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为何,语文何为——以肖培东老师《春酒》《在沙漠中心》为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案例 2017-10-04 手机版


张宏 刘尧

肖培东老师执教的《春酒》和《在沙漠中心》两堂课,很好地阐释了语文教学两个核心的问题:“语文为何”与“语文何为”,即“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

关于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语文三老的叶老、吕老均有论述,福建语文名家陈日亮先生也认为要“狠下功夫,磨练语感。”《课标》中也有同样的表述和指向,即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想的载体,语言作为思想的工具特殊性在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同时语言就是思维,就是思想,两者是浑然难分的。因此,教师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指向语感的培养与思维的提升。

对于语文“怎么教”,黄厚江老师有“真语文”要“三语”的说法,即“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因此谁的语文课体现了这三个“语”,谁的课就是他心中的真语文。黄厚江老师所言一语道破教师在语文课堂选择教学策略的核心与本质,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都要紧贴着语文,立足语言,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咂摸语言的味道。

一、紧扣语感,培养思维

正如王君老师评价肖培东老师的课所言:“无读不成析,无读不成课。”长的课文,他就师生选读;短的课文,师生一定全文拜读。阅读这种最为普通的教学方法,在肖培东老师的课堂上就是导入,是线索,是手段,更是对话。肖培东老师的课,以读促悟,所有的理解和生成,全都托付给读。钱梦龙老师说:“语文课就是教读课”,肖培东老师的课,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春酒》一课中,肖老师引导学生对于标题和文章细节的朗读,既全面把握了文章的情感脉络,又顾及了文章细节隐藏的文字味道。在阅读标题的课堂环节,在肖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于这两个简单普通的字,读出了无穷无尽滋味。学生有读出“妈妈的味道”的,有读出“思念的味道”的,有读出“惆怅的味道”的,不一而足。学生发散思维之后,经老师梳理,不过“甜蜜的快乐”和“淡淡的忧愁”两种情感,这既为全文明晰了感情脉络,也为后文末段处理攒劲蓄势,处理平淡无奇,预设悄然无痕。以朗读破文,顺着“甜蜜的快乐”读去,学生读到了诸多“甜蜜的语句,甜蜜的表达”,也读出了齿间舌尖的甜香。比如“肚子吃的鼓鼓的,跟小蜜蜂似的”,比如“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中的“代表”,学生要读出孩童的骄傲;比如“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中的“走来走去”,要读出孩童的得意与炫耀。

文字分两种,一种是说话的文字,它形音义齐备,这是汉字;一种是无声的文字,或叫不说话的文字,它有形无音有义,这是标点。文字是有灵魂的,灵魂在凝视中被唤醒,朗读是文字进入灵魂的唯一方式。语文的味道是语言的味道,语言味在字面的“意味”,在字下的“情味”。浅读字面最多只能得其意味,细读文字方能入其情味。肖培东老师对于朗读的处理,唤醒了文字的灵魂,也唤醒了作为读者的学生的灵魂。朗读是他的手段,品读是他的硬功。品读在他,即是文本细读。作家南帆说:“深入词语里。”在肖老师的课堂上,品读的过程正如寻觅作者的“情感之门”,门找到的一刻,情感的发现,只需“临门一推”。

二、富于层次,借“问”导“读”

阅读的实质是对话,对于阅读教学,教师的对话艺术是关键。语文教学走向优质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而师生对话又是课堂风生水起的核心。肖培东老师的课堂,对话是一抹亮丽的风景,《春酒》中有这样的课堂片段:

生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你最看重那个词?

生1:鼓鼓。

师:大家想想还有哪些动物的肚子是鼓鼓的?大象的肚子也是鼓鼓的,可以说成大象吗?

生2:蜜蜂采蜜,蜂蜜是香甜的,写出了我喝春酒喝得很香甜……

师: 齐读,读出这份香甜!

生4:一马当先,不请自到!

师:应该怎么读?

生4:速度快!

师:读出了什么感情?

生:积极、骄傲、自豪。

师:还有什么?

生5:母亲对我的信任和疼爱!

师:除了童心和母亲,还写到了什么?

生6:“手里还捧回一大包回家。”

师:表现了什么?

生杂: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齐读“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除过这个句子,春酒还带给我什么快乐?

生1:“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师:怎么写出了我的快乐?

生1:写出了小时候我的调皮,对八宝酒的喜爱!

师:你最看重那几个词?

生1:“偷偷”,“好几回”。

师:太好了,会读句子了,散文就不需要教了。再找一句。

生2:“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

师: “这个句子你会重读那个词?

生2:“不稀罕”。

生3: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师:哪些词体现了喜欢?我们齐读这一遍。

生4:通过动作来表示喜欢春酒。

师:什么动作?

生4:“端着”“闻着”。

师:动作怎么读?

生5:读快一点。“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师:大家觉得呢?

生齐:慢点!

师读。师:读出一种什么感情?

生齐:炫耀!

师:对呀,要慢慢炫耀!

师:谁能读读“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生6:“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师:你觉得应该重读那个词?

生6:也。

师:读!读好“也”字,这个村子里到处酝酿着好酒,连小猫也是个酒仙呢!

