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8-03-16 手机版 | ||||
编写者:王俊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什么是物候及影响物候的因素。 2、学习本文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相关链接】 1、题目解读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一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 融( )化: 萌( )发: 次第: 悬殊: 翩( )然: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销声匿( )迹: 3、浏览全文,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4、再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理清结构层次。 5、我的疑问(请将你的疑问写下来,准备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合作探究解决): 【合作探究】 一、对学,群学,小组质疑解难。 二、理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技巧。 [导航]: 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有:由主到次、由一般到特殊、由现象到本质等。 1、从全文看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安排说明内容的? 文章首先介绍____________,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 ,接着说明__________ ,最后说明_____________ 。 2、齐读第1自然段,想想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3、快速阅读2-3自然段,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4、精读课文6-10段,思考并讨论: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拓展提升】 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1、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2、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3、岑参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是描写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入冬后的气候状况。 4、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你知道下面古诗中的物候现象吗? 1、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农谚( ) 簌簌( ) 孕育( ) 草长( )莺飞 萌发( ) 刺槐( ) 连翘( ) 丘陵( ) 风雪载( )途 侵害( ) 2、填空。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_ _、__ _、___ 、____ 。 (2)物候学就是利用__ ___来研究___ ____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大自然的语言”为_ __、__ __。 (3)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_ _ 、_ _ _ 、_ _ 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 3、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2)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3)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2、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相关链接】 关于物候 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交配、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段,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2、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3、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合作探究】 一、文本理解 1、文章主要介绍物候知识,为什么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 2、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 3、作者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时,分别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4、本文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二、综合探究——品味语言 5、齐读第一自然段,学习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6、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或作用。 (1)杏花开了,就好像 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7、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说说它们的作用。 【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水的语言 郭治 水是会“说话”的。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坐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候,叫声不是那样响了。“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壶里的声音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 坐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热气泡在冷水层放出了大量的热,它的温度降了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气泡破裂时会发出响声,水壶便“鸣”叫了起来。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一个接一个地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就变成“哗啦”“哗啦”了。 人被烫着会喊叫,水挨烫时也要“尖叫”呢!把几滴冷水滴在火红的炉盖上,听!它咝咝地尖叫了。烧水做饭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 水当然没有知觉,它挨烫时的“尖叫”是由于它在急速地变成汽。炉盖或红煤球的温度都很高,水滴到上面马上就变成了水蒸气,一滴水要变为汽,体积大约要膨胀1500倍,这一涨,就像小炸弹爆炸,发出了声音。 你会判断壶里的水开不开吗? 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向地面上倒一点,听!它发出了低沉的波波声。为什么冷水和开水声调不同呢?这跟水的温度有关系,当水温在100℃左右时,水不断地变成汽,开水四周包围着这层汽,好像裹着一层线毯,落到地上声调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没有气垫的缓冲作用,声音也就变得清脆了。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钢球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掉在棉被上的钢球只会发出一点儿声响一样。 水的奇言妙语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实验,研究一下吗? 1、这是一篇 说明文,说明顺序是 顺序,语言 。 2、本文说明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① ② ③ 。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怎样才能判断出壶里的水是否是开的? 【当堂检测】 1、揣摩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句中的“次第”能不能改为“不断”,为什么?)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 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删掉文中“迟十天左右”中的“左右”, 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 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 (2)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 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 (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 (4)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 只比北京早10天。( )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