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导问”式阅读教学的内容、思想及影响——以《故乡》《论雷峰塔的倒掉》为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案例 2017-10-04 手机版


肖培东

钱梦龙老师是“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的提出者和主维人。所谓三主,即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四式”,即四种基本课型:自读、教读、练习和复读。 [i] “三主”是他导读法的思想基础,“四式”是导读法的呈现类型。而所有这些都统一在他导读法的“导”字上,“导”是他整个教学体系的灵魂所在。语文导读法属于教学方法论、教学形式的范畴,教学方法要和一定的教学内容搭配才能产生其相应的实践意义。因此,在哪里导,导什么,怎么导,为什么导,这些内容都是我们不可回避,而且要重点探析的对象。

从钱老师“四式”课堂来看,他导的主要“介体”是“提问”——教师提问或学生在阅读时提出大量问题,师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展开教学。这些提问代表了学生的思维走向,也是钱老师所谓的“因势利导”里“势”的主要之义。我们可以把这样一种教学行为称之为“导问”,把这样一类课堂称为“导问”式阅读教学。钱老师在《导读的艺术》里把他教学《故乡》 [ii] 、《论雷峰塔的倒掉》 [iii] 等课的实录叫“以学生质疑为主线的教例” [iv] ,这类课是“导问”式阅读教学里面的代表,它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展开和教学知识的落实上都显示出其科学、优越和先进的一面。接下来我们主要以它们为例来分析“导问”式阅读教学的内容、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一、“导问”式阅读教学的内容

“导问”式阅读教学里的师生提问主要有“定向”、“导学”的功能,其课堂教学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大量提问;课堂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提问进行整合分类并通过依次解决这些提问展开教学;课后师生进行反思性学习。我们先从《故乡》教学开始探析。

1981年12月,我应邀到浙江金华参加教学活动,并借班试教鲁迅的《故乡》。我先指导学生自读提问。学生总共提出了六百多个问题,我从中挑出了30多题,把它们分成若干类,准备在第二天教读时让学生讨论解决。……备课既毕,我想把整个过程再次梳理一遍,同时也想从理论上解释一下,自己一直这样教学的根据是什么。……于是不知怎么一来,脑子里忽地“蹦”出了三句话: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在金华教了《故乡》以后,一些同志评课,说我很像个“导演”,把整个“演出”过程组织得很有特色。我从“导演”一词得到启发,自撰了一个新词——导读。 [v]

从这则钱老师自述的材料里我们可以获得这样一些讯息:(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了巨量的问题;(二)教师真正选用的只有相对少量的问题;(三)这种“导问”式的阅读教学是钱老师的教学常态;(四)《故乡》类课例是“三主”教学思想及导读法起名灵感的来源。下面我们就结合这些信息开始我们的探究之路。

(一)以问定向——课前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钱老师课前让学生提问并非放手不管,从他的《导读的艺术》里我们可以多次看到他对学生提问指导、训练的描述。钱老师指导学生提问,从后面所展开的课堂环节看主要是从教学内容有效选择的角度进行考量的。

让我们聚焦《故乡》一课的教学细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了大量的问题”,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呢?“钱老师到金华时却被告知‘学生已看过课文,没有问题’”。那么钱老师“怎么指导学生提问”就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后来,“学生的提问涉及了各个方面”,那么钱老师指导学生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提问呢?通过阅读实录,我们可以知道有以下七个方面:一般疑问;回乡途中的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离乡途中的“我”;写景。这个分类体现出教师对《故乡》“这”一篇小说在教学内容上所作的特殊选择的意义:第一类“一般疑问”是针对鲁迅文章独特语言的一个特别安排;第三、第四类是针对小说重点人物读析的安排,是教学重点的体现;第二、五和六类兼顾了小说人物和情节;最后一类是就“写景”对小说“环境”进行提问,是对文章教学难点的突破。然后教师筛选每类的典型提问,这种安排体现出教师自己对小说内容的精准理解和对学生学情的合理把握。这就不难理解从前期600多个问题,到真正“受理”只有30多个问题的缘由了。类似这样的选择还有《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教学,学生课前也提出了大量的问题,但教师最后只选定了16个问题;《一件小事》的教学 [vi] 教师甚至只选择学生众多问题中的1个问题展开教学。显然,问题数量的缩减是因为课堂是一个有限的教学空间,进入课堂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经过教师的合理选择才能产生其应该具备的教学意义。

