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繁华》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7-11-28 手机版 | ||||
20* 梦回繁华 1.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清明上河图》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 2.把握说明顺序,明确本文条理清晰的特点。 3.品味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体会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赏析本文典雅而极富韵味的语言。 一、图片导入 多媒体观赏《清明上河图》图片。 教师介绍: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奇珍,画之瑰宝。它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 为什么叫《清明上河图》,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两字,并非指“清明时节”,而是描绘了当时汴京的清明坊到虹桥这一段上河的秋季景色。 而大多数人认为该画描绘了当年汴京近郊汴河上下清明时节的生活景象,所以叫《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的时代背景是北宋时期的开封市,开封位于河南省中部,古称汴梁,汴京,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从战国至金代,先后有7个封建王朝在此定都,素有“自古帝王都”、 “七朝古都”之称,其中以北宋年间最为繁荣,人口多达150余万,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小组或同桌合作探究: 1.分别说说每一段的内容,简要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2.本文为什么以《梦回繁华》为题?有什么内涵? 交流、明确: 1.第一段,写《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诞生的背景;第二段,写《清明上河图》画面背后的历史内涵;第三、四段,先总说后分说,介绍《清明上河图》中的人、景、物等;第五段,总体说明《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 2.可找出第二段中的关键句,理解其含义。《清明上河图》创作的时期,正是北宋统治者覆灭前内忧外患的时期,为掩盖这一事实而造成盛世的假象,所以这幅画在北宋遗民的眼中有特殊的意义,让他们回首故土,仿佛又回到北宋曾经的繁华,内心有一种怀念故土的沧桑之感。标题醒目,既能吸引读者,又准确地揭示出了《清明上河图》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 三、精读重点段落 同学们细读课文第三、四段,小组或同桌合作探究: 1.第三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四段中有哪些关键语句可以让我们很快把握这一段的说明顺序? 3.这两段在语言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能不能举例加以说明? 交流、明确: 1.第三段是总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材质、着色、纵横及画面内容,与第四段构成总分式结构。 2.第四段显示段落层次的关键句有:“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由此可见,这段按空间顺序来说明。 3.从这两段文字可以感受到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准确性,文中表限制的一些词语,比如“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一句中“当时”,表时间限制;“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一句中“一直”,等等,这些限制语,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全面,增强严密性、准确性。 生动性,一些表修饰的形容词的运用,如“插满柳枝的”“长途跋涉的”“高大雄伟的”“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等;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如“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一句,将《清明上河图》三个部分汴京近郊、汴河两岸和汴梁市区的街道不同的繁华景象比作音乐不同的节奏,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三个不同的内容及不同的社会风貌。又如,“宛如飞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汴河上的拱桥形状和气势。 用语言简意丰、典雅而富有韵味,大量四字短语的运用,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呼唤叫喊”“握篙盘索”等,不仅概括力强,且典雅而富有韵味。 四、拓展探究 《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值得探究之处,结合课后“阅读提示”的要求,读一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五、布置作业 内容背景内涵内容成就 语言准确生动典雅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