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7-09-30 手机版


走近梁启超

◎说说你所了解的梁启超。###

解题:主要是记演讲还是记人 ?#

通过演讲表现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表现出了梁任公的性格及特点。

整体感知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成功吗?为什么?(一段结尾、七-九段)演讲: 印象深刻 、有感染力(听众)

◎作者记录这次演讲完整吗?为什么?借写演讲来写人,表现人物特征。

探究形象

◎阅读1段和最后一段,概括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看法。

课文第一句话:“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多媒体链接《梁启超晚年远离政治》,略)。

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这句话有几层意思?

(1)梁启超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云南起义的策划者;(2)梁启超的学术文章对青年有启迪领导的作用;(3)为戊戌政变主角、云南起义策划者的梁启超固然令人景仰,但作为学者和文学家的梁启超更令人景仰。

◎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梁启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者?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为什么不说有人,而说没有几个人?突出这样的人很少!

梁启超在当时就是一个“稀有人物”,他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就是例证。

◎找一找文章哪里体现了梁启超“有学问” ?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有学问”体现在:书法美观。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 “有学问”体现在:博闻强记 

◎找一找文章哪里体现了梁启超“有文采” ?

《红楼梦》中,探春出场描写到:“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文采还指 ——人的长相或精神上的风神气质 

“我记得清清楚楚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有风采”体现在:风神潇洒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有风采”体现在:谦虚自负,幽默个性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的”“有风采”体现在:感情丰沛 

◎“热心肠”是什么意思?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提示:穷年:终年。黎元:老百姓。 译: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肠内热”:对国家百姓命运感到内心焦急,忧心如焚之意。)

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你能看出梁任公是一个“热心肠”的学者? 研究梁启超演讲的内容:

◎他的演讲从从讲《箜篌引》开始。

《箜篌引》讲的是什么故事?(“箜篌引”注释,诵读,对原文作适当的翻译讲解)

梁实秋在文中评说这首诗:“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这其中“起承转合”是何意思呢?“起”,诗歌第一句,开头交代事情之缘起,妻子呼唤奔河而去的丈夫“公无渡河”;“承”,承前句交代“公”之行为,他“竟然”去渡河,“竟”字写出“公”之行为荒唐,人物性格之偏执;“转”,事生波澜,情势陡转,他溺水而死;“合”,事情结尾,妇人悲叹“奈何”“奈何”!

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王国维

这个人让你想起了什么或者谁?为理想而殒身不恤的执著

《箜篌引》的主题,是疯狂与死亡。波涛在前,命运已定,前进就是死亡,却依然蹈死而不顾。这种执著,缘自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命中注定要做无望之极的抗争。

梁启超先生讲演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韵文里独独选择《箜篌引》来作开头有什么用意?

是他内心世界的表白。梁先生也颇有一点白发狂夫的味道。梁启超意志坚毅,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仍不退缩,仍坚持斗争,仍参与策划云南起义等重大活动。难怪梁启超先生以此作演讲开头,并且如此投入。

◎讲《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是如此。(多媒体链接《桃花扇》片段)

《桃花扇》是悲叹明朝衰亡的。高皇帝就是崇祯皇帝。他在位十七年,虽然励精图治,可惜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 最后江山易人,他也自杀身死。

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所处的时代已将近300年,崇祯帝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悲伤地流泪究竟是为什么?

梁先生悲的是光绪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 光绪帝也是一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 岁就亲政。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下诏变法维新。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变法最终失败。

课文说“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这又是为什么?(多媒体链接,齐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听闻官军收复黄河流域,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大家想一想此时此刻的杜甫会有哪些反应。

高兴,欢喜,喜极而泣。梁启超先生读这首诗也会有高兴,欢喜,流泪!

梁启超与杜甫所处的时代社会状况有哪些相似之处?梁启超这一段声泪俱下的诵读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

梁启超时代的中国最为动荡、混乱,西方列强纷纷侵占我大好河山,国内军阀混战,与唐“安史之乱”的形势非常相近。

国家动荡,让杜甫涕泗交流;战乱平定,让杜甫白首放歌。梁启超与杜甫一样忧国忧民,这一段声泪俱下、读罢长笑的诵读,最见梁启超的真情。梁启超希望国家安定、富强,从他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先生的爱国情怀。

热心肠:对理想的炽热追求满腔的伤时心、忧国情

◎从这些鲜活的情境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多媒体投影,齐读)

梁启超是一个像墨翟一样的任士,虽然身处纷乱的时代,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为国为民的志向,不因功绩显赫或君主无道而有任何改变。他一生参加过戊戌变法,但又反对过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他曾试图依靠袁世凯、段祺瑞等军阀来改良社会,但理想破灭后,又策划云南起义,公开反袁,维护孙中山的共和制。直至晚年完全从政治的纷争中走出来,致力学术。梁启超一身充满矛盾,但一直都在为国家的前途思考、实践,并不断修正自我。他的所有选择都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至上为标准。在文坛上,梁启超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乃文坛巨匠,学界伟人。

做人,就要有真性情、热心肠;做学人,就要有大学问、真本领,报效国家民族。梁启超实乃我等楷模。

▲练习

 

朱丹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