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秋兴•其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8-03-03 手机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 方法。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 背景知识】

《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此时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 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 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 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 ,,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知识链接】

1、诗人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杜少陵等。我国古代伟大的              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  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 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           这条主线。杜诗风格,基本上是“         ”,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 范围。

“     ”、“     ”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整体感知】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的一首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其中心思想是“故国之思”,诗中所写的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咏怀古迹》也是一首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诗人借吟咏这些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通过重阳节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老年多病、流落异乡的身世之感。

【自主学习】

字音:

万壑(     )渚清(      ) 千载(    ) 

王嫱(       )     青冢(     )朔漠(      )省识(      ) 环珮(      )暮砧(       )

【合作探究】

《秋兴八首》(其一)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颈联。

3、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

4、此诗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简要赏析。

5、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