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立好足,才能教好课——谈肖培东老师《美丽的颜色》公开课教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案例 2017-10-22 手机版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这个问题,一定有无数个答案。

但,有一点,一定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只有我们的立足正确了,立足好了,我们才能教好课。

肖培东老师的课,是好课。

这其中有着很多值得我们探究的因素。但有一点,也一定是肯定的。那就是,肖培东老师有着好的课堂立足点。比如,他立足于“老老实实教语文”,立足于“老实”而不是“热闹”,立足于“语文”而不是“花哨”。又比如,他立足于“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而不是立足于“观众”立足于“教师”立足于“完成任务”。

这,大概是肖培东老师的课,是好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我们试着以肖培东老师2017年10月17日在宣城十二中执教的《美丽的颜色》一课为例,梳理一下肖培东老师教学的立足点。

一、立足文章,立足学生,让目标明起来

课的第一部分,教师立足文章整体,立足了解学情,立足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环节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四个部分。

㈠教师提问:我的第一问题是,你猜老师会问什么问题?学生①回答:“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师生互动,得出结论,“居里夫妇炼制镭的过程”。最后,教师强调“这个事情很简单,肖老师不会问。”

㈡学生②猜想说:“美丽的颜色究竟是指什么颜色?”师生互动,教师让学生记录“美丽的颜色既指镭的颜色,又指科学家的伟大精神”。然后,教师说:“老师顺着这位同学的问题,问大家,你还读到了居里夫人的哪些精神?”师生对话,学生说到部分词语时,教师问学生“你能找出相关的语段吗”。概括时,教师引导学生齐读“坚持不懈,默默奉献,热爱科学,锲而不舍,坚韧不拔,敬业奉献,一丝不苟,废寝忘食,不惧艰苦”等词语,进行总结。最后,教师再次强调,这些都是你们能读懂的问题,我们不说了。

㈢学生③猜想说:“文章分为几段?”教师说:“你认为分为几段?”学生说:“三段。”教师说,你看,你都知道分三段了,这个问题,我们也不说了。

㈣学生④猜想说:“文章为什么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话?”教师对这个学生的回答给予赞美,说:“和肖老师要问的问题比较接近了,肖老师要问的问题是:这篇文章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师生讨论,是传记。教师又问:“读传记要读什么?”师生讨论,要读“故事”和“思想”。

以上四步,可以看成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们从三个方面做一点阐释。

第一,立足于文章的整体,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印象和感知。教师让学生猜猜“老师会问什么问题”,看似随意,但实际上,学生会猜什么,以及怎样利用学生的猜,教师心中是有一面明镜的。这样,通过学生的问,和教师的巧妙点拨,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明确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居里夫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就为下一步的局部探究和文本细读,进一步地理解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打好了基础。

第二,立足于学生,摸清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确立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教师让学生猜想“老师会问什么”,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便了解哪些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学生读不懂的问题。在师生的谈话中,肖培东老师三次说“肖老师不会问”类似的句子,就是教师对学情做出的判断。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确立了这节课要研讨的重点之一是:读懂故事,读懂故事中蕴含的思想。

第三,既灵活灵动,又扎扎实实。不提问题的问题,猜想问题的问题,这是一种灵动的问题,很宽,很大,为教师的课堂生成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灵动空间。这一节中灵动灵活的细节还有一处,教师抓住学生所谈“美丽的颜色指科学家的精神”,顺势引出“你还读到了居里夫人的哪些精神”这一问题。除了灵动,还有扎实的训练和提醒。比如,教师提醒学生记录“美丽的颜色既指镭的颜色,又指科学家的伟大精神”。又如,教师引着学生“齐读”“坚持不懈,默默奉献,热爱科学,锲而不舍,坚韧不拔,敬业奉献,一丝不苟,废寝忘食”等词语,既是学习词语的练习,也是强化对居里夫人的初步认知。

二、立足文本,立足朗读,让人物活起来

课的第二部分,教师立足于文本局部细节,立足于朗读,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这个部分,大致可以分成四个环节。

㈠定位文本细节。请学生找出含有“美丽的颜色”的句子和段落,依次朗读,明确三次描写的段落和位置。

㈡品读第一次描写。教师重点关注的是人物对话。教学程序依次是:⑴男女分角色朗读居里夫妇的对话,教师读旁白。⑵省略旁白,男女生直接对话。⑶讨论:她读得像居里夫人吗?师生讨论归结朗读要点,要读出热切,好奇心,还有热情。⑷继续朗读,强调语速再慢一点。⑸读好“它”,关注双引号的表达作用,它像是居里夫人的孩子,要读出柔情。⑹讨论怎样读“比埃尔”,读出温暖,读出柔情。⑺读“我不知道”,虽然不知道,但怀着憧憬。⑺读出人物间关系,相爱,相信,相濡以沫,彼此携手走进科学的殿堂。⑻教师强调:这可能是你初读课文,读不出的感受。

㈢品读第二次描写。⑴反复朗读。⑵强调“感叹句轻读”,揣摩人物性格。⑶讨论:居里夫人为什么不要点灯。居里夫人自信就要看到镭。朗读时,要表现出期待、激动和给先生以惊喜的感觉。⑷朗读后半句,读出期待等情感。

