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8-03-11 手机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熟读课文,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和通假字。 

2翻译全文,理解文意,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方法以及论证的逻辑。 

3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教师指出应掌握的实词虚词,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文章。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纠正。 

4教师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把握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家作品

1.导入新课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2、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荀子,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3.关于《荀子》

《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大部分是荀子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20卷,32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处世学术等。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绵密,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二、解题:(见课件)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研习课文,把握文意:

1..听课文朗读:正音(见课件)

中(zhòng)    輮(róu)     舆(y ú)      有(yòu)     槁暴(gǎo pù)

砺(lì)      参省(cānxǐng)   须臾( yú )   跂(qì)      楫(jÍ)   

生(xìng)     蛟( jiāo )    跬(kuǐ)     骐骥(qí jì )   驽(nú)    

锲( qiè )    镂(lòu)       跪(guì)     蟮(shàn)      螯(áo) 

2.全班齐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句?包含哪些意思?有何作用?(见课件)

明确:

“学不可以已”, 这个观点里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习意义很大,所以不可以已,一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可以已。

作用: ①是全文的文眼。       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3.学生自读课文,依书下注解疏通文章大意(完成《系统集成》P40T1—T6及P41T1—T4)

注意:通假字、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

4.. 研习第2段

(1)女生齐读第2段。

(2)思考:(见课件)

A..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B.文中运用了几个比喻?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 

C人为什么要学习?

(3)检测字词,归纳重点字词  (见课件)

翻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輮:使…弯曲。       槁暴:槁,枯。            暴,通“曝”,晒。 

就:动词,靠近,接近。                         参:验,检查     

省:省察             知:通“智”,智慧          过:过错 

(4)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见课件分析) 

加工                冷冻 

明确:蓝————青     水————冰                  学习——提高、发展               

胜于                 寒于                  

輮                      绳                   砺          知明而行无过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5)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

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

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6)小结:

作者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先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接着又用“木直中绳,鞣以为轮”的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最后以“故”联系上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事例,推论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这段总论学习的重要性。作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指出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得到的。这一点,直到今天还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5、研习第3段。 

(1)男生齐读第3段。 

(2)要求思考:

A.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B.“善假于物也”中的“物”指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3)讲解第3段。归纳重点字词 (见课件)

须臾:片刻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彰:明显,显著     假:借助,利用 

致:达到     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绝:渡        生:通“性”,资质,禀赋

(4)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其中的“物”指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6.)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 [板书]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6.齐读一二三段 并总结:

学习的作用在于提高改变自己并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我们要“学不可以已”。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1-3段。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个别)背诵,集体背诵。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  

1、导入下一段:

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

2..教学过程:

1)齐读第四段,依注解疏通文意,质疑。(完成《系统集成》P41  T二(一))

2)找出本段的比喻句,阐释该如何学习?

3)本段可以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了什么道理?作者是如何说明这些道理的?

3.重点讲解:(板书补充)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兼词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4、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 (见课件分析)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5.概括本段主旨

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三、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 (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

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写作特点:(见课件)

A. 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

B. 比喻方式灵活多样:

①正面设喻,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楺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对比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多个不同的比喻,说明一个共同的道理,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C.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运用借喻,单说喻体,而把道理隐含其中,留给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

②有的运用暗喻:或先说道理,再用比喻证明,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或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作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小结:比喻的作用用一句话概括,大家填空:

(板书:化  为  ,化  为  )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深入浅出,观点鲜明。

四.探究题: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而荀子则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人的说法是否矛盾?(见系统集成P41)

明确:

不矛盾。孔子强调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即学思结合。

而荀子并没有反对思考,他反对单靠坐在房间里的冥思苦想的学习方法,主张利用外

界事物,向实际学习。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的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

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

五 归纳本课成语:

①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

② 锲而不舍:比喻工作、学习有恒心和毅力,能长期坚持不懈。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 写一篇一二百字劝学文字。

3.自主完成《系统集成》P42  T二(二)《荀子  劝学》课外延伸。

七、【板书设计】 

劝  学 (荀 子)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提高自己 

(2)学习的意义     (比喻)     

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积累    

(4)学习的态度、方法    坚持  (对比)

专心

八、《劝学》基础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词:

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帮凶、走狗。

用心一也        古义:用,因为;心,心思。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藏身; 

今义:①托付;②把抽象的思想感情放在具体人身上或事物上。)

2.通假字:

輮以为轮                 “輮”通“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天赋,资质。

3.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輮,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   下。 向下;  名词作状语。

非利足也                        足,名词作动词,用脚走。

4.一词多义(虚词)

于:青,取之于蓝 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比        善假于物也  向

之:锲而舍之:代词。      青,取之于蓝 :代词。

     使之然也 :代词,木。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而:表转折:而寒于水\而致千里\而绝江河\而青于蓝\而闻者彰\而见者远

表修饰:顺风而呼 \登高而招\吾尝跂而望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

      表承接:而神明自得                锲而不舍

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因果:

者: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的人”。

焉: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合音,在这里。      圣心备焉   助词,了。

5.特殊句式 

A.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C.介词结构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寒冷。

6.固定句式   

A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

B 以为……”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现代汉语译为“把它做成……”

例句:輮以为轮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