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精品教案(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8-02-15 手机版 | ||||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 ) 弗食 (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学半 ( )( )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 《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 其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八、课外练。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2、用学过的方法预习《河中石兽》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与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解,理解课文大意。 2.理清课文内容,力争达到当堂成诵。 3.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环节: 1.教师导入,整体把握。 2.学生一读解决字音。 3.学生二读解决文意。 4.学生三读理清内容。 5.学生四读读出主旨。 三、教师主导关键之处: 1.讲清题目意思。 2.抽查关键字音。 3.讲清关键词义。 4.理清课文层次。 5.谈出作者情感。 四、学习质量关键之处: 1.关键字音掌握。 2.关键词义掌握。 3.课文层次掌握。 4.作者情感掌握。 5.奠定背诵基础。 《大道之行也》课堂流程 1.教师导入,整体把握。 同学们,早在陶渊明之前,西汉的戴圣就假借孔子之名在《礼记》这部书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叫“大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天下为公,人人被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物尽其用、人尽其材,夜不闭户。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是给我们展示这种“大同”世界的。 2.学生一读解决字音。 学生自读后,教师抽查性读,重点在于检查以下字音: 选贤与(jǔ通举)能,幼有所长(zhāng长大),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男有分(fèn职分,职业)货恶(wǜ憎恨)其弃于地也,不必藏(cāng私自收藏)于己; 师生齐读一次,读准字音。 3.学生二读解决文意。 学生自读后,教师抽查性翻译,重点在于检查以下字义: (1)大道:课本上说是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怎么理解呢?古人对现实的社会管理制度不满意,所以渴望有一种好的社会管理制度,就是道的管理制度。道是仁道,仁义,大道就是用大的仁义之道来管理国家。懂得此意思即可,这是一个专有名词,不必翻译。 (2)行:施行,实行。 (3)选与“与”:意思是相通的,选是选出,举是推举,我们现在也说选举。 (4)亲其亲:第一个是以……为亲,就是把……当做亲人,第二个亲是父母,是与第二句的子相对应的,就是人们都不只把自己的父母当亲人那样奉养,那么还把谁当亲人那样子奉养呢?还把社会上其他的像父母那样的老人当亲人奉养。同样“子其子”也是此意。 (5)矜、寡、孤、独、废疾者:这是五种社会上不健全的人,需要得到社会的生活保障,我们现在也对这五种人实现了社会最低生活保障。 (6)男有分、女有归:男人有职业,有职业才能挣钱,生活才能有保障,女人有归宿,有家才能感到幸福。所以有一个语词叫成家立业。但那是古代社会的说法,现在男女平等,都需要有职业、有事业,都需要有家庭,有幸福,那叫安居乐业。 (7)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在大同社会里,人们对于财物,不浪费,充分的发挥了它的作用,让大家都用,而不私自占为自己所有。这就叫物尽其用。 (8)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在大同社会里,人们对于工作,竭尽全力,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却不是为自己谋私利。这就叫人尽其材。 (9)谋:奸邪之谋,阴谋。盗窃乱贼:盗窃、造反和害人。这些在大同社会里没有,什么社会里有?现实社会,这里是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好。同样大同社会的外户而不闭在现实社会中也是不行的,不但要安装防盗门,还要安装监控器。 4.学生三读理清内容。 (1)我们先看文章中那句话体现了大同社会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 (2)人人得到社会关爱呢?注意是人人。 A.先说不健全的五种人---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再说健全的人,健全的人按年龄不同分为老中幼---老有所终,中有所用,幼有所长。 C.再归纳到所有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再按课文顺序来:所有人,健全人老中幼,不健全的五种人。 (3)人们对待财物的态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物尽其用。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尽其材。 再回到开始,为什么这个“大同”社会这么好呢?主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现实社会比起来,“大同”社会好在那里呢?为什么叫“大同”---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先写了大同社会的纲领---再写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写了大同社会的概念。 5.学生四读读出主旨。 (1)作者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战乱的时代。 (2)作者迫切希望有什么样的社会---一个美好的社会。 (3)本文通过对理想社会的描述,表述了一种什么思想?---“天下为公”的思想。 (4)这个理想好实现吗?---很难实现。 (5)我们需要追求吗?---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去追求的。 主旨----作者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他迫切希望一个美好的社会,本文通过理想社会的描述,表达了一种“天下为公”的思想,这个理想虽然难与实现,但却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追求的。 纲领:天下为公 人人得到关爱 特征:人人安居乐业渴望“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概念:大同社会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