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精品教案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8-03-08 手机版


 胡楚华 新疆省巴州和硕县高级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重点 篇目,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论辩能力。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了解理 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及本文的特点,我拟确定 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2、掌握“熟、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了解“或……或……”“是……耳”“是……也”“是何异 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及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本文系诸子散文, 时间跨度大,学生较少接触论辩式议论文,因此,重点“3”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2.归纳并掌握“数、直、发、兵、胜”多义词义项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3.了解“或……或……” “是……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二、方法和过程:在诵读中理解文意,在合作探究中了解孟子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今天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3班是高二理科班的尖子班,语文基础知识较好,学习的自觉性较高,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课前的预习能力和课后的复习能力欠缺,对教材的探究能力不足。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但审美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认识问题肤浅,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①诵读教学法    包括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多读多练,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②课前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    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为此,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课题的环节。之所以布置预习的课题,是因为作业提纲是我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它的好处在于为学生提供解读课文的思路,明确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学生带着作业预习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课题去收集、筛选有关的资料,能够结合背景资料、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

③在课堂上进行开放式课堂讨论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学以致用,古今互动,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又应注入新的生命,“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即古今对读,合理延伸。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既让大部分的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又培养了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 惯,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目标解读 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明确课文是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展开的一次讨论,通过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三个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掌握孟子的雄辩的艺术。感受其思想、艺术的魅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的语言感受力,从中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预习反馈 一、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 ()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二、给下列字注音

王好(     )战  弃甲曳(    )兵而走 谷不可胜(     )食也

数罟(      )不入洿(     )池  养生丧(        )死无憾 鸡豚(      )

狗彘(      )之畜(     )   然而不王(         )者 涂有饿莩(          )

知识 梳理 第一课时

一、介绍孟子,导入课文:

让学生课前,结合注释和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谈谈自己对孟子的了解,老师在做综合介绍。(有利与锻炼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投影,正音;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带着两个问题去朗读课文,两个问题是:第一,这篇课文记载了谁和谁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讨论的?第二,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明确课文是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展开的一次讨论,通过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三个语句,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5. 教师提示应掌握的重要词语:①填然鼓之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④直不百 步耳,是亦走也 ⑤数罟 ⑥数之以桑 ⑦衣帛 ⑧养生丧死 ⑨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⑩王无罪岁 这里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记忆。

三、课文分析

(一)、通过一系列点拨式提问,让学生理清思路,可以设置如下这些问题:      

1.第1小节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疑问? 

(明确:“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但“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他认为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有哪些具体做法?                

(明确:移民移粟)

3.第2—4节中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氵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明确:“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涕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一小步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进一步理清思路,掌握文的大概内容。

(二)、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体现了孟子比喻的什么特点?    

1.设置分角色朗读,读后学生点评,老师综合介绍背景资料、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明确: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四、课文小结                                                       

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违 时 胜 数 罟 洿 斧斤 以 憾 树 衣 畜 无 谨 庠序 教 申 孝 悌 义 颁 负 戴 王 

(1)于 

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移其民于河东, 到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与 

(2)通假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 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道路。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抽问上节课内容,看学生掌握情况

二、合作讨论归 纳本文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2、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2)树之以桑      

(3)七十者衣帛食肉 (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也   

(5)王无罪岁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7)谨庠序之教 (8)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3、特殊句式  

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  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未之有也   非我也,岁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固定句式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二、请同学准确翻译课文,注意关键词,请其他同学点评指正。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梁惠王的疑惑是什么? 孟子是怎样解其疑惑的?

2、依据原文,说说梁惠王是怎样的一位君王?

3、孟子认为要想民之加多,就要施仁政行王道。行王道的初步措施是什么?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二、拓展提升

1、孟子描绘的美景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

2、孟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论辩效果?

3.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梁惠王见到孟子,不问治国之略而首先问关于“民”的问题?现代社会人口增加会加重社会负担,所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二者之间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4、在如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孔子、孟子的仁政、重民等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三、试讨论归纳本文的主题和说理特点。

四、总结

五、课堂检测

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3 、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⑤/③/④/②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例题讲解

随堂练习与学生展示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cù)罟   洿(kuā)池    弃甲曳(yè)兵     饿莩( piǎo)

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    颁 (bān)白

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   无(wú)失

D.衣帛(bó)     畜(chù)养        请以战喻(yù)     路涂(tú)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

3.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 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4.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两项

①或百步而后止  或:有的人    ②直不百步耳       直:只有,不过

③王无罪岁   罪:罪过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加

⑤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出发   ⑥非我也,岁也     岁:年成

A.③⑤         B。②⑥          C。 ③⑥           D。①④

5.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

6.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

例:养生丧死无憾

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

C.秦人不暇自哀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7.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A.或百步而后止   或:或许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无如:没有像

B.请以战喻   请: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完

C.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兄弟友爱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官仓救济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班”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检查

8.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

9.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 之于国也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③树之以桑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王道之始也              ⑥填然鼓之              

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未之有也        

⑨察邻国之政                  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

10.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    B. ②③⑤相同    C. ①⑤相同    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11.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未之有也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 

12.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3.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这与用刀把人杀了,却说:“不是我的错,是刀子不好”,又有什么区别呢?

B.请以战喻

译:请让我打一仗你就明白了。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只不过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译: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也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