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语文课堂上最美的“人体”——我读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教师随笔)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2017-10-15 手机版 | ||||
柳袁照 早就听说,浙江的肖培东语文课上的很好。去年教育部所属教育报刊社组织名教师、名校长“重走长征路”,送教去会宁,我们在那儿相遇。也只是一面之缘,启动仪式时我们坐在主席台上,我俩相邻,互加了微信,从此成了好友。每天在朋友圈里相遇,培东老师的关注点、爱好、动态,不经意流露出来的情感,点点滴滴,汇在一起,也就成了我认知他的“池塘”、“河流”。现在,我开始正襟危坐,读他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此书是它的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施柳柳寄给我的,同时寄来的还有一本朱永新的《致教师》。柳柳女士竭力推荐了这两本书。 这本“浅浅的”书,并不深奥,可是我读的时间最长,出差途中带上它,回来还没有放下。怎么概括这本书?怎么概括肖培东这个人?怎么概论肖培东的语文课?怎么概论评价肖培东语文课的那些专家以及他们的评介?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哪里?似乎可以说清楚,似乎又说不清楚。似乎书中本来就有比较现成的答案,似乎这些答案并不是完整、完美。我琢磨,在此书中真正获得了什么?我怎么向大家介绍、推介它? 当我读到《斑羚飞渡》教学实录后的王君老师的点评时,突然一个“意象”出现了,王君说:“这样的上法就如女子素颜出镜,无道无挡,必见真容颜,真功夫,培东真是勇敢者!”那不是“人体”吗?我去过奥斯陆的“人体公园”,那里有无数美妙的“人体”,铜雕的、石雕的,个体、群体,美轮美奂,那是真正的艺术,进入其中,只有欣赏,无法亵玩。更会使人想起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拉斐尔的《披纱女子像》,让人陶醉。 我有这样的体会:宁愿“上课”,不愿“听课”,累。坐在教室后面,不时地看时间,盼望着能早一点下课。因为许多课枯燥、乏味、单调、程式,激不起心中的半点涟漪。可是,我看这本肖培东的课堂实录,津津有味,如走园林、又如看戏,有魔力般吸引人。 为何?很简单,肖培东是一个“好语文老师”。“好语文老师”的内涵有哪些?专家各有见解与说法,肖培东这个“好语文老师”与专家书中的“好语文老师”一样吗?吻合吗?好像有点像,又有点不像。很奇怪,“好语文老师”与“好语文课”有时是脱节的。有人会说,却不会做。还有的专家有理念,在现实中找不到例子。有人有语文课的理想,却找不到实践的路径。有的人名人的来头很大,听了他的课,也只不过如此。可肖老师不一样,平平常常,是一个真人,却在课堂上时常流泻诗意。他的语文课就是一尊“人体”,或处在森林之中,或处在长河之下,或处在草原之上。并不过多的雕琢,浅浅的露出笑靥,自自然然。他的课没有过多的渲染、铺垫、夸张,就是文本本身、就是课堂本身、就是语文老师本身。他的课就是三个字“听、说、读”,或许这三者就是他的语文课堂上的“天、地、人”。 读书,不能死读书。读书,有时候我会把自己放进去。我也是一个语文老师,我是怎么理解语文、理解语文课、理解语文老师的?作一比较,方显差别、差距。我也是语文特级老师,我上课与肖老师上课,是不能放在一起说事的。当下,社会上,乃至行政管理部门用人、选人,总以职称、荣誉为尺度,是会出问题的。评职称靠论文,对中小学来说,论文有多大意义?一定程度上,论文评比、职称评定,本质上是“作文大赛”。从肖老师的语文课,给我启发: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首先要看课堂、并着重看日常的课堂,不花哨、不做作,只要课堂上学生真正有所得。这样的老师就该赋予应有的荣誉与职称。 什么叫学生课堂上真正有所得?多年前,我也研究理想的课堂。在分析了当下原始课堂、功利课堂的现实与弊端后,曾倡导“道德课堂”与“审美课堂”,也就是对学生一生负责的那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课堂,所谓“不做作、不雕琢、不表演、不虚假、不夸张”。我也曾从花石纲遗物“瑞云峰”的“皱、漏、瘦、透”的特征受到启发,提出课堂,特别是语文课堂也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我们自己也做了一些尝试,但都不是我所理想的。看了肖培东的课堂实录,豁然开朗,原来在肖老师那里,他的课真实地呈现了“道德的境界、审美的境界”。比如,语文课的“读”,被许多老师丢掉了,可在肖老师那里却得到了强化,课文什么地方该多读?