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8-03-01 手机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感受诗人漂泊无定的落魄感以及同情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指导学生品味语言,读出情感。

2. 难点:

①引导学生体会《石壕吏》中诗人在巧妙叙事中所表达的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悍吏残暴的揭露。

②引导学生体会《又呈吴郎》中措辞委婉、以情动人的特点,体会作者关爱弱者的情感。

③引导学生体会《登岳阳楼》中诗人在描写宏伟壮丽的景象之中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相联系的深沉痛苦之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他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韩愈曾高度评价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他就是“诗圣”——杜甫。

(预设)请学生回想已学过的杜甫诗作,走近诗人。

二、了解作者生平:

(预设)请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诗人资料、三首诗的创作时间与背景。

(明确)杜甫生活的时代,大唐帝国正经历着由盛转衰的剧变,他一生的创作恰恰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三、赏读《石壕吏》

1. 整体感知:

①散读全诗,读准字音,疏通文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诗是一首叙事诗,主要叙写了一户普通家庭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

②初读本诗,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表达了诗人对百姓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

(追问)这是由谁造成的?

(明确)诗人也在诗中揭露了官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 重点研读:

①小组合作,细读老妇“致词”的十三句话,它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发挥合理想象,老妇面对悍吏怎样的逼问才有这样一番说辞的?

(明确)第一层“三男邺城戍……死者长已矣”——表明家人已作出了重大牺牲

第二层“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说明家中现状

第三层“老妪力虽衰……犹得备晨炊”——自请应役去河阳

(预设)

a.“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b.“你们家还有别人吗?”(“室中更无人。”)

c.“你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唯有乳下孙。”)

d.“孩子的母亲呢。快把她叫出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e.“这怎么行!你们家必须有一个人要跟我们走。”(“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②从补上的逼问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明确)进一步感受到官吏的蛮横、凶悍,老妇一家生活的悲伤、凄苦。

③个人任务:在文中圈画出,除了老妇的致词以外,诗中还有哪些诗句中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体会到作者的爱憎?

(明确)学生交流

a.“暮投石壕村”句中“暮”、“投”、“村”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表现了当时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实。

b. “夜捉”两字如实地描绘了悍吏抓人手段的狠毒,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揭露与批判。

c.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说明老百姓长期以来饱受抓丁之苦,即使到了深夜也睡不安稳,有风吹草动立刻“逾墙”而逃。

d.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呼”与“啼”形成强烈对照,体现了“吏”的暴戾凶悍,“妇”的悲伤凄苦,同时“一何”修饰“啼”与“苦”,加重了感情色彩。

e.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夜久”表明老妇哭诉、悍吏百般威逼的过程很漫长,联系前文的“暮”、“夜”更能强烈感受到这一点。同时联系“如闻泣幽咽”句,“夜久”也表明诗人对老妇一家的遭遇万分关切,彻夜难眠,不难看出其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之情。

f.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句既是叙事又是抒情,一方面照应了文章开头,另一方面也是对“请从吏夜归”的补充,让我们再次体会到了悍吏的暴戾与百姓的疾苦。

④比一比,小组朗诵,看哪个组更能将诗中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3. 小结与补充:

陆时雍称赞《石壕吏》“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可见诗人十分善于裁剪,在简洁的叙事中既抒了情、又发了议论,怜与憎表达得十分强烈。杜甫还创作了《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它们与这首诗合称为“三吏”“三别”,均表达了作者对战事摧残百姓生活的深刻同情。

4. 全班齐背本文。

四、板书:

石壕吏 (杜甫)

颂其勇于承担苦难

老妇致词                              (明写)

悲战事于百姓之苦

悍吏逼问          冷酷无情、残暴嚣张  (暗写)

五、作业:

1. 背诵诗歌。

2. 完成课后表达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课:

杜甫对百姓疾苦的关切之情不仅表现在上节课所写的《石壕吏》之中,也体现在这首《又呈吴郎》里。

二、赏读《又呈吴郎》

(一)初读感知:

1.分析文题

①从题目来看,吴郎是谁?

(明确)课下注释1.

②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吴郎?

(明确)这个草堂前有几棵枣树,杜甫住的时候,常有一个寡妇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但吴郎来了以后,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就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诗去劝告吴郎。

③“又”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明确)课下注释1.

④吴郎是晚辈,诗人在这里为什么要使用敬词“呈”?

(明确)作者在这里特意用了敬词“呈”,是想让吴郎易于接受。

2. 初读全诗。

(二)自主赏读:

1. 小组任务:自读全诗,思考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入手来劝导吴郎的?

(明确)

a. 前四句诗作者自叙以前的事,用自己如何对待寡妇扑枣来启发吴郎。

b . 第五、六句委婉地指出吴郎的行为确有不妥之处。

c. 最后两句指出苛税、战乱是寡妇扑枣的社会根源。

2.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关爱弱者、援助弱者。

小结:当时的诗人已进入晚年,生活贫困,但他仍不忘向更弱者施以援手,足见他人格的高贵,不愧为一代“诗圣”。

(三)板书:

又呈吴郎  (杜甫)

首联:任,无食无儿

整体描述西邻境况,循循善诱

颔联:不为,只缘                                            关爱弱者、援助弱者

颈联:即、虽,便、却       言外之意,确有不妥

尾联:已诉征求,正思戎马    指出根源:苛税与战乱

三、赏读《登岳阳楼》

(一)知人论世:诗人登临岳阳楼时的人生境遇如何?

(预设)学生交流课前对本诗背景的查阅资料。

(明确)这首诗是诗人辞世前两年的作品,当时他漂泊在湘江一带,贫病交迫,暮冬时节到达岳州,登上了岳阳楼。

(二)整体感知:

1. 散读本诗的首联与颔联,思考用一个词语来描绘你所想象的诗人笔下的洞庭湖景色,并在诗句中指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预设)“水势浩瀚”、“雄伟壮阔”、“水天一色”、“气势磅礴”等等均可。

(明确)“坼”字写出了洞庭湖的千层巨浪,冲裂了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显示出洞庭湖水的磅礴;“浮”字写出了洞庭湖主宰着天地万物的沉浮,显示出洞庭湖的壮阔。

2. 有感情地朗读首联与颔联。

3. 前四句中洞庭湖开阔的景象似乎与后四句里诗人的凭轩滂沱的情感并不相称,对此你怎样看?前四句中有没有暗示下文情感的词语?

(预设)“日夜浮”,隐含自己长期漂泊无归之情。

(明确)用宏大的景象反衬自己的渺小无助,用伟岸的气势反衬自己的无足轻重,景色虽然阔大,但寄寓着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深沉伤痛。

4. 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诗人的感伤不仅为自己,更为遭受兵乱的国家与百姓。

5.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小结:《登岳阳楼》被评为“登楼第一诗”,现今岳阳楼上二楼正壁上还悬挂着毛泽东亲笔书写的诗屏。

(四)板书

登岳阳楼  (杜甫)

首联:昔,今

洞庭磅礴,宏伟奇丽

颔联:坼,浮                                          为己为国而感伤

颈联:亲朋无一,老病孤舟    凄凉、哀痛、幽怨

尾联:戎马,涕泗流          家国战乱,漂泊无归

四、作业:

1. 背诵两首诗歌。

2. 完成课后练习纸。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