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简介(教师随笔)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2018-02-28 手机版 | ||||
吕叔湘(1904年12月24日—1998年4月9日,享年93岁) ,汉族,著名学者,出生于华东地区(江苏省丹阳市),逝世于北京市。著名语言学家,代表作《现代汉语词典》。 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现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解放后,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家庭情况 吕先生家乡江苏省丹阳县卫星图 吕先生家乡江苏省丹阳县卫星图 吕叔湘,1904年12月24日出生在江苏省丹阳县城内新桥西街柴家弄,在兄弟中排行第三。父亲吕东如经商,家境较富裕。吕叔湘幼年时在县城的一所私塾读书,1915年,考入丹阳县高等小学。这是该县最早的一所高等小学,校址坐落在县城白云街中段,现在是丹阳实验小学。这个学校虽然没有多少先进设备,但教师水平较高,教学认真,管理极严。吕叔湘入学的这年,学校增开了英语课。 学习经历 校长杨鸿范是位忠厚的长者,教全校三个年级的算术,抓习题作业十分认真。作业本上绝对不准添除涂改。如果写错,全部重写。这样就养成学生不写错字的好习惯。国文教师张海宗讲批改作文,随改随讲。一起叫去五六个学生,因此可以听到五六篇作业的评改。 当时丹阳没有中学,高小毕业升学,有的去镇江六中,有的去常州五中。1918年暑假,吕叔湘和同学夏翔考入江苏省立第五中学。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常州五中的校训是“存诚,能贱”,入学的新生看了,不解其意。校长特地给他们讲了这两句话的含意:“存诚”是做人要老实;“能贱”是不要轻视卑微的工作。 吕叔湘在各种功课中,对国文和英语最感兴趣,有空喜欢在图书馆广泛阅读。 1922年,吕叔湘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国立东南大学外国文学系(后改为外国语文系)。根据当时学校的制度,除本专业课程外,还必须在文科和理科的几组课程中选修若干学分,如中文、历史、物理、化学、地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课程。所有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吕叔湘学生时代的兴趣在文学方面,对语言方面如语音、会话等并不十分重视。后来到中学教英文,需要语音、语法方面的知识,就边教边补。吕叔湘于1926年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毕业,到家乡刚刚创办了一年的丹阳县立中学(现吕叔湘中学)教一个班英文。当时只有两个班;校长陈湘圃自己教了一个班英文。吕叔湘教学任务不足,陈湘圃让他兼教国文文法。吕叔湘以《马氏文通》为教材,开始钻研中国文法。 工作经历 吕叔湘除在丹阳县中任教外,还在堂兄吕凤子创办的丹阳正则学校兼课,后来是该校校董之一。吕凤子长吕叔湘十八岁,在吕叔湘懂事的时候,吕凤子已到外地工作,两人很少见面。在丹阳的这段时间里,吕叔湘上课前后,有时候去凤子大哥的房子里随便谈谈,两人很快熟识起来。 1927年暑假后,校长陈湘圃改任省立徐州中学校长,继任的校长是何金元。半年后,何金元被地方势力逼得辞职,吕叔湘也跟着辞职到苏州去教书。1928年,丹阳县中情况很不好,吕凤子等共商对策,把一向在杭州教书、跟丹阳教育界无关系的何其宽找回来担任县中校长,希望能缓和矛盾。何其宽又把吕叔湘请回来担任教务主任。另外又从外地请来几位有学问有经验的教师,一时间,教师阵容整齐,学校气象为之一新。 可这是不符合某些地方势力愿望的,他们不断给何其宽制造困难。何其宽感到棘手,只干了一学期,又不得不辞职回到杭州去教书,吕叔湘也辞职去安徽省第五中学教书,暑假后仍到苏州中学任教。 1929年起,吕叔湘一直在外地工作,难得回丹阳,可每逢回丹阳,他总要到正则学校去看望吕凤子大哥和别的熟人,忘不了自己是正则大家庭中的一员。苏州中学图书较多,吕叔湘在这里阅读了丹麦学者叶斯柏森的《语法哲学》等语言学名著,为以后走上语言学研究的道路打下了基础。 吕叔湘在苏州中学,除教学外,还参加《高中英文选》(中华书局出版)的编注工作。有空还译书,前后译出《人类学》、《初民社会》、《文明与野蛮》三种,分别由商务印书馆和生活书店出版。1935年,吕叔湘考取江苏省公费留学英国,第二年年初成行。在起程前,吕凤子欣然为他绘一幅画送行。吕叔湘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他出于教育救国的思想,决定选学图书馆学专业,是因为觉得图书馆工作对发展祖国的文化事业作用很大,自己要为改进我国的图书馆工作而努力。 提前回国 1937年,抗日战争已开始,吕叔湘没有等三年期满.提前于1938年初回国。当时江苏已沦陷,吕叔湘家人流亡到湖南,吕叔湘与家人会合后,转道云南,在云南大学文史系任副教授,教英语。他和施蛰存住同屋。施蛰存拉他给《今日评论》周刊写文章。恰好早几天,吕叔湘看到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说,每个句子总要有一个主词,觉得这种说法不全面。考虑再三,他就写了《中国话里的主词及其他》。这是吕叔湘先生的第一篇有关汉语语法的文章,并由此结识了朱自清先生。也正是这篇文章发表后,1939年暑假后开学,系里给他加了一门中国文法。这时候,王力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中国现代语法”的讲义已经印出来了,吕叔湘借来一份参考。他在教课中遇到一些问题,想找王力先生商讨,可王力先生休假,住在河内从事汉越语的研究,无法商讨,只好自己琢磨钻研。 学术研究 1940年暑假后,吕叔湘离开昆明,迁居成都,任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 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 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研究所研究员。他的第一篇研究论文是《释您、俺、咱、喒,附论们字》,这是针对胡适和王静如的文章写的,他们说“们”是从“俺、您、喒”的韵尾-m变来的,吕叔湘发现这个结论恰好把演变的历史颠倒了,引许多材料证明先有“们”字。“俺”是“我们”的合音,“您”是“你们”的合音,“喒”是“咱们”的合音。此后他接着发表《说汉语第三身代词》(英文)、《论“毋”与“勿”》等论文,其中有好几篇是研究近代汉语(即早期白话)的,开辟了汉语语法研究的一块处女地,代表作有《释<景德灯录>中“在、著”二助词》等。 1942年,吕叔湘离开华西大学,改任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中国文法要略》上卷(中、下卷出版于1944年)。这是我国语法学史上的开创性著作之一。我国在《马氏文通》以前,没有系统的语法著作。古人讲章句,讲虚字,目的是读懂古书,还没有想过语言的形式可分析综合,总结出一些规律。语法学是19世纪末从西方引进来的,因此不免有一段时间以模仿为主,难免有削足适履的毛病。吕叔湘历来重视语言实际的研究,他的语法著作总是从具体的语言材料出发,努力探索汉语的特点和规律。《中国文法要略》这本书以丰富的语言材料为基础。