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卜算子•咏梅》作品赏析三则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作品赏析 2018-02-13 手机版 | ||||
卜算子·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一) 读《卜算子•咏梅》,表面上看,词人就是在写梅花,写一株孤独寂寞的梅花。孤梅生长在驿外断桥边,在寒冷的初春里临霜开放,尽管只是一株,也不能掩盖其坚韧峭拔的光芒。它或许只是静静地,以它特有的姿态迎接着春天的到来,却万万没想到,“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光芒遭到了其他花草的嫉妒,它感到无奈,也无力回驳,或者说它试图反抗,却怎奈只是孤身一株,抵不过群花排挤。于是,在晦暗阴郁的黄昏,多愁的孤梅受到冷风的锤打,片片梅花簌簌飘落,在寒雨的击打下,融入泥中,碾做尘土。孤梅痛苦无奈,内心有千万的不甘,它知道,尽管外在的花朵飘落,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它那沁人心脾的芬芳不会因为风吹雨打而消散减弱。尘土中的残花仍能同未掉落的花瓣一样散发出久久的清香。这芬芳清香,就是孤梅高洁精神的象征,是它收到排挤后不甘的呐喊。 初读《卜算子•咏梅》,以为词人是在写梅花。再读此诗,便能感到孤梅拥有人的感情,拥有词人的感情,那么这首的深层的含义是什么?首先,我们要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其次,了解诗人选择梅花的原因。第三,简析诗歌意象,将诗人的经历同诗歌意象融合赏析此诗,解读诗人表达的深层含义。 一、《卜算子•咏梅》的写作背景 要赏析一首诗词,就要对作者的生平有大致地了解。陆游(1125-1210)是南宋的著名爱国将领,他的爱国情怀终身不渝。他出生在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的动荡时代,从小就听其父辈“相与言及国事……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自小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45前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 二、从46岁(1170)入蜀从军到65岁被劾罢官; 三、66岁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在1189年后在做官和闲居中徘徊。可以说,66岁前的陆游怀着高涨的激情希望步入仕途,抗敌复国,收复中原。但是,他的仕途之路,宏伟抱负不会一帆风顺。在他29岁时,因为进士考试成绩列于秦桧孙子之前,而在复试被黜落,直到秦桧死后才进士。后来在仕途中又因为两度力主抗金而被罢职。晚年,又为国考虑不顾高龄出任史官,但却遭到了一些道学名流的嫉恨,多方攻击。 《卜算子•咏梅》可谓是陆游的失意之作。关于这首是的具体写作年份已无从确考。 具体有以下几种说法: 1.该词最早是嘉定十年(1220)陆游的儿子陆子遹刊刻与《渭南文集》卷49。按《渭南文集》的编排顺序可能作于蜀中。(《陆游<卜算子•咏梅>:一首宋词“经典”的形成史解》) 2.1176年前后。这一年他被任命为嘉州知州,但在九月任命被收回,他被降为闲官。而原因,是有人嫉他摄知嘉州期间(1173)才能政绩而揭发他“游摄嘉州,燕饮颓放。”(《陆游<卜算子•咏梅>创作原地在成都》)而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待到山花烂熳时——读毛主席新发表的诗词<卜算子•咏梅>》一文说: “我以为这词当作于五十三岁以后。”也就是孝宗淳熙四年(1177)以后。因为陆游于此年作《城南王氏庄寻梅》一诗,其中“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寂寞终自香,孤贞见幽姿”等句和《卜算子》的意境相同。(《陆游<卜算子•咏梅>:一首宋词“经典”的形成史解》) 3.该词作于山阴四年,不过无可考证。 4.毛泽东在评该词:“陆游北伐主张失败,投降派打击他,他消极颓废无可奈何,因作此诗。”从以上的4种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出,陆游创作这首词是在他40岁之后,在他40岁后,因其政治抱负的不同而被弹劾罢官总有发生。因此,尽管陆游性格豪迈,总也有触景伤情,抒发心中抑郁之时,这首词便是词人内心痛苦之时的创作。 同时,陆游对待诗词的态度很不一样。他“是有意要做诗人”,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荣辱沉浮的经历以及对诗歌艺术的追求使他的诗歌形成了宏肆奔放的风格。比如《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关山月》等。但陆游对词较为鄙视,他认为词是“其变愈薄”之体,他的词主要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愤。比如《诉衷情》、《卜算子•咏梅》。 二、梅花意象的选用 程杰《梅花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的发生》中提到:“众所周知,梅花至赵宋一代成了文学中最为重要的意象和题材之一,今天我们有关梅花美的认识、信念,梅花的人格象征意义都是到宋代成熟、定型的”。 