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新秀美之笔,抒抑郁愤懑之情——柳宗元山水游记赏析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作品赏析 2017-10-11 手机版 | ||||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了一下作者对柳宗元山水游记作品的学习体会: 一、 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意图; 二、 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充满矛盾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包括不满现实的抑郁愤懑之情, 遭贬后的凄苦孤寂的心境, 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感喟等; 三、 融诗情画意于一炉的独特艺术风格, 主要表现在: 1、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2、 绝不“漫记山水”, 而是有所侧重 3、 描绘景物, 有动有静, 而以动态描写为主 4、 语言精练、 优美、 生动、 形象, 等等。 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它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 韩愈、 柳宗元是继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 他们不仅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在创作实践上作出了典范; 他们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 随着语言自然音节、 自由抒写的文风; 他们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 而且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 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 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表现自己的写景、 抒情、 言志的广阔园地。 而其中柳宗元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他从创作实践上发展了古文运动。他的散文, 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 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而且在艺术上所表现的独创性, 也非常突出。 因此, 柳宗元在当时文坛上的影响是很大的,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 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 悉有法度可观” ( 《柳子厚墓志铭》)。 柳宗元的散文创作, 体裁是很丰富的。 有采取寓言形式创作的讽刺小品, 如著名的《三戒》; 有取材于封建社会中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物的传记散文, 如《捕蛇者说》 等;更著名的是他的山水游记, 文笔清新秀美, 富有诗情画意, 继承《水经注》 的成就, 而又有所发展, 为游记散文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其代表作品是《永州八记》。 下面, 本文就从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意图、 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等几方面谈几点认识。 一、 创作背景及意图 唐宪宗永贞元年(公元 805 年) 柳宗元因参加翰林学士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 被贬为永州司马。 司马是个闲职, 在编制之外, 没有什么公务, 甚至没有办公处所。 柳宗元到任后, 寓居寺庙为家, 无所事事, 与僧侣朝夕相处, 谈经论道。 但他的抑郁情怀并未能因此好转, 只好“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 暂得一笑” ( 《与李翰林建书》)。 而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 在当时虽属于偏远之地, 却处处有奇山异水, 风景宜人, 这就为政治上遭到打击后感情抑郁愤懑的柳宗元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寄托之所。《新唐书· 柳宗元传》 说他“既窜斥, 地又荒厉, 因自放山泽间, 其堙厄感困, 一寓诸文”, 比较准确地道出了他在永州的生活以及他创作山水游记的背景。 