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精品教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7-09-17 手机版 | ||||
第24课 寓言四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3.品味文本中的细节,理解并感受文本的讽刺效果。 重难点: 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2.品味文本中的细节,理解并感受文本的讽刺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古希腊的寓言故事——《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看看它讲述了什么故事,又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这则寓言以什么描写为主? 明确:对话描写。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之间有几次问答? 明确:三问三答。 3.雕像者的三次回答,有何不同?为什么? 明确:第一次用确数;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文不值。 三次问答,构成鲜明的对比。赫耳墨斯心想雕像者对他的雕像会更尊重些,不料雕像者竟然把他的雕像算作添头,白送,无异于当头一瓢冷水。两层铺垫,一个对比,揭示了寓意。篇末水到渠成地点出了寓意,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赫耳墨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组讨论,明确: 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表现出他爱慕虚荣的性格。 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值一个银元,又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他以为宙斯的雕像只值一个银元,赫拉的雕像也一定不值多少钱,表现出他自以为是的性格。 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表现了他自命不凡的性格。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明确: 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3.这篇寓言在结构和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明确: (1)在结构上,第1段讲故事,第2段议论点出寓意。 (2)在表达方式上,以叙述为主,兼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三、拓展延伸 1.如果把这则寓言的情节做如下改动,寓言的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明确: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默不作声,悄然离去了?他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讽刺那些缺少自知之明、爱慕虚荣的人的寓意也改变了。 2.你能说说这则寓言的写作特色吗? 明确: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全文用白描手法,以叙述为主,间或缀以描写。如赫耳墨斯听到雕像者说宙斯雕像只值一个银元后,作者插入他“笑”的细节描写;在赫耳墨斯看到自己的雕像后,又写了他的心理活动,使这个自命不凡的天神,神情毕肖。由于叙中有描,描叙结合,增强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 四、本课小结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赫耳墨斯对宙斯雕像、赫拉雕像、自己雕像的三次问价,辛辣地嘲讽了那些爱慕虚荣、鄙视别人、自命不凡的人。生活中我们一定要谦虚做人,踏实做事。 《蚊子和狮子》 教学目标: 1.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蚊子、狮子和蜘蛛的形象。 2.深入理解寓言寓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不骄不躁的良好作风。 重难点: 1.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蚊子、狮子和蜘蛛的形象。 2.深入理解寓言寓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导入新课 《伊索寓言》中的每一个故事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寄托着教训和哲理。它是古希腊人民留给世界的一笔精神财富。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另一篇——《蚊子和狮子》。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蚊子”的语气语调。思考以下问题: 1.蚊子和狮子之间的较量,谁取得了胜利?为什么? 明确:蚊子取得了胜利,因为它做到了“知己知彼”。 2.蚊子最后败在谁的手里?为什么? 明确:蜘蛛。因为蚊子得意忘形。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蚊子和狮子》是怎样运用对比刻画形象来表现哲理的? 2.蚊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组讨论,明确: 蚊子向狮子挑战时说的那一番话,表明它对敌我双方的长短看得很清楚,并相信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从而战胜对方,所以它很自信地“吹着喇叭冲过去”。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一句,表现出蚊子得意忘形、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 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明确: 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 4.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何妙用?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明确: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蚊子和狮子的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如写蚊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十分新鲜、贴切,把蚊子得意忘形的神态充分地展示了出来。完全符合自然事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毫不牵强,充分体现了动物寓言的特点。 三、拓展延伸 1.如果把这则寓言的情节做如下改动,寓言的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明确: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使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不复存在。 2.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参考题目:①嘴和眼的对话;②树和斧子。 四、本课小结 蚊子战胜狮子与其说是胜在小巧敏捷的特点,倒不如说是蚊子正确地认识、合理地利用了自己小巧敏捷的优势。而骄傲自大和恼羞成怒这对孪生兄弟,则让“蚊子和狮子”各自丧失了这种宝贵的能力——认识自我,也就忽略了自己的弱点。所以,认识自我者,才是真的强者! 《穿井得一人》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理解文意。 3.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提倡个性化解读文章。 重难点: 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理解文意。 2.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提倡个性化解读文章。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听到很多的传闻,你是如何对待的呢?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穿井得一人》,它会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参考课下注释,了解作家及作品。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庄襄王任为秦相。秦王嬴政幼年即位,令其继任相国,尊称为“仲父”,掌秦国实权。秦王嬴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仆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二十六卷,内计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为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名、法、墨、农及阴阳各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2.听课文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标出疑难字词。 3.学生自由诵读。 (1)可用默读、轻读、放声读等多种形式。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手中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梳理文意。 (3)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读出情节内容的意味,注意把握语气。 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提示:用轻松喜悦的语调来告诉别人打井的好处。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提示:此处是告诉别人一件奇闻,应用故作神秘的语调读出,挖井竟然挖出一个人可不是怪事?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提示:此处是纠正不实传闻,告诉他人事实真相。强调“不是挖出一个人而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4.掌握下面的重点字词。 (1)重点词语释义。 ①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②常一人居外:居外,住在外面。 ③告人曰:告,告诉。 ④国人道之:道之,互相讲述。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闻而传之:听到(这件事)后去传布这件事。闻,听到。而,表顺接。 ②国人道之: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传述这件事。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③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于,被。 ④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5.通读全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译文: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因为家中无井,需外出打水浇田,所以常有一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好井后,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一个人。”有人听说以后就传给其他的人,说:“丁家打井,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议论这件事,并传到宋国国君那儿。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姓丁的人说:“(我说的是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啊。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穿井得一人》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直传到国君那里。 第三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并揭示寓意。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3.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4.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 (1)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证。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三、拓展延伸 探究本文的写作手法。 明确:《穿井得一人》幽默风趣。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指人也可指劳动力)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四、课堂小结 《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查的道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杞人忧天》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及《列子》一书。 2.积累“亡”“晓”“奈何”等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3.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重难点: 1.积累“亡”“晓”“奈何”等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导入新课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这句俗语,我们可以想到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这个故事。 一、顺畅诵读,初步感知 1.读准下列字音。 杞(qǐ)人 星宿(xiù) 舍(shì)然 躇步跐(cǐ)蹈 2.熟读课文,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3.文学常识。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人,与郑穆公同时。今郑州市东圃田乡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虚无为。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道家重要典籍之一。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记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4.补充注释。 (1)杞人忧天:杞国的一个人担心天塌下来,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比喻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忧(前者),为……忧。忧(后者),忧愁。 二、品读赏析,理解内容 1.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明确: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 2.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是无根据地瞎担心。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你是如何看待杞人的行为的?“晓之者”的话你赞成吗? 明确:结合生活实际来深入评析杞人的行为。今天看来,杞人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看成傻子行为,从新的宇宙观、环保的观点来说,还是有理由的。 “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四、拓展延伸 杞人尚且知道忧天,作为现实中的你,将对我们目前的环境做点什么呢?谈谈你的看法。调查你周围的环境状况,看看有哪些环境污染的现象,对此提出点合理性的建议。 五、本课小结 文中那位热心人以及杞人忧天的行为,是当时的社会认知条件下的产物。今天社会科技进步很大,对此我们应该有更加科学的认知和判断。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