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老王》精品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8-03-07 手机版 | ||||
【学习重点】 1.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和表达技巧。 2.理解重要词句和赏析人物形象。 3.深入探讨文本蕴含的“善良”“理解”“平等”“惭怍”的人文精神。 课前•阅读识记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一、名句积累——善良 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修身》 2.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 杨万里 3.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曾子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5.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 罗曼•罗兰 6.善良的行为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 卢梭 7.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 ——罗曼•罗兰 8.感人肺腑的人类善良的暖流,能医治心灵和肉体的创伤。—— 罗佐夫 9.我爱你是因为你有一颗仁慈的心,而不是由于你的学识。 —— 戴维斯 10.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 周国平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走进作者 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二)了解背景 《老王》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写的。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三、夯实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蹬车 ⑵荒僻 ⑶闲聊 ⑷滞笨 ⑸凑合 ⑹欣然 ⑺取缔 ⑻门框 ⑼僵尸 ⑽骷髅 ⑾镶嵌 ⑿翳 ⒀绷着 ⒁叠好 ⒂攥着 ⒃愧怍 ⒄裹着 ⒅蹙眉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压 骨 蹬 散 强 3.为下列形近字组词。 4.辨析词义,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句中横线上。 ⑴丑陋•丑恶 ①近些年随着改革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开始凸显,社会潜规则等 现象相继被媒体剥开“画皮”。 ②但是也有不少长相 但是球技一流的球星,他们的球技令我们对他们不堪入目的外表另眼相看。 ⑵琢磨•捉摸 ①广告创意永远是一个 不透的精灵,它总会在你想像不到的时刻不期而至。 ②为了解决生态危机,西方人开始 我们中华文明古老传统。 5.解释下面的词语。 ⑴惶恐: 。 ⑵塌败: 。 ⑶荒僻: 。 ⑷取缔: 。 ⑸骷髅: 。 ⑹滞笨: 。 ⑺愧怍: 。 ⑻主顾: 。 ⑼压根儿: 。 ⑽欣然: 。 ⑾镶嵌: 。 ⑿捉摸: 。 ⒀扶病: 。 ⒁伛偻: 。 6.文学常识填空。 杨绛(1911~ )原名 ,江苏无锡人。作家、 家。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 》。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 》。另有译文《 》等。 课堂•读写探究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初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再读文本,理解下列几个词句的含义。 ⑴“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中“镶嵌”一词表达了什么意思? ⑵“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样描写老王,对其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⑶如何理解“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这句话的含义? ⑷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含义? 3.揣摩片段,理解细节。 ⑴老王给“我”送香油送鸡蛋,并且说“我不是要钱”,那么他想要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⑵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4.深入探究: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课后•拓展读练 素养积淀,能力提升 一、素养积淀 卑微与坚强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啊,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颤动着。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着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屠格涅夫《乞丐》 二、能力提升 1.选出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塌败 (tā) 荒僻(pì) 蹬车(dēng) 裹着(guǒ) B.眼翳(yì) 骷髅(kū) 伛身(qū) 蹙眉(cù) C.取缔(dì) 凑合(còu) 绷着(bēng) 惶恐(huáng) D.愧怍(zuò) 滞笨(zhì) 攥着(zuàn) 叠好(dié) 2.选出无错别字的一句 ( ) A.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和。 B.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C.老王常有失群落武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D.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付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3.选词填空: ⑴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 ,因为他是单干户。