至于其创作意图, 我们可以通过他在元和七年(公元 812 年) 写给岭南节度使、 广州刺史郑絪的《上岭南郑相公启》 一文窥得端倪。 他说: “一自得罪, 八年于今, 兢愧吊影, 追咎既往, 自以终身沉废, 无迹自明。” 从中可以了解到, 他的贬官已经八年, 一方面是害怕,害怕继续遭到守旧派的打击, 有些战战兢兢, 所以称“兢”; 一方面感到孤独, 只有自己的影子来安慰自己, 所以称“吊影”。 他自以为终身过着流放生活, 只好把感情寄托在山水上,通过文字来排遣胸中的苦闷。 所以在上文中又说:“故敢藻饰文字, 洗涤心神。” 可见他写这些游记, 是很用心的, 是加以修饰的, 即所谓“藻饰文字”。 他感叹这些美好的山山水水没有得到人们的赏识, 正象他自己的“终身沉废”。 他写这些游记, 要赞美这无人赏识的美好山水, 给人们留下这些篇不朽的游记。 他是对这些美好山水抱着很大的同情来写的, 因为这美好的山水中有他自己的影子, 他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 抒写自己的不幸遭际和他对于现实的强烈不满。 他描写山水之乐, 一方面借以得到精神安慰, 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他对丑恶现实的抗议。 所以这些游记, 既是充满感情的, 又是精心创作的。 二、 充满矛盾和苦痛的思想感情 柳宗元喜欢永州的佳山丽, 但他并非真有赏玩山水的闲情雅兴, 因为他自己 “不合于俗”,没有人能安慰他那充满矛盾和苦痛的心灵, 所以他游山玩水, 主要出发点是为了“自慰”。他的所谓“与万化冥合” 的游乐, 以及那些“进不为盈, 退不为抑” 的故作旷达之语, 都更深沉、 更真切地反映了他被贬后的苦闷、 抑郁、 牢骚和不平。 一时的陶醉, 片刻的沉迷, 带 给他的则是更大的精神苦恼, 正如他自己在《对贺者》 一文中所说:“嘻笑之怒, 甚乎裂眦,长歌之哀, 过于痛哭, 庸讵知吾之浩浩, 非戚戚之尤者乎? ” 这才是他游山玩水中“暂得一笑”、 恬然适意、 乐而忘返的真实含意。 总的来说,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不满现实的抑郁愤懑之情。 这一点可以从《与李翰林建书》 中清楚地看到: “仆闷即出游, 游复多恐。 涉野有腹虺大蜂, 仰空视地, 寸步劳倦……时到幽树好石, 暂得一笑,已复不乐。” 不难看出, 他想借留连山水来排忧解愁, 而他所能得到的, 则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他同那些明知酒不能浇愁而还要借酒浇愁的人一样, 明知游山玩水不能排解他的悲愤忧愁, 但为求得一时的陶醉, 仍要游赏山水, 这种情感在《永州八记》 中时有显露。 如在《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文开头即言:“自余为僇人, 居是州, 恒惴栗。”这里的“恒惴栗” 三字, 便概括了他的处境之险和心情之苦, 而以“僇人” 自称, 显然有不平之慨。 接下来写“出游” 情形时也是如此:“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这种漫无目的的游览,是他心中苦闷的象征;“上高山, 入深林, 穷回溪”, 也是他心灵孤寂不知所往的表现; 而“披草而坐, 倾壶而醉”, 则更是散漫放任, 苦中作乐的具体表现。 总之, 无论醉酒还是入梦,都是将自己的一腔愁绪消融在山水中, 求得对世事的遗忘。 再如《钴鉧潭记》 一文中叙述了购得这一胜景的由来, 同时也反映了“官租私券” 对于人民严重的剥削, 表达他对丑恶现实的强烈不满。 (二) 遭贬后的凄苦孤寂的心境。 柳宗元参与改革, 失败被贬, 心中当然愤懑难平, 因而凄苦孤寂是他感情的主调, 而寄情于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 忧伤、 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此之谓也。 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中关于潭上景物的描写: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这几句既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也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即使通观全文, 也显得寂寞清幽, 郁郁落落, 形似写景, 实则写心。 又如《始得西山宴游记》 中的“倾壶而醉” 和“颓然就醉” 两句, 更是通过两个“醉” 字把一个借酒醉以排遣孤寂、 忘却烦恼的“僇人”形象形神兼备地刻画了出来。 俗语云:“酒不醉人人自醉。” 读者不难想象, 如果不是内心凄苦之极, 怎么会如此呢? (三) 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感喟。 