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教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7-09-16 手机版 | ||||
17 猫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熟读课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着重揣摩对动物的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3.学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树立不主观臆断的意识。(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的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在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 二、学习指导(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污涩(sè) 怂恿(sǒng yǒng) 虐待(nüè) 蜷伏(quán) 惩戒(chéng) 怅然(chàng) 诅骂(zǔ) 红绫(líng) 2.理解词义 (1)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2)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3)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4)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5)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6)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3.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4.背景链接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面对不会说话的猫,“我”因“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1. 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找出起止段落,并划分文章结构。 【点拨】第一部分(第1—2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3—14段):写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养第三只猫的经过,以及“我”为冤枉了第三只猫而难过自责。 2.文中写了“我”几次养猫的经历?结局怎样? 【点拨】三次;失踪或死亡。 3.找出描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的词语、句子。 【点拨】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妈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后来吃胖了 性情 活泼 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 病死 被一个路人捉去了 被我打伤致死 四、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第一只猫的故事 猫 第二部分(第3—14段):介绍第二只猫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介绍第三只猫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第一课时的讲解,我们对猫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的第二课时,相信大家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学习指导(二) (一)品读第一部分 1.作者是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具体怎样? 【点拨】作者从“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2.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点拨】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个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3.这只猫的结局怎样?家里人的态度又是怎样? 【点拨】这只猫最终病死了。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二)品评第二部分 1.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 【点拨】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现出它的性情;“会爬树”“会捉蝴蝶”“会捉老鼠”等表现出它的本领。 2.这只猫的结局怎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点拨】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三)赏析第三部分 1.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点拨】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如:“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忧郁”“懒惰”。 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作者用了哪些词语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点拨】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此次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所以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四)细读课文,美点揣摩 1.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点拨】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猫都是主人因喜爱而要来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游玩,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这与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被全家视若珍宝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难看出,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受的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受冷遇,是酿成它悲剧的直接原因。经过这样层层铺垫,故事推到高潮“芙蓉鸟事件”。在这个事件中,猫的负屈含冤与“我”的暴怒虐待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点拨】养第一只猫时,三妹追小猫玩,“我”微笑着看,当她报告猫的死讯时,“我”感到“酸辛”。养第二只猫时,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随着猫亡失消息的证实,“我”也“怅然地,愤恨地”。第三次养猫感情波动幅度更大。先是“不大喜欢它”,听说芙蓉鸟被咬死后,“我”“很愤怒”。打了它之后“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直到发现另一只黑猫衔着第二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地难过”“难过得多”。文章的主题,正是通过对“我”一系列复杂感情变化的细节描写来不断升华的。 (五)主题探讨 这篇散文描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抒发了“我”的不同情感,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之情,进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事不能主观臆断,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如果被冤枉的一方没有机会辩解,那更会让自己良心难安。 三、板书设计 第一只猫:可爱小猫因病亡→酸辛、 难过(首次养猫) 猫 第二只猫:活泼有趣却亡失→怅然、 拒绝主观臆断 愤恨(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平白无故蒙冤屈→难过、 愧疚(永不养猫) 四、拓展延伸 关于误解的格言警句 1.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不要因误解而放弃。——曾仕强 2.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将自己的创作冲动误解为创作才能。——钱钟书《围城》 3.起支配作用的自私欲常常被误解为一个人投身人类事业的神圣热忱。——埃•哈伯特 4.承认自己也许会弄错,就能避免争论,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宽宏大度,承认他也可能有错。——戴尔•卡耐基 5.人遇误解休怨恨,物过严冬即回春。——《格言集锦》 6.误解,圣解也! ——钱钟书《围城》 7.对于诗人来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由于误解而受到钦佩。——科克托 8.谁要是选择吝啬鬼做朋友或信赖自私和怯懦者的虚假友谊,谁就有被误解的可能。 ——托•布朗 9.即使是最神圣的友谊里也可能潜藏着秘密,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不能猜测出朋友的秘密而误解了他。——贝多芬 10.朋友间有误会应当坦率地交换看法,不可背地诽谤;有过失应当面规劝之,在背后则应赞扬他的优点。——贝原益轩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 (可直接打印)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