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8-03-06 手机版


教学目标 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三、课文分析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自己思考 诵读课文 圈点勾画重要知识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4.小结。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