(惶恐 惊恐) ⑵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 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 的小屋。(偏僻 荒僻 破败 塌败) ⑶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 了。(取消 取缔) ⑷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在门框里。(站立 镶嵌) ⑸我 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强笑 微笑) ⑹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 地转过身子。(滞笨 笨拙) 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中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作者感到对老王关爱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B.老王穷苦卑微,一生艰难,作者没能改变他的命运因而“愧怍”。 C.作者曾吃过老王的香油、鸡蛋,觉得欠他的人情,因而“愧怍”。 D.作者一家经常坐老王的车而付一半车费,回想起来感到“愧怍”。 5.下面对《品质》《老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品质》是一篇中篇小说,它写了一位老鞋匠——格斯拉先生的故事。 B.《品质》表现的不仅是主人公的善良和真诚,更是那熠熠生辉的人性之光。 C.《老王》写出了社会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淳朴的天性。 D.“老王”是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作者对他的态度不是冷漠、蔑视,而是关心和尊重。 6.可以用哪两个字来概括老王? 7.“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登,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提升(一)阅读下面选段,完成8~11题。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8、这几段主要介绍了老王哪些基本情况? 9、选文中两次提到“恶病”,它们的意思相同吗?“有人”和作者的态度相同吗? 10.“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一句很平常,去掉这句可以吗?为什么? 11.“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泪为谁流 夜,黑得出奇,静得怕人。 一个佝偻的身躯,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向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玉米地。是父亲。 一副挺拔的腰板,眨着智慧的眼睛,藏在那片既陌生又熟悉的玉米地。是儿子。 父亲是慈爱的父亲,为了儿子有出息,他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供儿子上学。儿子是懂事的儿子,为了父亲的期望,他废寝忘食,刻苦学习,来报答父亲。听到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父亲布满绉纹的老脸放出了光彩,似乎突然间高大了许多。看着父亲欣喜若狂的样子,儿子充满朝气的脸上笑得更加甜了,仿佛幸福的大道已铺好。然而,大笔的学费怎么办?多年来,父亲一直东挪西借,几亩薄田根本不够儿子那已经很节约的花销。父亲双眉紧锁。 儿子不忍让父亲陪笑、求人,故作镇静地说:“我不念了,没用!” “啥?”父亲跳起来,双眼瞪得大大的,身子微微发抖,齿缝间蹦出一个字:“念!” “啊!”儿子清醒了。父亲辛辛苦苦,为的就是今天,如果不念,父亲会更加伤心。 佝偻的身躯移进了玉米地,布满老茧的手慢慢地伸向那熟悉的玉米棒子。那是他的希望。挺拔的腰板深吸了一口气,握惯笔管的手抖动着抓紧落尽叶子的枯树棒子。那是他的怒气。 一声闷哼,长老茧的手从玉米棒子上滑了下来,父亲的头在流血! 一声惊呼,握笔管的手已不能再抓住枯树棒子,儿子两眼直直的。 来不及弄清这一切,佝偻的身躯缓缓倒下。 想不到失手铸成大错,挺拔的腰板“扑通”坐地…… 夜,静得怕人,黑得出奇。猛然间,电闪雷鸣。黑得出奇的夜异常恐怖。 片刻间,风雨大作。…… 父亲是为了儿子: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活虽累,钱却少,至少能给儿子买点好吃的,来补养一下儿子虽高大却瘦弱的身子。父亲攥了攥枯瘦的手。 儿子是为了父亲:在放假期间看护田地。夜虽黑,胆虽小,为了能让他日归家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庄稼没受损害而露出笑容。儿子咬了咬雪白的牙。 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精心的他舍不得化车费,步行三十里,摸黑到家的情况下也不忘到自家的玉米地看看。 儿子是称职的儿子。眼尖的他在发现有人闪入玉米地后,顾不得害怕,抡起木棒,他不能让父亲苦心经营的成果被人偷走。 于是,独生子的满腔怒气化作对父亲的当头一棒。 夜,更静了,有的只是那雨声:嘀嗒,嘀嗒…… 不,这不是雨!这是老天在流泪! 12.整个故事以“黑夜”为背景,文中多次描写黑夜的景象,其用意有哪些? 13.“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纵观全文,父亲的“合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14.小说以“泪为谁流”作标题,其含义是什么? 15.为了更好的塑造人物,小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你最欣赏小说中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写一段鉴赏文字。 《老王》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 1.⑴dēng ⑵pì ⑶liáo ⑷zhì ⑸còu ⑹xīn ⑺dì ⑻kuàng ⑼jiāng ⑽kū ⑾xiāng qiàn ⑿yì ⒀bēng ⒁dié ⒂zuàn ⒃zuò ⒄guǒ ⒅cù 2.(yà)压根儿/(yā)压迫 (gǔ)骨头/(gū)骨碌 (dēng)蹬三轮/(cèng)蹬蹬 (sǎn)散漫/(sàn)散心 (qiǎng)勉强/(qiáng)强烈/(jiàng)倔强 3.环绕/富饶/妖娆 惶恐/辉煌/蝗虫 惭愧/傀儡/槐树 攥住/编纂/篡权 门衰祚薄/惭怍/柞木 取缔/谛听 荒僻/复辟 4.⑴①丑恶;②丑陋。解析:相同点:都是形容词,指形象不好。不同点:“丑恶”是指人的思想、行为的肮脏、卑劣、可耻。如:西门庆用丑恶的心灵审视社会,净干些拈花惹草的勾当。“丑陋”侧重于相貌或外形的难看。如:王楠虽然外表丑陋,但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⑵①捉摸;②琢磨。