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8-02-16 手机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重点 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 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

1、第一段与其他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2、介绍“核舟”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对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分钟)自探提示:

1、第一段与其他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2、介绍“核舟”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3、工艺品核舟艺术之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介绍核舟的结构和情景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二、解疑合探(  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核舟上为什么要雕刻苏东坡《前后赤壁赋》中的文字?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问题展示与评价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1、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这是全文的主体。 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4段),具体介绍核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第二层(第5段),介绍核舟的背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课文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先介绍核舟的证明,再介绍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第三部分(第6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3、总结内容:作者同对核舟形状和舟上的人物形象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扬了他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伟大成就。

三.赏析课文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明确: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词语。      

明确:奇巧。  

3、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明确:“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4、“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   

5、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明确: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找四名学生朗读第2-5段,然后分析讨论。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   第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2)研读第二段。设计问题如下。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2、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3、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明确: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4、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5、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明确: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四)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   

1、这一段文字的说明结构。 

明确: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2、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三、质疑再探: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哪些内容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像?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

四、运用拓展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面对我们先人曾优越西方的那么早的发明创造,面对发达国家飞速发展的科技,想想今天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位置,我们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借鉴、继承、发扬,再发明,再创造。读了《核舟记》这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地出示下面的习题共学生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想像一下当时苏轼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时的情景。

教师引导:正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时,三个知心朋友暂时把身边琐事放在脑后,乘一叶扁舟荡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清风吹来,荡起层层涟漪......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本文所写的“核舟”是明代果核雕刻珍品,原材料只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巧妙,形象逼真,显示了我们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核舟”本是静物,却被作者表现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这有赖于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刻画,由此看来,《核舟记》与“核舟”可谓双璧交辉,相映成趣。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板书设计

核舟记

(一)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二)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本文2--4段。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