 7.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知识少的不了解知识多的,年寿短的,不了解年寿长的。 第二课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新课导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濠梁(háo) 鲦鱼(tiáo) 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是鱼之乐也:这。 (2)汝安知鱼乐:怎么。 (3)全矣:完全,肯定(是这样)。 (4)循其本:追溯。 3.朗读指导。 注意课文中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通文意。 1.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积累文言知识。 (二)文本探究。 读课文,思考探究: 4.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交流点拨】辩题:庄子是否知道“鱼乐”。 庄子观点:我知道鱼很快乐。 庄子论据一: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论据二:你说“你从哪里知道鱼乐”时,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儿是快乐的,还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的桥上知道鱼儿是快乐的。 惠子观点: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论据:我不是你,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5.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交流点拨】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6.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有何不同? 【交流点拨】惠子力辩、拘泥,重求实,对事物有一种刨根问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有灵性,崇尚美,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感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的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三)主旨探究。 7.作者借自己和惠子的辩论,宣扬了一种什么观点? 【交流点拨】宣扬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8.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交流点拨】生甲: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文章中段,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生乙: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生丙: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庄子小故事 庄子才学和品质都为人之首,到大限之日时,很多弟子极伤心,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大师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大师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大师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为什么要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