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 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8-03-06 手机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及文章的主题。

2.积累字词句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巧用对比的写法;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古代人物,提高学习、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2.理解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要实嘘词的意思、古今异义;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 

4.了解明末苏州人民反抗阉党迫害的正义行为和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 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二、题解 

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辟蹊径。只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作者为何如此行文?

三、作者、背景介绍

1.根据注释①②了解有关情况。

识记重点(多媒体显示)

①选自《七录斋集》。七录斋,书斋名。

②五人墓碑:建在苏州城外虎丘前面山塘大堤上。

③张溥,字天如,明代太仓人。文学家,曾组织应社、复社,讥评时政,声势很盛。

④天启年间,魏阉专政,杀害贤良。天启六年,宦党派人到苏州逮捕周顺昌,激起民愤,发生暴动。本文即记述这次反抗阉党的斗争,抒发了对“激于义而死”的五个人的崇敬之情,阐述了人的生死价值问题。

⑤周顺昌,号蓼洲,明末吴县人。

2.分发打印资料(人手一份)。

附资料内容: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人。祟祯进士,授庶吉士,诗文兼长。与同里张采齐名,时称“娄东二张”。张溥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书都要亲自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张溥生活的明朝 末年,正是东林党人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斗争激烈的时代,张溥同情东林党人,富于正义感。天启时与陈贞慧等初创“应社”。于崇 祯二年(1629),他继承东林党反对黑暗政治的优良传统,结交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联合起来组成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他们激烈批评时政,与阉党的残余势力进行斗争。得到各界的广泛支持,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文学上,他主张“兴复古学”,强调“居今之世”。要“为今之言”“务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质朴。《五人墓碑记》是其中的代表作。文章收集在《七录斋集》中。

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州,明末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任文选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 升调等)。他为人正直、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所以,当他被革职回老家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对于涉及“邪正是非”的事,他“热血横流。声色俱厉”。因此,深受人民爱戴,“民深德之”,而为阉党所不容,被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1625),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在家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并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魏的孙子。在谈话中,他切齿痛骂阉党,被缇骑报告给魏忠贤,于是被革职。

周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作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后来苏州织造李实伙同魏忠贤的爪牙新任应天巡抚毛一鹭相勾结,追弹周起元,把周顺昌也带了进去,因此周顺昌也被逮捕。

天启六年(1626)三月,周顺昌被逮捕到京,虽被拷打得体无完肤 ,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死于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到昭雪,追谥忠介。

暴动纪实: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 余人尾随,一向好打抱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市民马杰也一路敲着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的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缇骑恼羞成怒,拔出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集的市民鼓噪起来,缇骑更加凶横,举剑击打沈、杨。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同缇骑扭打起来,额部受伤。市民见此,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当场毙命。

颜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没有任何交往。他们完全是激于义愤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隐讳,理直气壮。七月中,苏州城内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人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

事后,为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使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也“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后来,熹宗死,魏忠贤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烈士。一夜 之间,魏忠贤的生祠被夷为平地,在他的废祠上修建了五烈 士墓。

明朝中期以后,皇帝经常不上朝,大权由宦官掌握。明神宗以后,一些正直的士大夫反对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他们以原吏部官员顾宪成为首,修复无锡东林书院(原白鹿洞书院),聚众讲学,议论朝政,形成“东林党”,并把顾宪成的名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制成楹联,悬挂于书院大门两侧。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执掌朝政,党羽遍及天下,形成阉党。魏忠贤的擅权,激起东林党人和朝中正直大臣的反对,纷纷上书弹劾魏忠贤的罪行,遭到阉党的残酷迫害,一些正直人员也被“株连”。明朝统治更腐败混乱了。魏阉伏诛,东林复盛。在朝的东林党派已达到政治 目的,逐渐放弃原来的主张,但和宦官残余势力的斗争仍在继续。后江苏太仓人张溥、张采等继续在东林书院讲学,组织“复社”。明帝国灭亡之后,“复社”人物在江南反清斗争中,不少人 成为组织者和领导者。

四、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听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明句读、听出语气,同时对不理解之处作标记。)

五、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进一步读通全文。在此基础上教师检查学生听、读的情况。题目为《世纪金榜》部分内容。 

阉yān(指太监)  湮yān(埋没)  敫jiǎo(本指玉石洁白、显耀、明亮)崐赀zī(同资)  缇骑tíjì(指明代锦衣卫)  失chì(击)    hùn(厕所)   

累lěi(累积、连续) 豆dòu(颈项,这里指头)  曷hé(同何)  缳huán(绳索的套子)  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牖yǒu(窗洞)   

詈lì(骂)   jǐong(光、明亮) 

六、筛选信息,把握课文内容。 

重在培养学生在读课文时应眼到、口到、心到的学习习惯。 

提问: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中第几段出现的? 

2.他们的身份如何? 

3.他们为何而死? 

4.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 

5.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提问的基础上归纳出本文的文意: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归纳、概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七、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具体学习课文。 

1.第1、2段,交代为五人修墓的由来,说明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强调字词:当道  除  旌  去今之墓而葬焉  疾病  皦皦 

强调句子: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 

激于义而死(被动句) 

呜呼,亦盛矣哉!(感叹句) 

这两段的写作思路是:由五人之死引出埋葬他们,再引出“立石于其墓之门”,最后用对比手法将五人与富贵之子、慷 慨得志之徒相比,一个“激于义而死”,后人“旌其所为”,立碑作记,他们虽死不朽,而另一种人“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与草木同腐。感情鲜明,更加突出了五人死得不同寻常,作者叙中有议,并在段尾提出“何也”,引起下文。 

2.第3、4段主要记叙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这两段以叙述为主,意思明确,可由学生口头翻译进行。 

强调词语:先  仆  抚  私人  然  颜色  函 

3.第5、6段评价五人之死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揭示文章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两段从表达方式上看以议论为主,议中有叙。第5段共有三层,依次用反问、设问、双重否定句作结,层层深入地突出五人之力。先将五人与缙绅进行对比,然后议论五人之死所取得的成果,感情强烈,表意明确。第6段用“高爵显位,一旦抵罪”与五人之死对 比,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五人现在的献身而死对比,突出五人之死意义的重大和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以此揭示全文中心:明死生之在,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强调词语:编伍  缙绅  视  暴  谥  隶  屈  明  大 

强调句式: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抒腕(于)墓道 

4.第7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文章开头。属于碑记格式的范畴。 

八、写作特点: 

1.叙事议论有机融合 

本文有叙有议,就全篇说,是先叙后议,一、二两段叙事(五人墓缘起、斗争事迹)、三段评议五人死义的重大意义,是议论部分,但叙中有议,议中有叙。一段叙述五人墓缘起后,插入一段议论,赞扬“五人之    ”,然后接叙五人斗争事迹,三段在称赞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后,接叙“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事实,以论证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敇议论随叙事内敇容而发,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从二者关系看 ,叙五人事迹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使五人事迹益见光辉,叙事与议论相辅相成,统一于“义”这一纲领之下,有机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2.反复对比 

对比: ⑴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对比; 

⑵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的对比; 

⑶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对比; 

⑷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之死对比。 

作用: 使五人之义跃然纸上,突出展现他们慷慨死义的壮烈事迹。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