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的我们和我们可能的世界——从《皇帝的新装》到《孔乙己》教学案例两则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案例 2017-12-24 手机版 | ||||
肖培东 “许多年前,有一位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前都花掉。”我的公开课《孔乙己》前,是济南长清第二实验中学学生带来的课本剧《皇帝的新装》。 大冷的冬天,孩子们演起来还真是有模有样。皇帝披着红色的披风,在前呼后拥中昂首阔步,抖尽威风,大臣不住口地夸赞“美极了”,骗子则是投其所好,巧舌如簧,唯有孩子的声音天籁一般,刺破寒冬的云层。幽默滑稽的表演,很能带人重回那个经典的童话,皇帝的愚蠢、大臣的谄媚、骗子的惺惺作态还有孩子的纯真无邪,都在这个简单的舞台上再次呈现。应该说,孩子们很尽力! 可能的我们和我们可能的世界——从《皇帝的新装》 有点遗憾。 这个课本剧里,百姓们几乎没有台词!演百姓角色的几个学生都只是站着观望,而不是像童话里写的那样,“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没有百姓们的赞美,这个童话的意义就会打折扣。当一场骗局裹挟了包括善良勤劳的百姓在内的所有大人,我们才会更深刻地参悟成人世界的世俗人性。安徒生的童话表达了对于“成年人的印象”,是对“虚荣”背后的“自我深度的迷失”这一人类固有和共有的人性弱点的再现,没有了百姓们言不由衷却又必须拿腔捏调的赞美,这个经典童话折射到的东西就有限,童话也会因此走向平庸。 我看着,想着。接下来我要教学《孔乙己》的那个班级的学生也端端正正地坐在会场观看,简陋的舞台,熟悉的情节,青涩的表演,他们的笑容却是如此真诚。 《皇帝的新装》,大人! 《孔乙己》,酒客! 能不能就地取材,直接从这个课本剧进入小说《孔乙己》的教学呢?我突然想这样发挥。几分钟后,我决定试试! “同学们,我们刚才看了课本剧《皇帝的新装》,你们觉得哪个角色演得最好?” “骗子!”“皇帝!” “那你们觉得相比于原著,在游行大典上,哪个细节没有表现出来?” 就这样,我们走向了童话里的那些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百姓。“你觉得,这些百姓赞美皇上的新装时该怎样说话。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说话?”顺势而下,走进了成人世界的语言中,那些全用上感叹号的赞美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大人内心的复杂和幽深。 “你们都读过了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又看了课本剧《皇帝的新装》,想想,小说和童话,不同体裁,大人的言语有什么异同点?不同作品中的大人又有怎样的共同点?”我想用这样的问题把初三的学生们带进文本的探究中。 我说的“大人”指的是童话里的百姓,指的是小说中的酒客。他们或站在街上(窗子里),或短衣帮打扮地站在酒店的店内外,前者簇拥皇帝,后者围观孔乙己,前者竭力地赞美,后者尽情地奚落。他们,都是大人,都是社会底层的平民。他们,都主动或被动地说着带感叹号的话语! “我们读读孔乙己到店后的场景,感受一下酒客们的话语。”七嘴八舌,一番波折,教学自然地滑进酒店快活的空气里。“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这个冬天的早晨,冷冷的风,再读到这个“一到店”“所有”“便都”“笑”,我更觉得一阵刺骨的寒。 “来,你来读读,‘有的叫道’是怎么说话的?” 我叫起一个女同学,我知道,让女同学读这一声恶意的“叫道”是有点难的,而我,偏又叫上了一个声音细若游丝的内向的女孩。她站了起来,脸就红了,怯生生地读:“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我确定她的声音是挤出来的,根本没有“叫道”的高亢。这是一个从来就不会也不肯嘲笑别人的善良女孩,我在为难她。 “你想过吗?这个‘有的叫道’为什么是‘叫’,而不是‘说’,为什么作者用的是感叹号?”我很耐心地做提醒,全班同学都进入思考中,看得出来,他们平时没那么细致地去思考过文章的语言和标点。经典的作品,每个字都是会说话的。教师要带他们潜入小说人物的语言深处去感知,而不是贴标签似的浅浅走过。《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说:“阅读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再者当然就是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阅读,也就是一种发现,而发现,一定是基于文字语言的品味。 女孩的声音大了一些,她真的很努力。 然后就是那句“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我先让男同学读,接着又点到那个女孩和她的同桌。她们很努力地“嚷”,她们很认真地“故意”“高声”。小说中,到这里,个体嘲笑转成群体嘲笑,孔乙己被这样的冷言冷语逼进仄仄的角落。“窃以为,学生把课文朗读好了,什么语言呀,情感呀,理解呀,语感呀,表达呀……都有了。”于永正老师一直这样做的。好的读书,才有好的理解,这个“好”,不是声音的架接,而是心灵的契合。 你看,《皇帝的新装》里大人的赞美用的是感叹号,《孔乙己》里众人的嘲笑用的是感叹号! 同样是高声,前者是假赞美,后者是真嘲笑,前者热烈得假,后者冷漠得真。 人啊,人! 再来读读酒客与掌柜谈孔乙己被打折腿的那段,我们会更悲凉。掌柜听说孔乙己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退后的第一声甚至有些惊喜状的“哦!”,那个巨大的感叹号上鲜血淋漓。什么样的心态,会以他人的被损害为快乐,什么样的世风,会以其他生命的熄灭为快活。年轻的时候,不懂鲁迅文章,总以为晦涩难受,而今才知道,大师的这支笔入木三分,穷形尽相。麻木,漠然,残酷,不是敌人,不是对手,而是自己的同胞,甚至是和自己同样处在混沌中的熟悉的人。《孔乙己》一文,处处匠心,鲁迅先生于寥寥数语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漠,不慌不忙地写出。这节课,我教不了更多的东西,我们就来读读这熄灭在无数个感叹号下的那个寂寞而痛苦的灵魂,读读那可笑又可悲的画面,读读看客们无聊的逗笑和取乐。 女孩读得还是那么努力,她们的声音中有微微的抖颤。 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不愿意和这样的声音绑架在一起。 但,品其深,才悟其苦痛,懂其悲凉与残酷。 “无数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们有关。”鲁迅这样说。鲁镇酒店里的声声叫嚷,童话大街上的阵阵赞美,背后都是人性的弱点与丑陋。文学即人学,文学破译着人性的密码,只是安徒生是在温情地给我们上课,而鲁迅则用他的冷静和锐利在为我们解剖。面对权贵时的阿谀奉承,面对苦人时的恶语相向,有的身不由己随大流,有的却是心灵麻木失同情。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演绎了世态百象,写尽了人性万千,甚至,你,我,都在其中。 东野圭吾在小说中说:“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狄德罗也说:“人类既强大又虚弱,既卑琐又崇高,既能洞察入微又常常视而不见。”读书,就是为了直视人心,直视自己灵魂。读书,防止自己成为那个恶人,警惕自己成为不是你喜欢的那个自己。 “读读酒客和掌柜的冷漠,再读读童话里的言不由衷的高声赞美。童话里有我们可以看得见的人性弱点,小说里有我们必须要警惕的丑陋人性。”那一刻,我想起了《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那个著名的一问——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齐读那声虚假又无奈的“乖乖!”,齐读那声残忍冷漠的“哦!”,这个冬天,我们在童话和小说里读到可能的我们和我们的可能的世界。 课上得多少有点仓促,可我喜欢了。我记住了那个红脸读书的女孩。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