(二)以问导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调整

师生课堂解问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导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提问所指向的教学内容非常敏感,因为教师不仅要解决学生课前已经提出的典型问题,还要处理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因此在具体处理这些问题时,都要注意“导”的分寸和技巧。现在我们就来看教师所确定的提问分类纲目的意义及课堂所选用的问题前后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和趋势。

尽管钱老师的提问纲目有七方面,但真正在课堂展开的重点内容可以整合为对四类提问的解读:关于“闰土”;关于“我”;关于“杨二嫂”;关于“写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提问及教学内容所进行的二次选择。从钱老师引导和转化学生问题的方向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教学内容逐渐地向课文的重难点靠近。以读析“闰土”为例,面对学生“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等横炮式的问题时,钱老师没有纠缠,而是很快地从内容的角度进行转换——“这说明什么问题”,等于说把一个学生讨论生物的“前结构”问题导向探究“闰土”的人物形象的一个有效问题,而读析“闰土”的人物形象正是本篇小说教学的重点所在。而面对学生的高级提问,钱老师往往是从高向低导引,先解决它的下位问题,如解决关于“闰土”这一方面的难题——本文题目是《故乡》,却为什么主要写闰土和迅哥儿的关系?钱老师就“避重就轻”先从学生这一类正面的简单一点的“轻”问题开始——先看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不同?然后在阅读闰土前后外貌变化后,学生发现“故乡”的变化正是通过闰土等人的变化来体现的,而文章的主题正是通过“故乡”前后的微妙变化来揭示的。刚是“拔高”学生的问题,现是“降低”学生的问题,不管是拔高还是降低,这种基于学生自己“发现”的教学意义不可小觑(见后文)。这种或“迂回”曲问,或有效“转换”的双向导问以及解问的方式,在关于“我”、关于“杨二嫂”和关于“写景”等方面解问讨论里面也时有所见,其目的都是为了靠近、走向并落实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类似导问在《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教学里也非常典型,比如钱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一句中的“大约”、“一定”和破折号的作用时,仍然先选择了一个较容易的问题先做铺垫——“法海去破坏白娘娘和许仙的美满婚姻有没有什么道理”,这种以问导问的方式既是一个照顾课堂学生思维走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控教学内容的过程。

(三)以问结穴——课后教学经验的反思与提炼

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钱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读法的指导。《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16篇教学实录中,布置学生课前自读有11篇,课前提问的有6篇。在这些“实录”里我们经常看到他提醒学生阅读时要“勤查词典”、“思前想后”、“善于提问”、“善于想象”(怎么读比喻句)等等。这些可以说是最高一级的“教学内容”——对于阅读“元知识”的掌握。《故乡》教学的结尾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学会提问。钱老师的很多课都上出了我们“神往”的境界,《故乡》教学只是其中一例。这些课文的教学效果有时连他自己也动情,这可以从课后学生的学习心得中见得一斑(李宇红同学写给钱老师的信):

当同学们接二连三地把问题提出来时,您让大家一起讨论,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着回答,一个个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是越学兴趣越浓,常常举手发言,这是从未有过的。这堂课,我的脑筋好像转得特别快,有的问题回答得您也点头同意了,我的心像灌了蜜一样,甜滋滋的。我以前总以为疑难问题都得靠老师解决,现在不这样想了。同学们自己都有脑,都能想,为什么不能自己解决呢? [vii]

