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8-02-22 手机版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编写者:陈顺英    责任编辑:朱辉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关于“歌”的体裁。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2、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靠朋友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安身,不料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2、文体常识

“歌行体”  歌行[ gē xíng ]古代乐府诗体。后从乐府发展为古诗的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多变化。 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字的读音。

怒号(     )    挂罥(     )    长林梢(     )  庇护(     )   突兀(     )   布衾(     )   三重茅(     )    沉塘坳(     )   飘转(     )    俄顷(     )       丧乱(     )    广厦(     )    见此屋(     )

2、解释加点词语:

挂罥(          )   沉塘坳(        )   秋天漠漠(       )向(       )昏黑

自经丧乱(           )少睡眠         大庇(       )天下寒士(       )俱欢颜

3、初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逐渐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合作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文本探究

1、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分别用最精练的短语概括本诗的内容。

【导航】抓住诗中写景、叙事、抒情的字词,组合或换用恰当的词语,用一个或几个四字短语理清故事情节。

3、第一节诗中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这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什么呢?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5、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6、讨论:“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中的“长夜”如何理解?

三、综合探究

7、结合全文,请说说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最后一节诗人集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8、揣摩这首诗的语言:如第一节中的“怒”,第三节中的“铁”“雨脚如麻”等如何理解?

【导航】杜甫曾言:“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充分体现出杜甫对诗句的苦心斟酌。结合文本,具体谈谈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妙处。

【拓展提升】

一、文本阅读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1、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①_______,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景物,又撷取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③  ______、_______、______。

2、“多病所需惟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二、写作提升

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用“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        ”的句式说话。

【导航】根据诗中的叙事、景物描写、情感抒发,展开联想。一定要符合原意。比如,(朗读第1节)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看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一层地卷去,洒落在江郊,焦灼与怨愤分明写在他的脸上……

【当堂检测】

1、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诗中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

描写:             

叙事:         

抒情: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里有什么作用?

【导航】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

3、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4、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第二课时  卖炭翁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正确把握字音词义,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3、学习《卖炭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对“宫市”的憎恶之情。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所谓“宫市”,是指皇宫所需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实际上是掠夺。本文就是为“宫市”而作,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

3、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代长官音乐的机关,它是负责采录和编制乐曲歌词的。乐府中演唱的诗篇当时被称为“歌诗”,魏晋时称“乐府诗”,成为一种诗体名。这种诗体反映现实,叙事性强,有五言、七言、杂言等,形式灵活,受人喜爱。而白居易就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诗的倡导者。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薪(     )     鬓(     )      碾(     )      翩(     )      辙(     )  

骑(     )    叱(     )     敕(     )     将(     )     系(     )

2、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读出画面,节奏鲜明。

【合作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文本探究

1、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2、围绕着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哪些事?

3、诗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举例说说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4、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他们寄予的情感。 

三、综合探究

5、对于如此可怜的卖炭翁和如此霸道的宫使,诗人又是如何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你能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赏一赏吗?

示例: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_                   因为它运用了             的描写方法(或词语角度),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人物)的              (行为或心理等)。

6、文中有多处运用对比,请举例说说其作用。

7、你能小结一下诗歌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特点吗?

【拓展提升】

一、文本阅读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 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请用一个字回答。 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2、炎炎烈日下的割麦人为什么“力尽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同样,卖炭翁为什么“身上衣正单”,却“愿天寒”?试分析他们矛盾甚至变态的心理。

3、试分析《卖炭翁》与《观刈麦》在揭示主题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二、写作提升

卖炭翁很早就从终南山出发到长安城区卖炭,一路上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写出卖炭翁的心理活动。)提示:快点把炭卖掉,天越冷炭就会越贵,心中充满了希望……

【当堂检测】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2、“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3、“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