解析:相同点:都有思考、考虑之义。不同点:“捉摸”是猜测、预料之义(多用于否定句)。如:他性格怪僻,很多行为令人难以捉摸。“琢磨”是反复思考之义。如: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只有反复琢磨,才能领略到其中的魅力。 5.⑴惶恐:惊异害怕。惶,恐惧。 ⑵塌败:塌陷破败。 ⑶荒僻:荒凉偏僻。 ⑷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缔,结合。 ⑸骷髅: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部骨骼。 ⑹滞笨:迟缓笨拙的样子。 ⑺愧怍:惭愧。怍,惭愧。 ⑻主顾:顾客。 ⑼压根儿:根本,从来(多用于否定句)。 ⑽欣然:愉快地。欣,喜悦。 ⑾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⑿捉摸:猜测;预料。 ⒀扶病:带着病做某事。 ⒁伛偻:腰背句前弯曲;驼背。 6.杨季康 文学翻译 《洗澡》 《干校六记》 《堂•吉诃德》 读写探究 1.提示:《老王》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贫困而有良心的劳动者的形象。本文通过写作者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反映了车夫艰难的生活以及他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2.⑴提示:“镶嵌”一词使用了移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王的消瘦与不灵活,几乎一动不动,没有一点活力。 ⑵提示:老王心地善良忠厚,在患重病的情况下,仍然关心作者夫妇,作者杨绛对老王的状况所作的描述真实可感,作者要读者关注的是一个劳动者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虽然用了可怕的夸张的语言描绘他的形象,但是更能突出人物的品格光辉。 ⑶提示:①在人情冷漠、物质匮乏的年代,老王不顾重病给“我”送来的鸡蛋,数量的确非常多,这份情谊是无法用鸡蛋的数目来衡量的。②作者这样说不仅体现了老王忠厚善良的品质,也表达了“我”对老王的感激之情。 ⑷提示: “幸运的人”指作者,“不幸的人”指老王。 “我”对老王感到愧怍,原因有三:①“我”是坐车的,而老王是拉车的,“我”从这个世界获得的要比老王多。②老王给“我”送香油送鸡蛋,是希望“我”能把他当成平等的朋友相待,但是“我”曲解了他的心意,只是同情怜悯他,执意付钱给他。③“我”对老王关心太少,甚至连他去世都不知道。 “我”对老王的“愧怍”,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体现出“我”对人间苦难的同情和悲悯。 3.⑴提示:①表达感激之情。像老王这样一个饱受白眼的下层劳动者,能得到“我”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关心,在他的心中是充满喜悦和感激的。所以,虽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临终他也要将这份感激之情表达出来。②希望平等和尊重。老王想要的不是“钱”,不是可怜和同情,而是希望“我”能把他当做一个朋友,去信任、尊重。可惜那一刻的“我”并没有明白老王的这一愿望。 ⑵提示:①孤苦伶仃、生活窘迫,凄凉艰难;但老实厚道,心地善良,关心人、讲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②通过细节描写(语言、肖像、动作)和侧面描写(周围人的评说和“我”一家的衬托)体现出来的。 4.提示: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必需的道义和良知。 能力提升 1.B。解析:伛身的“伛”应读yǔ。 2.B。解析:A项中“和”应为“合”,C项中“武”应为“伍”,D项中“付”应为“负”。 3.⑴惶恐 ⑵荒僻 塌败 ⑶取缔 ⑷镶嵌 ⑸强笑 ⑹滞笨 4.A。解析:B项,“改变他的命运”错,C项,“欠他的人情”错,D项,“付一半车费”错。 5.A。解析:A项中《品质》是短篇。 6.苦、善。 解析:老王的生活很苦,所做的事情都是善心的表现。 7.“常”说明“我”同情老王,对他的生意相当照顾,是对老王经济上的帮助;而本来不平等的“蹬” 与“坐”在闲聊中把两个人的距离拉进了,让两个人平等了,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老王的尊重,也可见她的平等意识。 8.介绍了老王三方面的情况: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 解析:第二段抓住“据老王自己讲”便可知道他的工作情况,第三段主要写他的生理特 征,第四段写他的生活环境。 9.两者的基本意思是一样的,就是非常严重和恶劣的病。不过说话者的语气是不一样的,有人乃是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在嘲笑,作者则是怀着深深的同情在猜测。 10.去掉后,上下文自然还是通顺的。但是去掉后,表现力大不一样。首先,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和老王的交往深厚,不像一般的雇车人和蹬车人,他们说些“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丝毫没有拘束,非常和谐。其次,有了这句话,下面老王把身世和心里话直言相告才顺理成章。 解析:这句话在内容上体现了作者与老王关系的融洽,在结构上也是一处伏笔。 11.说明作者一家在自己处境相当糟糕时还时时关心老王,而且她的女儿在父母言传身教下受到了影响,也是个非常善良的人。 解析:不仅作者关心老王,她的女儿也受其影响关心老王,这里体现出了一种美德。 12.①交待悲剧产生的客观原因;②渲染悲剧气氛(或定下一个凄凉的基调) 13.①宽厚慈爱;②勤劳节俭,吃苦耐劳; ③目光远大,以培养儿子成材为己任。 14.①老天为父子在艰难的生活中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发奋自强的意志与真情感动得流泪;②老天为这对父子在生活中的悲剧结局而流泪。 15.①可从叙事结构上谈。本文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在悲剧产生之后再来交待父子二人为什么黑夜还来到玉米地的原因,既能产生悬念,扣人心弦,又能突出悲剧色彩,使读者为这对父子自强不息却意外地遭受不幸而伤感流泪。②可从叙事的线索上谈。本文将父子二人的行为两两对举着来写,能使两个人物相互映衬,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感人。③可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来谈。本篇小说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写黑夜,写静夜的雨声,烘托了悲剧色彩。④可从语言方面来谈。这篇小说的语言是诗化的语言,语言配合着两两对举的叙事方式,非常整齐,既简洁,又充满了抒情色彩。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