能够让一个平时很少举手发言的同学充分找到上课的“主体”感,找到自信,这其中肯定有很多“心理学”和“教育学”上的奥妙。钱老师自己也关注学生这些心得,他也不断琢磨“这堂课,我的脑筋好像转得特别快”这句话,从而准确地提炼出:“由学生自己质疑、解疑,最容易鼓起学生参与的热情;而课堂上轻松愉快、自由讨论的气氛,也有助于学生智力潜能的充分释放。”[viii] 这句话有两个关键词:提问,讨论。是什么让学生主体从“自发”上升到“自觉”的层次[ix] ?确切的说是“学生提问”、“教师导问”和“师生讨论”这三者之间的有效连线。

二、“导问”式阅读教学的思想

“导问”式阅读教学主要源于钱老师“四式”课堂里“教读”中的一类以学生提问为主线的课堂教学,自然它的思想是以“三主”作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但作为语文阅读教学里面的“问题教学”,它本身又充满了许多跟“问题”相关的“思维”属性。

(一)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统一

教师尊重学生的学情,因势利导,在“提问——解问”阅读训练中实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辩证统一关系。《故乡》、《论雷峰塔的倒掉》和《一件小事》等课的教学,教师课前让学生自读提问,课中以问导学,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通过适量问题展开教学,因为教师是教学内容专业的判断者和主导者。两者相辅而成动态平衡的关系。在《一件小事》的教学里,钱老师既放弃了学生的大量问题,也舍弃了自己的“一组提问”,而是选用部分同学提的一个问题“我是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剥削者”展开教学,他凭借自己卓越的教学意识认识到这才是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最关键的“势”。《一件小事》中“我”的“自我辩驳”的思想行为是文章教学重难点所在,而像“车夫”这个人物虽然很重要,但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这个选择和他《死海不死》的教学 [i] 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哪些不要教哪些要教的角度确立起“活”的教学内容。这些处理既能说明“主体”和“主导”的相辅相成,又能体现“学生主体”是“三主”之首的思想。“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钱老师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 [ii] ,也进一步揭示了“主体”“主导”之间这种紧密统一的关系。

(二)学生提问和理解水平的关联

钱老师的“导问”,实际上是建立在提问和提问者关联上的一种阅读思想。学生提问的数量与质量和他们理解课文的程度具有层次效应。《故乡》《论雷峰塔的倒掉》和《一件小事》等的教学,学生都提出了大量的问题,尤其是《故乡》教学学生从课文的各个方面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这代表了学生理解课文的广度。从学生课堂呈现的提问质量来看,则代表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度。学生提问和其理解水平存在某种相应的关系,这在杨小洋等人的研究中也进一步得到证明: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与其阅读理解能力的相关就越大 [iii] 。提问是一种深度的“思维卷入”,提问的过程本身就是有效阅读的过程,这也不难理解钱老师的课堂学生思维总是那么地投入。其实,钱老师凭借自己对教学的卓越理解在自己的教学中早就有这种“问”“学”一致的深度自觉,我们继续来看他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的“导问”教学片断:

生:“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这句中的“这”指代什么?“事实”指哪些事?

师:这个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多少深度,但是他这种咬文嚼字读文章的认真态度我十分赞赏。谁来回答他的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大家暂时把手放下,我想请提问的同学自己先说说看,看能不能自己提出疑问,自己解决疑问。

生:“这”指普天之下人民为雷峰塔倒掉而欣喜这件事。“事实”就是下面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都为白娘娘抱不平,怪法海多事。

师:看来,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不过,我想问你一下,你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是不是想过答案?

生:想过,但是我不大有把握。 [iv]

钱老师为什么有时会叫提问的同学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其实他深谙其中的道理——“你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是不是想过答案”,提问的同学往往会比其他同学更有“回答权”,学生自己的回答也印证了“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的道理。可见,一个人发现问题的时候,常是他最有思想的时候。因此,钱老师才会如此地钟爱他的“导问”式阅读教学。除了“提问”与“理解”一致外,这个片段还可以说明“问”和“练”的一致,这种“练习题”在课外令人生厌,但在钱老师的课内和学生的阅读却结合得恰到好处。这实在是阅读和语言训练合二为一的一个范例,从中我们也可以再次领悟“三主”的思想底蕴。

