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还有诗——读《苏东坡传》有感(高一习作)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作品赏析 2017-10-30 手机版 | ||||
瑞安十中 1701 陈志童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至少还有诗。” 《苏东坡传》中的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父母官,是夜游月下的漫步者,是开豪放风的词人,是中华词坛上不可忽视的星,明亮而不刺眼。 于我而言,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从苏东坡的笔墨间,所读出的苏东坡是个活在苟且中却心怀诗意的大智慧者。他的人生,想来是可用“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至少还有诗”来概括吧。 不得不承认,苏东坡善词不善仕。他是个温和的中立派,却仍被卷入政治的旋涡。他一生的苟且始于乌台诗案。虽然东坡最终捡回了命,然还是逃不开成为朋党之争的牺牲品的命运。后半生仕途再未翻身。“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东坡这个至今负有盛名的伟人,纵是曾说“如蝇在食,吐之乃已”,忽然从广阔自由的天空跌至苟且的囚笼,面对烟波浩渺不知彼岸何方的命运之海,当作何感想?是茫然无措,是惊恐慌张,还是坚信正义会给予公正的审判? 命运给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苟且的现实,但他至少还有诗。 “苏东坡”之称始于他被贬黄州,单是读来便觉一股平易近人的乡土味,并名传至今日,是诸多诗词爱好者唇边一朵不谢的花。虽为被贬之身,但心不会对现实卑躬屈膝。宵小之徒强加的苦难非但没压垮他,反而让活在苟且之中的苏东坡成为了诗的信徒,夜游承天寺,泛舟赤壁下,甚至于亲自躬耕。那夜月光空明,桨溯流光。这一时期才是这位词人真正成熟的时期。我看见他的思想在窘迫的现实囚笼挣断了枷锁,拔节出骨骼,生长出血肉,萌生出翅膀,在九天之上振翅而飞。 诗是东坡的精神必需品,也是东坡得以名传至今的原因。试想,在偏远荒凉,少有人烟的地方,必有凄怆之感,而东坡能见黄州之美,想必是因为于毫末见世界,于苟且中窥诗意。我一直相信心中有诗的人,即使处于低谷,心也能羽化登仙,破空而去,即使戴着镣铐,心也能浅吟低唱,翩翩起舞。而苏东坡就是其中的大智慧者,因诗意对苟且,不忧琐事烦扰。因此,这时的东坡虽然处于仕途的低谷,却是创作的巅峰。他写赤壁的大江东去,写承天寺的竹影婆娑,写与友人相论人生须臾,挥毫,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便是艺术的永恒。 幸好,东坡至少还有诗。诗是他的神明,而且也确实对它忠实的香客给予庇佑。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苏东坡的名字于现实而言,也许正如林语堂老先生所说,仅是一个记忆。但身为在那个风雨飘零的朝代里傲行与苟且的难得的至纯之人,他又何尝不是一个民族文化符号。 而东坡至少还有诗,我们呢?仅就中学生的角度而言,诗不过是考试的工具;就成人的角度而言,诗顶多是用来卖弄;就社会而言,诗很有可能已是逝去的时间产物。人们的文化之根轻浮地扎在时间的表层,只有游走历史深处,朝奉诗国的行者才知道,诗的光辉里有华夏的时间,有文明的价值。没有诗,民族的记忆就有了仓皇的截面,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 所以,至少,请把诗留下。 相关链接:作品赏析
|
闂佸憡甯楃换鈧紒鏃€鎸冲畷銉ヮ吋閸涱垳鎲ラ柣鐘辩劍瑜板啴鎮ラ敓锟� 闂佸憡甯楃换鈧紒銊㈡櫊瀹曘儱顓奸崨顖滄啣闁荤姳鐒﹁ぐ鍐偉閿燂拷 闂佸憡甯楃换鈧紒妞剧窔瀹曟濡歌濞肩姴顭跨捄铏剐$紒鈽呮嫹 婵°倕鍊圭湁缂佹梹鎸冲畷銉ヮ吋閸涱垳鎲ラ柣鐘辩劍瑜板啴鎮ラ敓锟� 婵°倕鍊圭湁缂併劉鏅犲畷銉ヮ吋閸涱垳鎲ラ柣鐘辩劍瑜板啴鎮ラ敓锟� 婵°倕鍊规灙闁逞屽墮閸燁偊宕h箛鏇犵煋闁瑰瓨绻傜换渚€鏌涢弽鍨
·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