查看唐代以前的咏梅诗,大多数诗人对梅花高洁的象征意识并不明显清晰,直到中唐后期诗人们才将咏梅的目光从外部转向了整体气质和品格,梅花地位开始提升直到宋代。陆游对梅花就十分钟爱,他酷爱咏梅,仅咏梅的诗词就有150多首,他爱梅花的“高标逸韵”,赞梅花的“高洁孤傲”,喜梅花“枝影花香”,因此,陆游用梅花自喻,表达自身的苦楚和高洁,绝不是在断桥边偶然看到孤梅后偶然的抒情,而是对梅花寄寓了深刻的感情,梅花意象是他创作的精神象征。 三、简析《卜算子•咏梅》 词人志向高远,但出生在动乱黑暗的时代,他实现抱负的过程注定充满荆棘。于是,在黄昏之下,诗人披风带雨,或是因触景伤情,或是寄情于景,将自己被弹劾罢官的痛苦,志向不得的无奈融入断桥孤梅之景,把一首咏梅词写的凄凉哀冷,但是他倔强的性格使他不甘屈服,于是,词人借助他最爱的梅花表达着自己刚正廉洁的品格与傲骨。 词的上片中,“驿外、断桥、黄昏、风雨”这4个景象的连缀本就容易让人产生断肠凄凉之感。驿,即驿站,是古代交通站,常设于城郊官道。那么,词人为什么要来到孤身一人城郊外呢?这其中是否蕴含着离别惆怅之情?断桥,让人感到一种残桥废弃已久的破败,与“驿外”联用,更是营造了萧索氛围。“黄昏”经常象征着美好事物即将消逝,而带有风雨的黄昏描绘出晦暗阴郁的冷灰色调,这昏暗会让词人和读者感到压抑。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或是有意来此地缓解压抑,或是潜意识的驱动踱步至此的词人,看到孤梅,想到了自己。词人以孤梅自喻,“寂寞开无主”、“独自愁”,不仅写梅,更是写自己,词人怜梅,更怜自己。“孤独之愁”尚能忍耐,却还要经受“风雨”来袭。此时的词人已经完全和梅花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那么,孤梅和词人愁什么?这就自然引到了下片,“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孤梅愁“群芳妒”。而词人的愁“群芳妒”,更愁“风和雨”。“群芳”和“风雨”对于梅花,便是自然界的景象,但词人将自身的感情融入其中,他们象征的便是反对陆游政见,陷害陆游仕途的一方。他的愁便是因政见不同而被弹劾罢官,因主张北伐却得不到肯定的愤懑和苦恨,归根到底,便是愁自身志向抱负得不到施展,爱国热情遭到污蔑和轻视。于是,在风吹雨打之下,孤梅的花瓣飘落,词人的仕途坎坷。“零落成泥碾作尘”,花瓣回归泥土,词人或是还乡或是降职。可是,词人的内心是不屈的,他本是一片赤诚之心,“无意苦争春”,一心只为收复中原,实现自己的爱国志向,没有想过争荣夺宠,正如孤梅“独凌寒气发,不逐众花开”,于是,词人最后发出“只有香如故”的呐喊。他的精神是高洁的,是“寸心至死如丹”。 可是再读整首词,词人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下只能发出呐喊,“寂寞孤独”,“更著风雨”,“群芳妒”“群芳碾”,这多重压力和打击最后也只剩“芬芳香味”环绕,这呐喊是多么的无奈和无力,词人想要表达地高洁精神更像是一种苦苦的挣扎。“只有香如故”,也就只剩下“芳香”。 从艺术方面来说,《卜算子•咏梅》在情景交融方面,正如清人陈祥龙在《轮词随笔》中说道:“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综上,《卜算子•咏梅》从三个层面写了表达了主体。首先从表层的梅花写在风雨中的傲骨。其次深入主题,词人由孤梅自喻,抒发在现实中收到了打击,高扬自身的高洁情操,表达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最后,词人对自己傲骨精神地呐喊中带有无力地挣扎。 赏析(二) 这是咏梅词,亦为陆游咏怀之作,咏物寓志,表达了词人孤高雅洁的志趣。上阙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加上黄昏时分的风风雨雨,环境何等冷落凄凉!写梅花的自然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下阙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却无意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断桥”。可知它既不是府中“官梅”,也不是园中“名梅”,而荒僻郊外的“野梅”。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默默地开,又默默地凋落。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啊。 “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日落黄昏,暮色朦胧,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黄昏,原本已寂寞愁苦不堪,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 “更著”两字力重千钧,前面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至极,“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升至极点。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感情渲染已达高潮。