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千红总是春——《春》课堂教学镜头点评(教师随笔)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师随笔 2018-01-08 手机版


肖培东

“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这篇写景佳作更是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有条不紊地将一幅幅春天的美丽动人且生机勃勃的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万紫千红总是春,读读这期教学镜头,感受课堂教学魅力。

语言是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春》能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一直到现在都成为语文教材名篇,一是抓住最有春天特点的景物描写,二是《春》的语言颇具特色。《春》是指导学生欣赏语言、感悟写法、有感情朗读的上好之作。《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精彩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作者感情有突出作用,也增强了语言的情味。对称的或排比的短语、短句,大量运用的叠词,使得文章结构匀称、音韵和谐,节奏轻盈、活泼,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这些,都成了我们在《春》的课堂上精心教学品读之处。朱德熙在《漫谈朱自清的散文》里写道: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

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你看,刘秀银老师本是想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情感,没想到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师生有了新的发现——“着”“了”也在装点春天。刘老师从虚词入手,聚焦文中的“着”和“了”,辅之以朗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对春天的美好期盼,感受到春天的多姿多彩、活力无限。作为助词,从语法的角度讲,这两个词本身并无多大意义,很多教师在品读文章语言的时候就容易忽视。其实,经典的作品是无一字无用处,值得细细品读,如果教师也不加注意指导,那么,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就一滑而过,可能错过了文本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细读刘老师的镜头就会发现,学生所寻找到的这两个助词,都是附着在动词的后面,因为这些助词的运用,就让文中人物的动作有了某种美好的情态,所谓虚词不虚。朗读时如果关注这些词,也就自然能够体验到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美好情感了。朱自清自己也曾说过:“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思想,那便是将书中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刘老师的教学在文本的“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读出了“思想”,可谓既得其形,又见其意。当然,“着”“了”是不是得读重音,还可商榷。常福胜老师带领学生感受文章的好处,则是不仅关注文章正常表达的内容,更是关注文章反常的表达。其实,两者殊途同归,都是带领学生在语言的密林中穿行,感受作者谋篇布局、选材立意以及语言表情达意的精妙。常老师引导学生发现了“酝酿”的反常并从中读出了春天空气的醉人,从“逼”字的反常中读出了雨后小草的颜色的亮丽,从“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中读出了春天的活力之美。尤其是对“嫩嫩的、绿绿的”是否倒装的问题讨论,以及文本最后三个反常比喻句的质疑,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显得十分有意义,让学生明白了语言运用的反常不是目的,目的是能更好地表情达意,不能为了反常而反常。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能从“反常”中读出“正常”。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里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如同牛玉峰老师的镜头里学生所言,“老师,我读了这篇散文,感觉它的语言真美,就像一首诗”。

散文《春》中浓浓的古典诗歌味,源于朱自清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牛老师抓住了这篇“散文语言具有诗歌味”,来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古典诗歌中的诗句来读懂这篇散文营造的画面美和情感美,意象美和意境美,古典诗歌和现代散文相得益彰,整个课堂诗意盎然,从而更深地感受这篇散文诗意的语言风格。课堂是需要抓手的,语言风格的体悟可以是单就文本语言进行品读,也可以引入外部资料进行“互读”,当然,这种“互读”的指向必然是“这一篇”,而不是其他,这样的品读需要设计者的开阔视野。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一座封闭的“孤岛”,它只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因此,从“互文”的角度,把作品放在一个更广阔的文学背景下进行考察,是可以尝试,也是值得尝试的,牛老师的精彩教学就很能说明问题。

朱自清研究专家吴周文先生说:“在很多散文中,朱自清惨淡经营诗的意境,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两者交融起来,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的构思,整个地展现自我人格,以美妙的意象作为人格的外化手段,于是他的笔下,自然美成为自我人格的精神拟态,或象征性的写照。”所有的散文中都住着一个人,这句话一点不假。陈其明老师在品读完第五幅“春早人勤”画面之后,独具匠心地让学生从前面的四幅以写景为主的画面中“找人”。当然,“找人”不是目的,目的是从景中读出人的情感,读出人对自然的情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同样,情感不是外显的,而是存在于文章的语言中的,所以,陈老师对语言的品读是深入的,抓字词,看句式,或联想,或想象,直至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好好品读一下这句话,后面四个活动为什么不直接写成‘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这样的提问,可谓巧妙,能让我们更好地体悟到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那份投入、虔诚和自觉。

需要提醒的是,《春》的语言简朴、活脱、口语化,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该有所讲究,深入浅出,让学生能够接受,能够理解。个别镜头中,学生的表达过于专业化,术语化,不像是春天地上刚出的嫩绿的草,是镜头写作者需要注意的。万紫千红总是春,课堂精彩无限,都是基于本色与真诚。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