(三)导问训练和思维培育的一致

钱老师导问的过程,也就是训练学生提问、培育学生思维的过程。从钱老师课堂看,课前导问主要是从学生提问视角确立的角度进行思考,课内导问主要反映在对学生提问的引导上。具体引导的手段有“转换”、“曲问”等(见前文)。不管是“转换”,还是迂回“曲问”,钱老师都是为了培育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在这里我们再来探析钱老师提问训练的功效:

有学生提出:愚公妻和智叟说的话差不多,他们两人对移山的态度是相同的吗?这个问题提示了一条重要的阅读思路,后来我在杭州教《愚公移山》就采用了这一思路,教学实录发表后受到好评,现在这个问题已被编入全国统编教材的练习题。学生不经过训练,是不可能提出这样有质量的问题的。[v]

至今轰动的《愚公移山》教学成功的一个密码就寓藏于其中,原来钱老师探究“众人对移山的态度”的教学灵感来自学生的提问,但反过来也可以这么说,学生的提问来自于教师的引导,没有他的提问训练和培育,学生就不会提出这么好的问题。钱老师认为,学生提问能力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需要教师有意识有步骤地启发和引导。而提问能力训练和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磨砺和改善的过程。

三、“导问”式阅读教学的影响

《故乡》教学是“三主”教学思想的源头,《故乡》这一类“导问”式的阅读教学是他提出语文导读法的“物质”基础。因此这种“导问”式阅读教学不管钱老师的教学体系里,还是在当时教学环境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它们对我们认识“阅读教学”及“问题教学”的性质、规律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 “导”和“讲”的历史对话

凡是在教学史出现的事物都要回到教学史,才能找到其要比较的参照系,才能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其曾经产生过的历史作用。钱老师的教学是一种“导”的艺术。“导”,既承认了教学的对象——学生的存在,做到目中有“人”;也确认了教者的作用,做到“导”而勿“牵”。“导问”,钱老师导的主要对象是“提问”,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正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使钱老师产生“三主”思想和语文导读法。而在上世纪80年代,和“导”相对的是教师“讲”,串讲、讲读之风甚盛,学生要对教师保持一种“天经地义”的被动性。钱老师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实践“导”的教学提出“导”的理念。这种教学及思想先是引起大家的“争鸣”(其实《故乡》等课的教学一直都充满了生机和张力),续而得到广泛地认同,“语文导读法”被《心理学大词典》收录,其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还被写进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从“讲”到“导”,这在语文教学史上实在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转折。

(二)“导”和“问”的现实影响

我们有过很多的教学思潮,但这些思潮现在仍然活跃的屈指可数,而钱老师的“导问”、“导读”和“导练”等理念无疑都位列其中。全国统编教材编入了钱老师学生的一些提问作品——《愚公移山》教学里学生之问“愚公妻和智叟两人对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导问”等理念之所以能经受住现实的考验,是因为它们找到了“教”与“学”之间最动感的结合地带。即使曾引起强烈争鸣的“导练”,现在也不断得到教学界的认可和推行。还有现在很多所谓的“提问”教学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钱老师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很多人都选取了钱老师“导问”的技术及思想进行研究,而且也出了很多显著的“提问”方面的成果,如“提问管理教学法”(“‘问学’式阅读教学”)、“掘问教学” 、“主问题教学”和“大问题教学”等等。

钱老师热衷于“导问”式阅读教学,跟他的自学经历有密切的关系。他把自己的阅读经历、经验都有机地融入了自己的教学。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钱老师说他自己备课的时候,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就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于是就会想方设法在这些地方导一导,这句话道出了“导问”教学的真谛!

[i]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9-20.

[ii]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65-192.

[iii]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92-213.

[iv]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63.

[v]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16-317.

[vi] 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4-68.

[vii]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64.

[viii]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64.

[ix] 孙绍振.钱梦龙的原创性:把学生自发主体提升到自觉层次[J].语文学习. 2015, (10):48-53.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