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8-03-01 手机版 | ||||
教材简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望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简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蜀道难》的写作结构和表现方式上的特点。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李白诗歌的豪放雄浑。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听读、朗读、诵读相结合,以读来感知课文。 2.小组合作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把握情感,理解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味李白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作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诗歌。 2.品味李白诗作的艺术品格。 教学难点 提高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 贺知章访问李白之时,读到其《蜀道难》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的啊!”故李白被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了解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研究探讨课文内容,完成重难点的学习: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释疑 2、师生共同探知文章内容和结构 3、师设疑检测自学情况 ①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②这句话在文章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二、诵读诗歌,品读鉴赏。 【问题探讨】 1、作者是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2、深入理解诗歌思想,体会李白丰富人格。 提问:诗中在三段里分别有三次“叹”的动作:“以手扶膺坐长叹”“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侧身西望长咨嗟”。我们来想想,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内涵?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再读诗歌 ,从表现技巧上总结本诗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写作特点) 四、总结 李白的诗歌总是以他丰富的想象,雄健奔放的风格、瑰伟奇丽的色调以及清新自然的语言著称于世。一首好的诗歌,我们一定要学会鉴赏。怎样鉴赏诗歌呢? 要会诵读。通过诵读领会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的豪放飘逸的风格。 理清思路。把握好思路,有助于了解诗人的情感历程,更好的理解诗歌。 把握情感。诗歌的主旨往往隐藏在诗人的情感抒发中。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并默写 2、完成《优化设计》 进入新课 感受文化名人对李白的评价 欣赏余光中《寻李白》: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 作家作品积累 1.学生回忆把握作者生平并作好笔记,识记基本的文学常识。 2.乐府诗简介 《优化设计》新课助读了解把握 3.写作背景了解 《优化设计》新课助读了解把握 1、学生欣赏朗诵,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后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受诗歌情感。 2、学生自读课文,筛选梳理文中有效信息,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及结构。 3、学生讨论,分组抢答 明确: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次出现,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点出了主题:“蜀道难行”,定下全诗的基调,并从“山高”的角度指明蜀道之难;第二次出现,是写蜀道行走之险;第三次出现,是写国情之险恶,战祸之频繁。这三句分别是感情的爆发、延续和收束。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强调蜀道的艰难,使全诗主旨明确。 学生讨论,分组抢答: 参考提示: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衬托: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 ——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 ——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学生讨论,分组抢答: 参考提示:2、“以手扶膺坐长叹”,这个叹是对道路艰难,行走费力的感叹,读的时候应带有疲惫无奈之感;“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带有困惑不解的对 友人非理性行为的惊叹,读的时候可到有一点惊讶的语气;“侧身西望长咨嗟”这一叹就比较复杂了,应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诗人的生命体验去感受。首先,侧身西望,在蜀道之上侧身西望,看的很明显是长安,长安是唐朝的都城,说明在蜀道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还心念国都。其次,李白的志向就是“奋其志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因此,虽然此时安史之乱还未爆发,但愿为辅弼的李白已经看到了盛唐繁荣下的层层危机,于是“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应该读出这种意味深长。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参考提示: 变幻的句式 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大胆的夸张 难于上青天 六龙回日…… 瑰丽的想象 神话传说的运用 强烈的情感 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间又三次插入类似的咏叹“抚膺长叹”“嗟尔远道之人……”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节奏感 通过探讨研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入把握文章的内容。 要读好一首古诗,除了要带着感情,明确停顿,更重要的是理解诗歌的思想。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在诗歌中把握作者的情感以及人格魅力。 指导学生从句式、表达技巧、情感表现的角度总结艺术特色 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 高危 蜀道来历——难行 蜀道高峻 中间:主旨句二见 二叹 惊险 景物凄清——可畏 山水险恶 结尾:主旨句三见 三叹 凶险 剑阁险要——申戒 杀人惨景 教学反思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教材按照时间顺序,从必修2引入了古代诗歌。所以这节课将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赏析,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从而对学习这单元的其它诗歌以帮助,还为学习必修4中的宋词打好基础。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空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对教学流程、教学目标我觉得设计的是较为合理的。从课堂气氛与学生反映上看,也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在课堂教学后,通过与学生交流以及与同事之间讨论, 我认为本堂课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主线不够清晰,由于设计了两条主线,课堂时间又较紧,就使得一些内容教得不够透彻,欲面面俱到,反面面不到。二是,诵读教学使用的方式多样,但学生的诵读兴趣与诵读能力被调动得还不够,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诵读。三是,对于诗人李白,在课堂教学中虽有涉及,但预期的作用没有很好达到,仅仅作为线索与材料来使用,学生对其整体印象不够深刻。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