与郦道元《水经注》 中对景物多客观描写、 少主观感情的流露不同,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 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 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 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 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在《钴鉧潭西小丘记》 里, 他生动地写出了小丘优美的景色, 同时也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即小丘的被弃, 来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 而且他的小丘之美的被发现表示欣慰, 也是寄寓了他的难言之隐的, 正如清人何焯所说: “兹丘犹有遭, 逐客所以羡而贺也,言表殊不自得耳。” 又如在《始得西山宴游记》 中写“西山之特立, 不与培塿为类”, 则有明显的自喻之意, 他为自己有出众的才华、 高洁的品格而耻于同世俗之徒为伍, 由此借景抒怀;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 如同士人怀才不遇。 同样的感喟也出现在《袁家渴记》 中: “永之人未尝游焉, 余得之不敢专也, 出而传于世。” 在这里, 柳宗元感叹这样美好的山水景物, 永州的人都不会欣赏, 正像自己具有杰出的才华, 被抛弃在边远地区, 不受人赏识一样。 当然, 除了以上所说之外, 无可否认的是, 柳宗元在山水游记中还表现出一种追求幽静、忘我, 以至想超然尘世的思想, 无疑是他回避矛盾, 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的表现, 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这种思想在《始得西山宴游记》 等文中就有表现, 在此, 就不多作说明了。 三、 融诗情画意于一炉的独特艺术风格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文笔清新秀美, 富有诗情画意, 其艺术上的独特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柳宗元写山水草木, 并不是纯客观地描摹复制, 而是融进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突出写自己主观感受中的山水景物, 使这些景物带有作者自己思想和人格的某些特征, 这就使得文章有情有景, 情景交融; 有物有我, 物我合一; 既有诗情,又有画意, 使读者得到极大的艺术享受。 如在《小石潭记》 中, 开头写发现小潭的经过, 其中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 中间写到游鱼“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从中也透射出作者的欢悦心情; 结尾写小潭周围的环境, 令人感到“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而且作者“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其中突出地写了一个“静” 字, 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 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再如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文中比较客观地描绘了西山的体势高峻和气象之宏阔雄远以后, 接着写道: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 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穷。” 这几句话, 其实还是继续写西山之高峻的, 不过是笔与情偕, 带有更多的主观感受的成份、 更为浓郁的感情色彩罢了。 正因为西山“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也就是说它拔地倚天, 耸立云表, 横空出世, 所以由山顶举目四望的作者,此刻仿佛觉得它与元气混而为一, 广漠无边, 横无际涯, 而自己也仿佛消融在这渺远无垠的大自然中, 与之合为一体, 超越了空间的限制了。 这种主宾俱化、 物我两忘的境界, 既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抒写, 也是对西山所特有的景色的描摹。 渗透于这种境界中的作者的情感,乍一看去, 似乎是心旷神怡,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了, 但是, 这实在只不过是暂时的解脱, 偶尔的遗忘。 如果我们把它与篇首的叙写“自余为 僇人, 居是州, 恒惴栗” 联系起来去读, 就不难发现, 在上述境界的深处或背后, 仍是一片战惧惴栗气氛。 (二) 绝不“漫记山水”, 而是有所侧重。 林纾曾指出: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 不能谓其漫记山水也” (《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袁家渴记》 下),所见极是。“漫记山水”, 就是一般化地模山范水, 各篇之间, 大同小异, 甚至刻板一律。 柳宗元的游记中, 所描绘刻画的对象也无非是高山小丘、 曲溪清潭、 幽泉怪石、 绿树丛竹、 奇花异卉等等, 但这些作品却各具特色, 有着相当突出而鲜明的个别性、 特殊性, 没有雷同一响的一般化的毛病。 