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学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7-10-03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4.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5.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体会《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3.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资料链接】

①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②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2、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山中。梁武帝继位后,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3、谢中书: 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4、康乐,  即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汉族。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

5、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入山林,在美好的自然景物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常常在文章、书信中描山绘水,表明自己的喜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一、自主先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        )      能与其奇者(        )  

遂(        )      藻(        )    

荇(       )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                       

(2)四时俱备:                          

(3)五色交辉: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                              

(6)解衣欲睡:                         

(7)欣然起行:                                

(8)步于中庭:                        

3.作者及文体简介

(1)《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书”的意思是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 家,_______ 家。和父亲_____、弟弟_______ 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探究

4.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5.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该如何理解?

6.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慨是:            

7.试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三、拓展导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节叶具焉 具:               __        

(2)节节而为之  为:___          ____       

9.[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10.[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不超过11个字)

11.[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不超过12个字):

12.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四、一课一得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答案】

1.tuí  yù  suì zǎo xìng  

2.(1)消散 (2)四季 (3)交相辉应 (4)坠落 (5)争相跳出水面 (6)想要 (7)愉快地 (8)庭院 

3.(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信  回谢中书的信  (2)《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   文学家   书画家   苏洵   苏辙   三苏

4.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能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6.作者在文中创造乐一个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抒发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微妙的心情。

7. 同:写景    异:⑴ 表达方式的不同:前者主要运用乐描写和议论;后者除此之外。还运用了记叙。 ⑵ 思想感情的不同。

8.(1)具:具有     (2)为:画

9.胸有成竹: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  

10.这些文字是: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1.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12. A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