㈣品读第三次描写。重点读:“看哪……看哪!”⑴读对标点。教师先请三个学生朗读,指出朗读中呈现的问题,忽略了省略号,将两个句子都读成了感叹句。让学生用两个感叹号读,和按照课本读,进行比较。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⑵读出人物的心理。还是让学生朗读,教师反问学生“居里夫人怎么就这么说话呢”,然后让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状态,像“看着孩子一样”。第三步,读出人物性格。教师强调一个基本事实:这是一个重大发现的晚上,要是一般人,会“把宣城市市长请来,把安徽省省长请来,把十九大代表全部请来”,会很隆重,但居里夫人是怎么做的?此时,居里夫人说出这两个词的时候,该是怎样的语气?接着,师生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温和的”“淡泊名利的”“无私的”性格特征。⑷读出人物的精神境界,走进人物的灵魂深处。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居里夫人作为伟大科学家的精神魅力。科学家朴素、自然、宁静、温和,保持平静的心,远离名利,远离浮躁,远离掌声,远离鲜花。科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晚上,如此普通,如此宁静。⑸反复朗读。

以上四步,是课堂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们也做三点分析。

第一,立足文本细节,做微微地品析。教师引着学生,品析了“双引号”“省略号”和“感叹号”的表达作用,品析了代词、名词、否定副词和形容词的表达作用,品析了感叹句、陈述句的表达作用。每一次品析,都是多角度、多途径地反复品析。两个“看哪”,引着学生反复品读近七分钟。这样的立足文本细节,微微地,慢慢地,精细地品析,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深深地领悟到了语言文字的表达魅力和情感力量。

第二,立足朗读教学,做反复地训练。肖老师引导学生品析文本细节,始终采用朗读的方法。有朗读示范,有分角色朗读。有先读后品,有先品后读,有边品边读。对朗读的点评,有教师的点评,也有学生的点评。三处描写“美丽的颜色”的文本细节,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读,反复训练,包括朗读的语气、语调、重音、节奏、停顿时间的长短等,都一一扎扎实实地训练到位。

第三,立足人物形象,浅入深出,真真切切。教师的朗读和品析,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和认知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让居里夫人这个形象立起来,鲜活起来。为此,教师自己深入研读了文本,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细节所藏着的情感和艺术密码。然后,从文本走出来,引着学生从一句句朗读开始,浅浅进入,领悟语言所蕴含的情感力量和艺术魅力,最后带着满满收获,深刻认知,深深走出,至此,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便真真切切地立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三、立足文体,立足现场,让结果实起来

课的第三部分,教师立足文体特征,立足这篇传记独特的写法,立足现场教学情境,教会学生读传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这个部分,大致可以分成如下几个环节。

㈠寻找不同。教师提出问题:“这篇传记在写法上,与其他的传记相比较,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接下来,教学遭遇了“障碍”,接连九个同学,都未能寻到真正的不同点。此时,教师并不急着告诉学生答案,依然耐心等待学生的发现。直到第十个同学,说出“多次运用了插叙的手法”“插入了居里夫人的话语”,教师才顺势点出“引用”这个关键点。

㈡印证不同。教师引导学生,用下列教学程序印证这篇传记的不同:⑴教师提问,文章的引用多不多?学生寻找到第5、6、11、14、15段。⑵教师引导讨论:作者为什么要一边写故事,一边引用居里夫人的话?讨论的结果是“用传主的话来证明传主的心理想法”。⑶教师读第二段和学生读第五段,教师读第三段和学生读第六段。教师提出问题:我读的段落和你们读的段落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导学生从内容的相同性上,理解引用是为了增强传记真实性的目的。

㈢强化不同。在学生明白了“引用”这种写法特点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提示”的第二段,让学生齐读“在叙事中,文章多次引用了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了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强化这篇传记在写法上的不同,强化同学们对传记写法的认知。

㈣比较不同。教师再次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文章的后半部分,提出问题:文章前半部分有很多引用,为什么写发现镭的那个晚上不引用,而要用描写?再次朗读描写发现镭的文字,讨论“引用”与“描写”的不同作用,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引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描写增强文章的情境感、生动性。

㈤课堂总结。一是总结学法,“我们读一篇传记,不要简单地只是读它的表面,一定要从它的故事、思想、写法上,思考它的美丽的颜色。”二是总结思想,肖老师巧妙地借用会场的一条标语,“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用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将“人民教师”改成“科学家”,总结居里夫人的人格和精神价值。

这是课堂第三部分的教学流程,我们再做三点分析。

第一,立足文体,教学重得体。这节课的三个环节,教师采用了三种处理课文的方式。第一个环节,将课文作为一个整体处理,重整体感知。第二环节,将课文作为语文文本处理,重文本细节。第三个环节,将课文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裁处理,重文体特征。重文体特征教学,即是肖培东老师所强调的“得体”。教学只有得体,重视文章体裁特质的教学,教学才能得法,才能实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

第二,立足现场,教学求生成。肖培东老师的课堂,预设被隐藏,生成最精彩。在这个教学环节里,有两处教学处理,教师立足于现场的教学情境,做出了最佳的教学处理。一是寻找文体特征时遭遇教学“障碍”,教师并不着急,更沉着稳健,立足学生的“障碍”,等待学生自我发现,等待时机,然后相机点拨,调整策略,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补齐短板”。二是抓住会场中的一条标语,稍稍进行改动,作为课堂的结束语,告诉学生这就是“美丽的颜色”,彰显教师灵动的教学智慧。

第三,立足扎实,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的三个教学环节,无论是品析,讨论,还是朗读,教师都做得扎扎实实,一切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这个部分,更是如此。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这篇传记“引用”的独特写法,帮助学生补齐这个“短板”,教师在引导学生探寻的基础上,先进行段落间的比较印证,接着再结合练习进行知识点拨,最后再与描写进行比较,感知描写与引用的不同。这样的多角度多层次地训练,就让学生扎扎实实地了解了“引用”这种写法在传记中的积极作用。

立足点对了,我们便有了正确的出发点、方向和目标,我们的课就不会偏离航向。立足点好了,我们的课便有了好的基点,我们的出发,我们的行走,我们的达到,便是在移步换景中,摄录一段段奇山异水,写就一节节精彩华章。

2017年10月19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