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8-03-07 手机版


【课文解读】

《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字词梳理】

  1、注音

中(  )绳     輮(  )以为轮 槁暴( )须臾( ) 就砺( )

参省( )    跂而望矣( ) 跬步( )骐骥( )驽(   )马

锲( )而舍之 金石可镂( ) 知( )明 二螯( )蛇鳝( )

提示:zhòng  róu  pù  yú  lì  xǐng  qì  kuǐ  jì  nú  qiè  lòu  zhì áo  shàn

2、通假字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2)名词作状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名词用作状语,往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往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輮,使动用法,使……弯曲。)  

(4)形容词做名词 

其曲中规 (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

4、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假舆马者。(假 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金就砺则利。(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金子。)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介词结构后置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4)省略句

  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5)固定用法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6、文言虚词 

  (1)于 

青,取之于蓝。 (从,介词) 

而青于蓝 (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对于,介词)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而且,连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递进关系,而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连词) 

  锲而不舍 (表假设,如果)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连词) 

  (3)之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音节助词)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代青)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非蛇鳝之穴 (结构助词,的)

7、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青,___________,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_________。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___________,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__________,而闻者彰。

(4)假舆马者,________,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________。

 (5)___________,朽木不折;锲而不舍,__________。

提示:(1)取之于蓝  而寒于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登高而招  声非加疾也(4)非利足也  而絶江河(5)锲而舍之  金石可镂

【重点难点】  

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到底学习什么呢?  

明确: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但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物皆可改变。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因而,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2、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论证,所用比喻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

(1)有的从正面设喻,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有的从反面设喻,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有时将两种相反的事物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4)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5)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有的先讲道理,再用比喻论证,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总之,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3、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

明确: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接着从后天人的力量的作用上论述学习的重要。再接着从人们凭借客观条件的作用上来论证学习的重要。作者用比喻列举了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凭借客观条件从而改善、提高主观能力的现象,再得出结论,君子的智慧、禀赋并非不同于一般人,全在于他们能借助学习的力量来提高自己,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最后论述为学应抱的态度与方法,说明学习必须积累、持恒、专一,由此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4、学习本文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明确:在本文中,荀子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指出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取得的。君子所以能超过常人,并非先天素质差异所致,而是后天善于学习使然。文中又指出学习要靠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这些对我们都有借鉴意义。

【课内训练】

一、基础锤炼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靛青(diàn) 骐骥(jì)驽马(nú) 金石可镂 (lòu)  

B.爪牙(zhǎo)槁暴(pù)  中绳(zhōng) 輮以为轮(róu)

C.跬步(guǐ) 须臾(yú) 跂而望(qì)  生非异也(xìng)

D.蓼蓝(liǎo) 舟楫(jí) 蛟龙(jiāo)   参省乎己(shěng)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而绝江河 绝:横渡

C.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快

D.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不拘于时,学于余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属以作文以记之

C.輮使之然也

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D.其曲中规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____________ ”的观点。

(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二、课内阅读

阅读《劝学》中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圣心备焉 备:完备

B.功在不舍 舍:停止

C.用心一也 一:专一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寄托:藏身

7.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一组是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②④⑤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①②⑥

9.下列对文段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了大量比喻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即学习要逐渐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先从正面设喻,说明“积”的作用。再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成”。通过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

C.用“骐骥”与“驽马”对比,“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对比,论述了贵在坚持的道理。说明学习贵在坚持不懈。

D.最后,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B、中绳zhòng,C、跬步kuǐ,D、参省乎己xǐng)

2、C(疾:强,指声音宏大)

3、D(A、于:介词“从”/ 介词“被”;B、以:介词“把”/ 表目的连词“来”;C、然:代词“这样”/用在形容词之后,作词尾,相当于“……地”;D、而:均为连词,表修饰)

4、B(例句与B项均是名词作状语,日:每天。上:往上。下:往下;A、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C、輮:使动用法,使……弯曲;D、曲:形容词做名词,弯曲的程度,弧度 )

5、(1) 学不可以已(2)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三省乎己(3)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4)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5)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6、A(备:具备)

7、B(例句和B项均为定语后置。A、介词结构后置。C、判断句。D、介词结构后置。)

8、B(①②讲的是学习重在积累;⑤讲的是专一。)

9、A(“论证了学习的作用”不正确,应是“论证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10、(1)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就会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思专一的缘故。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