别的不说, 但就写水而言, 写钴鉧潭突出其秀美, 小石潭突出其清幽,黄溪二潭则突出其奇丽, 各具风貌, 富有“个性”。 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 首先是因为他对各篇所描写的对象, 都有所选择, 有所侧重, 绝不面面俱到, 平均使用笔墨。 其次, 更为重要的是, 他具有深切的感受、 敏锐的眼光、 精细的观察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 从而能够 “漱涤万物, 牢笼百态”, 以极其简洁凝练的语言, 用纯熟而多样的艺术手法, 把他的感受和观摩所得, 鲜明生动、 形神兼备地展现在他的笔下, 使每一篇中的那个“主人翁” 肖妙传神,生气飞动。 如《始得西山宴游记》, 作者所要着力描绘的只是西山“不与培塿为类” 的高峻特立气象, 因而对他们究竟是怎样寻道登山的这个时间相当长、 活动相当多的过程, 就只用这样几句短促而概括的语句, 都给轻轻地带过去了: “遂命仆过湘江, 缘染溪, 斫榛莽, 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至于一路上的山光水色、 见闻感受等等, 更是只字未提, 一概舍弃了。 又如《小石潭记》, 作者重点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 尤其透过写鱼来反映潭水的清澈。至于小潭的发现、 潭上景物等, 都以略笔提过。 再如《袁家渴记》, 正如林纾所言: “ 《袁家渴记》 于水石容态之外, 兼写草木。” 而且,从全篇的篇幅看, 柳宗元写水石容态的笔墨不如写草木多, 所以写草木是这篇文章的突出重点。 总之, 记山水而又不是“漫记山水”, 能以巧夺天工、 穷微入妙的笔触, 描绘出一处处山水景物的特色, 引人入胜, 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上的又一突出的成就, 是值得我们吸 取、 借鉴的。 (三) 描绘景物, 有动有静, 而以动态描写为主。 柳宗元描摹景物之情态, 善于抓住其特征, 注意写出景物的静态美, 尤其善于通过描写景物的动态之美, 赋予笔下的山水草木等勃勃的生气。 如《小石潭记》 中对水中游鱼的栩栩如生的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这里, 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 在阳光照射下, 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 是静态之美的展现; 忽然, 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 一会儿游到这儿, 一会儿游到那儿, 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这一动态描写, 把鱼儿在潭水中游动时的飘忽、 轻捷、 甚至顽皮可爱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露在读者眼前, 构成一幅明快、 灵动的鱼乐图, 同时, 也巧妙自然地把作者欣赏美景时的欢悦心情显示无遗。 由这一例可以看出, 柳宗元描写景物, 有静有动, 动静相宜, 富有诗情画意。 相比较而言, 柳宗元尤其擅长于描摹景物的动态之美。 请看《袁家渴记》 中的这段描写:“每风自四山而下, 振动大木, 掩苒众草, 纷红骇绿, 蓊葧香气, 冲涛旋濑, 退贮溪谷, 摇扬葳蕤, 与时推移。” 这里, 作者结合风来具体地描写树木花草的动态:“每风自四山而下”,写出在那里的风的特色, 它是从四面山上下来, 摇动山上四面的花草树木, 构成奇特之景象;“振动大木, 掩苒众草”, 写出了山风之大、 之猛、 之烈, 也写出了风中众草翻动摇摆之态;再加上富有主观色彩的“纷红骇绿” 四字, 更是从色彩和情态两方面加以渲染、 刻画, 写得极为生动精练; 接下来是“蓊葧香气”,“蓊葧” 是茂盛之意, 这里指香气浓重, 四面山上的花香都被风吹来, 所以觉得浓重; 再下来是“冲涛旋濑, 退贮溪谷”, 这是写风水的激荡,通过这种激荡来写花草, 那纠缠在水石上的奇花异草, 在风水的激荡中“摇扬葳蕤”,“葳蕤”是形容枝叶繁盛, 就是说繁茂的枝叶在风水中摇摆着。 通过这些描写, 生动地展示出树木花草的风中之动态, 形神毕肖, 令人不禁生出身临其境之感, 怪不得林纾自感“动目”, 而苏轼亦称赞柳宗元“善造语”, 认为“若此句殆入妙矣”。 (四) 语言精练、 优美、 生动、 形象。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语言, 恰如他在《愚溪诗序》中所说,“清莹秀澈, 锵鸣金石”。 他描绘山水, 能写出山水的特征, 文笔简练而又生动。 具体来讲,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语言的简洁生动, 表现出高超的炼字功夫。 这应归功于作者观察之细致, 取舍之得当, 驾驭之纯熟, 因而才能如一位高明的画家一样, 时而大笔勾勒, 时而精细描画; 时而彩笔粉饰, 时而水墨点染。 如《小石潭记》 中描写潭底形态, 只“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 八字, 就把潭底石头千姿百态、 形状各异的特点表现出来了; 写游鱼是文中一个重点, 也不到 40 字, 却写出了游鱼的数量、 姿态(静态与动态) 和潭水的空明澄澈, 笔法简洁巧妙, 形象鲜明突出。 