因为此书是四川教育科学馆约稿,供中学教师参考,所以引用的材料大多数取于当时的语文课本,文言白话兼收。作者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语法,建立了一个新的语法体系,对后来的语言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吕叔湘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他于1942年至1948年在《中国文化研究汇刊》上发表了《“相”字偏指释例》、《“见”字之指代作用) 、《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与动词后“得”“与”“不”有关之词序问题》、《“个”字的应用范围,附论单位词前“一”字的脱落》 、《把字用法的研究》等一系列语法论文。又在《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上发表了《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一篇长文,对解放后的主宾语讨论有一定影响。 吕叔湘也很重视语言学的普及工作,写出大量的深入浅出、取材精当的文章。在《国文杂志》(桂林)上发表过《文言和白话》、《汉字和拼音字的比较》、《笔记文选读》(连载),在《中学生》上发表过《中国人学英文》(连载)。1944年由开明书店出版的《文言虚字》,选取最常用的二十多个文言虚字,条分缕析,详细举例,说明它们的意义和语法功能,并尽可能和现代汉语比较。解放后,此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印了十三次,新知识出版社印了四次,上海教育出版社印了十三次。 1946年,吕叔湘随金陵大学由四川返回南京,仍旧任该校中国文化研究员,同时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又和朱自清、叶圣陶合作编写《开明文言读本》(计划编六册,只出了三册)。 治学严谨 吕叔湘是一位道道地地的学人,非迫不得已,不参加社会上种种应酬,而是一门心思研究学问。吕叔湘治学态度严谨,他的著作总是理论联系实际,处处体现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作风。无论是长篇巨著,还是一二千字的短文,都要逐字逐句地仔细推敲,从不马虎敷衍。 他在读书的时候,遇到有用的材料,从来不放过,一定抄录下来,“说不定什么时候有用”。他在《这、那考原》这篇札记里,为了证明“这”字的前身“者”字在宋朝时已经跟现在的“这”字一样念去声,引用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杨万里的诗“只者天时过湖得,长年报道不须愁”,作者在“者”字底下自己注上“去声”。一个是《朝野遗记》里有一条,记刘攽请客,苏轼要先走。刘说:“幸早里,且从容。”苏轼说:“奈者事,须当归。”各以三果一药为对(杏、枣、李,苁蓉;柰、蔗、柿,当归)。有人问吕叔湘:“这么巧的例子是怎么找来的?”吕叔湘坦率地说:“说实话,找,未必找得来。这是还没有写这篇札记的时候就摘录下来的。” 吕叔湘,字叔湘,中年以后以字行。先后入私塾、丹阳白云街高级小学、常州省立第五中学。1922(18岁)至1926年在国立东南大学主修西洋文学,其间曾借读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多校任中学教员,主要教授英语。1927年与程玉振结婚。1935年7月考取江苏省久任教室公费留学并于1936年2月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成都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40年)、成都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42)。抗战胜利后全家随金陵大学迁回南京(1946),1948底离开金陵大学到开明书店。 1950年2月,吕叔湘应聘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78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80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0年起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198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4年4月被聘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是第三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5月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70多年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 吕叔湘先生的研究重点是汉语语法。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等。吕叔湘先生参与撰述并审订了《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直接参加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制订工作。吕叔湘先生是我国最具社会影响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的前期主编和我国第一部语法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的主编。这些著作引例弘富,分析精当,在汉语语法体系建设以及理论和方法上都具有开创意义,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最有影响的重要成果。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近代汉语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从40年代开始发表的专题论文到80年代出版的《近代汉语指代词》(江蓝生补)代表了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研究方面的总体成就,不仅填补了白话语法研究的空白,而且具有方法论上的示范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后,吕叔湘先生亲自主持和参与了许多重大语文活动和语文工作计划的制订。1955年在现代汉语规范学术会议上,他和罗常培先生联名作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的重要报告。1980年吕叔湘先生在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大会开幕式上作的《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的学术报告中,提出要处理好中和外的关系、虚和实的关系、动和静的关系、通和专的关系,为我国语言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