仔细剖析以上课堂对话片段,不难发现,肖培东老师常用的对话方式有三种:“你最看重的是哪个词?”、“你会怎么读?”、“还有什么?”这三种追问方式,富于层次,值得细细品味:

第一问,意在“细读”,引导学生关注到词语上,细读是沉入词语里,句子的味道在词上;第二句之问,意在“读理”,读不可随便,这别样的处理和讲究,其背后就是“读的道理”,指向学生的理解体悟;第三句之问,意在“生成”,“还有什么”,就是追着学生再问,意在多问深问,启发学生思维。语文学习的目标有两个及其重要的方面: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肖培东老师的前两种追问,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第三种追问,又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朗读之后的见解,一是鼓励赞赏,二是贯穿读书方法的指导,看似平淡,却是不显山露水的因问而导的教学艺术。

我们的课堂提问普遍,但少追问,若有追问,也往往浅尝辄止,不能深入。一般的老师少了耐心,少了对学生的期待和等待,于是便错过了学生的风景,丢弃了学生的生成。学生的语感培养和思维发展,也便在匆匆处理草草的行进中反复被搁置。

三、立足细节,投注情怀

语文教学往往于细节之中最能见教师的功力,因为教学细节的背后是教师教学理念与教育情怀的彰显和体现。肖培东老师对于课堂细节的处理,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仔细剖析,有以下几点:

“于无声处见惊雷”的文本细读。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文本中容易被常人忽略的细节往往是深处的惊雷,肖培东老师总能引导学生细细体会这些细节的情与味。比如在《春酒》的教学片断中,学生品读“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往往看不到句中副词“总是”和数量短语“一大包”的效果,读不出孩童的得意与真实入微炫耀之童心;比如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学生一般能注意到显而易见的“酒仙”,却往往忽略副词“也”的深意,也容易忽略“呢”字把孩童“酒虽洒却自得其乐”的可爱写得纤毫毕现;比如品读《在沙漠中心》里“在白天它不会为你提供一点儿阴凉,晚上只会让你在寒风中没有一点儿遮蔽,没有一棵树,一道篱笆、一块石头可以容我藏身”时,肖培东老师提醒学生关注了句子中反复出现的“一”字,并引导学生体会删除或保留“一字短语”对于语意表达的影响,即更能凸显作者内心孤独无助的感觉。

因势利导、借力生力的课堂生成。教师应当敏感地捕捉课堂上一切可以借用的资源,生成课堂中绝妙的风景。一位学生品读《在沙漠中心》里“这里有一颗干枯的心……”这个句子时,读得情真意切,引来台下听课学生的热烈掌声。肖培东老师在人群中锁定一位学生,请其阐明鼓掌的理由,一个同学说她读出了“绝望”的味道。这里对“绝望”的体味,就是老师对鼓掌学生的一个现场利用,而借力生成的思维成果,进而增加学生的思维流量,在生生对话与思维碰撞中,让课堂富于智慧。

春风化雨,无声无痕的育人情怀。

一是“不惜时间的等待”。课堂上遇到回答问题不畅,没有思路的学生,肖培东老师的课堂会给学生留有等待,即使等待无果,也还会先让别的孩子回答,迂回缓冲之后,再让之前的学生回答或是重复别人的说法,力求每一个孩子尽可能参与课堂有所进步。

二是“不吝赞美的激励”。有学生发现了好的句子,肖培东老师赞美学生是一个真正懂得文字的人。当学生借用《人性的弱点》剖析《在沙漠中心》“人性的强大”的主题时,他又表扬美学生是一个小小哲学家。教师需要做学生学习热情的点火人,需要做学生点滴进步的呐喊者,欢呼者,欣赏者,歌颂者。

三是“不怕受挫的期待”。课堂上多数老师总是愿意把更多的机会、时空、话语权交给思维敏捷、表达流畅、文采斐然、见解独特的学优生,或是把手举得高高的活跃生,肖培东老师的眼睛却“情有独钟”。比如“下面这段文字,我找一个把手举得高高的学生来读”,当学生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时候,他却偏偏把机会给了一个没有举手的学生,逗乐现场的师生,巧妙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更重要的是寻找发现课堂上“站在课堂边缘、课堂之外的被遗忘的人”。课堂的阳光,老师的眼光要撒向投射在教室的每一处角落,每一个孩子身上,这是育人者情怀的体现。

平日多数教师过于追求课堂表面的繁华与学生的完美配合,以此规避因学困生说话缓慢,表达不清,或一言不发让课堂冷场,教师难堪造成的教学风险。很多教师总是习惯式地躲开他们的眼神,躲得心安理得。在一部分老师心里,教师课堂教学的“获得感”,是以部分学困生的“存在感”被忽视而换取的。肖培东老师关注学困生,为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努力鼓励他们,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老师教育情怀光辉。

钱理群先生说语文要“立言以立人”,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是两回事,语文教学重在“立言”,语文教育重在“立人”。语文为何?语文何为,立言以立人尽矣。钱老有曰“为语文教学招魂”,就如同家门的母亲在翘首企盼四处流窜孩子的归来,“颠簸流离的语文人”,就是语文的孩子。语文课“教什么”,语文课“怎么教”,肖培东老师的课,足以指引迷失的语文人,走上回家的路。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