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之《登高》说课及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8-03-01 手机版


 一、说教材 

杜甫的《登高》这首诗安排在人教版高 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中,属于“诗从肺腑出 ”板块,呈现方式为“文本研习”。这一板块萃集了唐代代表诗人的四首诗作,目的是通过文本研习指导学生体验它们不同的诗风,或狂放或沉郁,或写实或隐喻,从中把握诗人慷慨苍凉、感叹怅恨的人生情怀。

高中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一般从意象和意境入手,尤其应关注情与景的关系,特别需要读者主观情感的参与,需借助读者的想象与联想,揣摩言外之意,注意是否有隐喻和象征,作品形式(音律、语言、结构)的分析也有重要意义。

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的是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强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根据这一要求并结合本文特点,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 作的影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丰富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体会杜甫用阔大苍茫的秋景表现自己的孤独与内心的苍凉。

教学难点:体会《登高》情景交融的境界及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说教学方法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诵法。通过听读欣赏《登高》——配乐情景朗读,唤起学生的诵读兴趣及情感,然后进行诵读指导,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走进诗歌的意境。并且也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诵读方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信息,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3、比较阅读法。重点突出了“比较”一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鉴赏中,两次采用比较法,利用两首诗的不同,不断优 化课堂,有利于调动鉴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分清异同,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诗歌的认知和记忆,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给他们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从而提高阅读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 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情读。诗歌贵在有感情的吟诵,反 复朗读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潜情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三、说教学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充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 ,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求学生在欣赏诗歌视频的基础上,自主思考,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

1. 出示本课教学目标。2.指导诵读,总结读诗基本方法。3、对比阅读,理解经历与艺术表现力的关系。4、介绍作者、时势背景。5 、合作探究 6. 课外作业

四、说板书设计

情景交融、气象宏伟   写景:凄凉萧条,抒情:忧国伤时。风格: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读诗基本方法:↗理性的把握理解作者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语调、表情、动作

注重运用: 形象的语言描述(感性的表现)

↘音乐(烘托)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对诗歌 内容的理解,同时又体现重点,使板书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丰富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登高》情景交融的境界及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2、体会杜甫用阔大苍茫的秋景表现自己的孤独与内心的苍凉。

教法设计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充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求学生在欣赏课文视频的基础上,自主思考,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

学法设计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赏、思、析、议等方法,理解诗歌内容。

信息技术资源

多媒体课件:PPT课件

教学资源:《登高》范读录音mp3——配乐情景朗读

师生互动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读、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拔,交流共享,实现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登高》,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 苦痛与忧思。另外,同学们在“五四”活动中有朗诵的节目,看来同学们对朗诵很感兴趣,所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优势,以幻灯片方式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增强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

二、诵读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带着你对杜甫的理解,或者把自己当做杜甫听朗读。可以跟读。 1、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

2、诵读指导。

(以信息技术为 辅助手段,配上优美的音乐,屏幕上出现相应的文本图片范读。学生感知情感基调、语言节奏及诗眼。)

三、与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上阕进行对比阅读,请同学们说说两首诗的异同。1、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象,诗人的诗句却给人不同的感受?杜甫的 经历和艺术表现力究竟怎样,两者之间究竟有着什么关系?为什么《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我们要解答的问题。

(通过对比理解人生经历和艺术表现力及历史时代之间的关系。)

四、介绍作者背景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3、什么是沉郁顿挫?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理解、感悟。)

五、合作探究 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沁园春 长沙》对比赏析。

1、首 联共写了几种景物?风是什么样的风?天呢?其它呢?

2、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3、这些景物给人造成什么感觉?

4、登到高处,天应该比较近了,怎么反倒说 高了?

5、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

6: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7、颈联、尾联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抒情,后两联是写什么?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说“万里”?“作客”与“做客”一样吗?

教师小结(1)结构(2)艺术特色(3)风格(4)读诗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交流合作、探究共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并发挥其主动性)

六、课外作业——研究学习 

找有关杜甫的生平以及作品,结合课内所学,写一篇小论文。

参考题目:

(1)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2)谈杜甫诗歌的对仗艺术

(3)杜甫的后期诗歌创造

(利用教师提供的网站和媒体资源库,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探索、实践、人机互动。拓展学习资 源,形成更多、更深的学习体验。)

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情景交融、气象宏伟

写景:凄凉萧条,抒情:忧国伤时。

风格: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读诗基本方法:理性的把握↗ 理解作者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注重运用↗语调、表情、动作

形象的语言描述(感性的表现)

↘音乐(烘托)

教学反思:

《登高》,这是一首“境界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精练、意蕴深广、极具沉郁顿挫”,用一生的血泪铸就,垂范千古的艺术经典。

教学的实践使我深知,越是经典的作品越是对老师思想、学识、功底、眼界、能力的考验。对经典作品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入乎其内”,就会浅而无味;如果不能做到“出乎其外”,就会虚而不实。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心藏万汇,才能吐纳自如;浑博深刻,才能创出境界。而经典的解读最怕浅,最忌虚。对此诗的教学,我力求浑厚、力求展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大气象。因此,在备课过程中,首先,我涉猎了大量有关杜甫的书籍,然后总结归纳,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使学生了解杜甫。其次,我在网上搜索名人名家的朗读,让学生聆听名人名家的诵读,领会诗人 写豪情、感沧桑的情怀。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通过逐字、逐句分析,一起走进诗人杜甫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诗的理解,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