哪一段?哪一句?他会让学生反复地体悟,在反复地朗读中体悟情景、心情、意境。《山羊兹拉特》是这样,《孔乙己》是这样,《皇帝的新装》是这样,十六篇课文篇篇如此。每一次朗读,都如“曲折通幽”,每一次不同的朗读,都让孩子达到不同的文本境界。肖老师的语文课堂,简单、明快,不拖泥带水,不会面面俱到,单刀直入,切中要害,然后快速鸣锣收兵。“漏”掉许多东西,奇峰耸立,精干又给学生留有空间,透射出思维、审美的光彩。 肖老师是一个没有被称为诗人的诗人。我很喜欢本书每一篇课堂实录前的作者的“浅浅小语”,那是本书的精华。表达了他的语文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妨摘录几段: “把一朵花的微笑读成祝福,把一声羊的"咩"叫读成警醒,让每一粒葡萄都能背诵夏日时光的名字。浅浅的,让最真诚的你走向最清纯的眼睛。” 此小语是用在《山羊兹拉特》教学实录前的“诗句”,是以诗来表达他对本文本的理解、也是他上本课文的审美追求。即立足文本,又洒脱而去进而阐述课堂的理想:“走向最清纯的眼睛”。 “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从微风里,飘来流水音,清浅细微 诗人的美 语文的美” 这是《始得西山宴游记》课堂实录前的“小语”,什么是语文的美?原来与诗人的美是一致的。肖老师追求的语文境界,与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竟有些契合。原来他的浅浅的语文,竟在“点碎落花声,飘来流水音”这样的境界中,细读《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实录,肖老师何尝不是如此追求的? “我们都是海边拾贝的孩子。在悠悠的海风里,我率先吹响了我的海螺,继而,孩子们也开始吹响了他们的螺号。我微笑地指向大海,所有的眼睛就都眺向大海,更深,更远······那片大海,就是语文。” 孩子是真,孩子是诗。上述文字是《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前的“小语”。一幅美妙的图景:海边、贝壳、孩子、海螺,那是语文的前奏,前方即是语文:“我微笑地指向大海,所有的眼睛就都眺向大海,更深,更远······那片大海”。无比的神奇,是如何地让人向往?肖老师以诗人的方式与姿态,告诉大家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实的“语文”? “教学,是信任,是唤醒,是耐心,是激励。 即使你含苞羞涩,我也依然等待。 看,春风吹拂大地,每一朵花都睁亮了眼睛。” 此是《自己的花是让给别人看的》课堂实录前的“小语”,回答了什么是“教学”?在这堂课上肖老师正是用“信任、唤醒、耐心”,来践行了自己的教学理念。 “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心里的肤浅,我相信,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 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眼里的低矮,我相信,矮到能扎根的思想,真切地凝聚起来,就是厚度。” 此书名叫《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如何诠释?在十六堂课上,他淋漓尽致地诠释了。是否还能用凝练的诗句,作出最形象而又最美的诠释?请读上述《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课堂实录前的“小语”。语文课浅浅的,是为了孩子的心也是浅浅的。浅浅的积累,日积月累,就有了语文的高度、厚度,思想、情感的“高度、厚度”。肖老师终于说出了本意,浅浅的是过程,最终还是要有深度与厚度。 写这篇读书札记,我也尝试,浅浅地写,浅浅的如流在草地上一湾溪水,不刻意。只就肖老师的实录,来感悟他这个人、他那些语文课。我看了看了许多听课者的“现场声音”,看了许多专家的点评,都很精妙,可我都信也都不足信。我就像肖老师只信课文文本一样,只在乎自身。他没有“前缀”,也没有“后缀”,没有铺垫,也没有拓展。我的札记何尝也不应该如是?尽管,我们有过一次相见,也微信上时常的相遇,不过,肖老师与我仍然是“熟悉的陌生人”,可我却从十六篇教学实录中,感受到了他的生命的光彩与鲜活,干净利落、简洁简单、是一座美妙的“人体”雕像,线条流畅而又丰满,在语文的天地里熠熠生辉。此刻,我终于明白了柳柳女士为何把《我就想浅浅上地教语文》与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起推荐给我了:一理性,一感性,相映成趣,假如对照着阅读,一定更有所得。 2017年10月1日,于石湖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