再如《始得西山宴游记》 中, 开头“恒惴栗” 三字, 道出了获罪谪居的心态; “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形神兼备地活画出一位怀着抑郁忧惧心情的出游者的形象;“箕踞而遨” 四字, 把自己登上西山时的无拘无束、 无限欣喜的情态真切地描写了出来; 紧接着, 作者精心描绘了西山的奇异景色: “其高下之势, 岈然洼然, 若垤若穴, 尺寸千里, 攒蹙累积, 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 外与天际, 四望如一。” 一切怪异奇特的景象都尽收眼底, 无所逃遁, 如此形象生动的描写, 给人以置身于其中之感。 至于《袁家渴记》 中描写树木花草之时, 着一“风” 字, 就把风中树木花草之情态和风水激荡之气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 这在前文已有说明, 就不再啰嗦了。 其次, 善于运用修辞也是柳宗元山水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读过柳宗元的山水散文之后,人们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他在创作时, 对于各种修辞手法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下笔生辉, 点染成金, 其运用的形象、 精当而又巧妙, 常常令人禁不住拍案叫绝。 1、 精妙的比喻。 如在《钴鉧潭西小丘记》 中写道:“其嵚然相累而下者, 若牛马之饮于 溪; 其冲然角列而上者, 若熊罴之登于山。” 那些无知的奇石, 一经作者这样的勾画, 仿佛个个都具有了血肉灵魂。 又如《小石潭记》 中, 用“如鸣佩环” 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 而“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和“犬牙差互” 等语句,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 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 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还有《始得西山宴游记》 中对西山的描写: “其高下之势, 岈然洼然, 若垤若穴……” 山丘高处, 犹如蚁穴外的小土堆, 洼陷之处, 好似一个个小坑穴, 形象地描绘出了西山独出于众的怪特形势。 2、 拟人手法的运用。 如《始得西山宴游记》 中“苍然暮色, 自远而至” 八个字, 看似平淡无奇, 其实精妙绝伦, 作者运用拟人化手法, 既生动地再现了夜幕降临时的真实情景,又准确地抓住了傍晚时人的视野逐渐缩小的特点, 真切而又传神。 再如《袁家渴记》 中“纷红骇绿” 四字, 把拟人与互文两种手法结合在一起, 写出绿叶在风中纷乱翻动时感到惊骇,红花在风中纷乱摆动时感到害怕的情态, 极为生动逼真。 3、 比照与映衬。 如在《始得西山宴游记》 中, 文章一开始, 作者就表明了被贬后的忧惧、 苦闷心情, 这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恰成鲜明对比, 给“山水之乐” 定下了一个悲凉情调; 作者对游山的描写, 也多从比照和映衬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未得” 西山的“漫漫而游”, 正是为了反衬一识西山的惊喜, 写万物的渺小, 更显示出西山的“特立”。 再如《小石潭记》 中写潭水与游鱼的那一段, 从字面上看, 作者是在写鱼, 并无一笔涉及水, 但透过字面, 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 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 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总之,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 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艺术精品, 因而赢得了“游记之祖”的美誉。 内 容 提 要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朵璀璨奇目的奇葩。 它不仅从创作实践上发展了唐代古文运动, 而且对推动后世散文创作, 尤其是游记散文的创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鉴赏, 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出,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 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 以简练生动的文笔, 传达抑郁怨愤之情, 并且在艺术上富有独创性, 具有一种历久弥醇的魅力, 值得我们很好的借鉴。 相关链接:作品赏析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