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8-02-26 手机版 | ||||
编写者:陈娅兰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端木蕻良(1912.9-1996.10),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辽宁省昌图县人,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2、了解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音频),注意把握语气语调重音。 要求: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感受文中的情感。 2、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要求:(1)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2)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3、边读边勾画出生字词,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炽痛( ) 嗥鸣( ) 斑斓( ) 亘古( ) 谰语( ) 默契( ) 田垄( ) 污秽( ) 镐头( ) 蚱蜢( ) 泛滥( ) 召唤( ) 怪诞( ) 桦树( ) (2)解释词语。 炽痛: 谰语: 亘古: 污秽: 怪诞: 斑斓: 4、整体感知: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一、文本理解 1、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2、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3、在第一段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其用意是什么? 4、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二、语言品析 5、文中哪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下面几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在那里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 (3)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4)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5)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6、第一段运用大量的排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7、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为什么不用“它”?而到了后面却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什么会有人称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拓展提升】 一、文本拓展 踩着祖国的泥土 的确,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祖国的泥土更可贵,孩子一生下来就能踩在祖国的泥土上是无比幸福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立足之本,生存之基,离开祖国的泥土,我们就成了无根浮萍。 因而,屈原无论怎样被贬损、排斥、放逐,都不肯离开祖国的泥土,到别处去“高就”,虽然那个时候,朝秦暮楚是很常见的事,他却下定决心,“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自己生是楚国人,死是楚国鬼,“虽九死其犹未悔”。 因而,波兰爱国钢琴家萧邦,受反动政府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临行前,朋友们送给肖邦一个满装祖国泥土的银杯,勉励他不忘故国。在国外19年,他一直随身带着这个银杯,1849年10月17日,他临终时嘱咐亲人,死后将自己和那个银杯合葬,并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 因而,在外飘泊几十年后,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返回湖南湘潭祭祖,在巨鱼村祭拜曾祖父宋文炳的坟墓时,依习俗取下祖坟上的一抔土,作为纪念。 当然,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也有一些相信外国月亮圆,崇尚外国土地香的人。如今,我们有为报效祖国而出国留学的莘莘学子,也有千方百计想到国外捞金发财的出国迷,还有不少明星、名流争先恐后跑到外国去生孩子,她们除了迷信国外医疗技术、炫耀自己与众不同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出生后踩到的第一脚泥土是外国土地。虽说这也是她们的自由,可是一个连孩子都要跑到外国去生的人,她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泥土上的父老乡亲还能有什么共同语言吗?(原文有删改)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高就: (2)莘莘学子: 2、如何理解“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祖国的泥土更可贵”? 3、选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表明爱国的情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你能否再举一例呢? 4、请概括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二、口语交际 下面是一则关于土地的故事,读一读,在横线上补出老大臣说的话。 晋公子重耳带着一伙亡命贵族奔驰在田野上,又疲倦又饥饿。他们用搜索的目光望着田野,骄阳在上,没有一点可吃的东西。一个农民正在除草,重耳走过去请求着:“求你给我们弄点吃的吧,我们饿得不行了。”农民看了这群不知种田人艰难的人们一眼,从田野捧起一大块泥土说:“这个给你吧!”重耳刚要发怒,一个上了年纪的大臣走过来说:“ !”重耳一听,立刻跪下来叩头感谢上苍,然后郑重地把土块捧到车上,一行人又策马上路了。 【当堂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①《土地的誓言》的作者是_______ _,原名________,________作家。 ②本文是一篇 (文体),充溢着 、 的爱国情怀。 2、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 的热爱。……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② 着一种热情。③ 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原野上④ 的狂风…… (1)按原文在横线上填词: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 (2)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 3、对课文的分析,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标题“土地的誓言”应理解为“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C.文章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D.作者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