尽管环境如此冷峻,梅花还是“开”了,“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的性格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梅花的困难处境,带写其“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周颐《蕙风词话》)“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作者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早梅》);“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早梅》)。梅花迎来了春天,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词中,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 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某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最后两句,将梅花品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狂风骤雨的摧残,纷纷凋落,这是第一层。落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这是第二层。 “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作者的目的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顶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被碾成尘灰。“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末句具有扛鼎之力,振起全篇,将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化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该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将梅花人格化了。“咏梅”是真,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实,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赏析(三) 梅花,是高士的象征,象征的是一种不慕荣利、不求闻达、洁身自好、苏世独立的品格。南宋时与陆游同时的张镃撰《梅品》,归纳了适宜梅花的二十六种环境:“为澹阴,为晓日,为薄寒,为细雨,为轻烟,为佳月,为夕阳,为微雪,为晚霞,为珍禽,为孤鹤,为清溪,为小桥,为竹边,为松下,为明窗,为疏篱,为苍崖,为绿苔,为铜瓶,为纸帐,为林间吹笛,为膝上横琴,为石枰下棋,为扫雪煎茶,为美人淡妆篸戴。”其实这些环境,只有品味较高的“雅士”才会喜欢,就像孔子赞扬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一样,在一般人的眼中,是远不及高堂华屋、歌楼舞榭的。 这首词的上片,把梅安排在一个远离尘世,寂静到凄清,孤独到苦寒的环境:驿外、断桥边、黄昏、风雨,大概也就是“人不堪其忧”的境地了,除了梅,恐怕再没有什么花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更不要说“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了。 下片说“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我自开在严寒的冬天,并不想与“群芳”在春风中争艳。那些不敢在冰雪世界中绽放的“群芳”,又嫉妒我的不畏严寒。随它去吧,我自行我素,哪怕是在春风中飘落,在春雨中成尘,但仍然清香如故。 如果只把它当作一首咏梅的诗词来欣赏,它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了,但是,陆游显然并不仅仅是在赞美梅花,而是托物言志,以花自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兴寄”。 陆游把自己比作高洁的梅花,但是却生长在一个极为险恶的环境。他的一生,除了四十多岁在剑南王炎幕府中准备北伐的两年多时间里过得意气风发以外,基本上都是遭受谗陷迫害、失意落寞的。早年,因主张北伐,“喜论恢复”被排挤,四十六岁时才等到一次准备北伐的机会,入王炎幕府,在剑南练兵。但仅两年多,北伐的准备工作就取消了,他被调往成都。理想的破灭,让他“佯狂施药成都市”(《楼上醉歌》),又被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宋史·陆游传》),他因此干脆自号“放翁”。晚年回山阴老家,“僵卧孤村”二十多年。连为韩侂胄修建的南园写了一篇《南园》,也“见讥清议”(同上)。最后在“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的遗憾中含愤去世。词的上片,就是对自己这样的遭际的一种艺术化的描写。 词的下片,则是言志。既然不能兼济天下,那我总还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情操,做到“独善其身”吧。纵然是“零落成泥辗作尘”,我仍然“香如故”,不改爱国初衷。这正是陆游伟大的地方,也是这首词的成功之处。 相关链接:作品赏析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