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7-09-15 手机版


目标:

1、文言的解读:掌握本文中典型的文言现象;“而、然、者、也、耳”的作用

2.文学的解读:人物心理——人物性格;独具匠心的剪裁;不写之写

3. 历史的解读:刘邦最终胜利、项羽最终失败的原因分析 

一、导入:◎古人说: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 “鸿

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项羽本纪》中三大精华之一—鸿门之宴!

二、读课文(文言的解读)◎

三、品细节,评人物(文学的解读)◎

首先 ,文学是人学,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人物心理的把握是文学鉴赏的重中之重。

例如,项羽复杂的性格就是文本解读的一大重点。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除了有道义上、政治上的考虑外,还有他个人的性格因素。范增所言“君王为人不忍”确实是一针见血。

刘邦的性格在文中被描摹得淋漓尽致。当张良向刘邦建议“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时,刘邦忽然问了句乍看无关紧要的话:“(项伯)孰与君少长?”如果揣度刘邦此时的心理,就不能不佩服其心机之多。这时的项伯就是刘邦的救星,刘邦当然不会怠慢。但我们看刘邦在表达自己对项伯的敬重时是以张良为基准的。既然项伯长于张良,那么,我刘邦就应该“兄事之” —你的兄长就是——我的兄长 !这既是在与项伯套近乎,也是在笼络张良。可以想见张良当时内心的热乎。此后,刘邦对项伯说的一番话简直是滴水不漏,想必连张良在一旁听了也暗自佩服。这种八面玲珑的生存智慧确实是刘邦的一大长处。

其次,作者独具匠心的剪裁安排也值得揣摩。鸿门宴上项羽掌握着生杀大权,按说,项羽在这一宴会上理应唱主角,而刘邦只能是配角。但事实上,项羽基本上只是一个陪衬,他在宴会上的表现非常特别,只是“许诺”“未有以应” “默然”……而刘邦及其谋臣武将却成了作者笔下的主角。这种巧妙安排确实值得我们细细揣摩,认真体味。

第三,解读《鸿门宴》还需注意司马迁的“不写之写”。在刘邦听从项伯的建议,准备于次日前往鸿门谢罪时,刘邦、张良会作哪些准备?他们会制定哪些应对危机的预案?这些都是当时情形之下必有的行为,只是太史公未加以着墨而已。但是,后面的若干文字却折射出他们事先策划的轮廓。例如,樊哙闯帐之后对项羽所说的一番话为什么与刘邦对项伯所言如出一辙?樊哙是一介武夫,他的这番言语一定经过了高人指点——这背后的设计师可能就是张良。 是否可以设想一下刘邦、张良诸人召开“鸿门宴之行危机处理紧急会议”的情形及会议内容呢?这将是饶有趣味的解读。

四、历史的解读   从历史角度解读《鸿门宴》

《鸿门宴》一文的核心,是项羽是否应杀刘邦。历来读者都倾向于项羽应该杀刘邦,大都是崇项贬刘,为项羽未杀刘邦而遗憾,甚至有放虎归山之叹!应该说,项羽不杀刘邦的理由比较充分。

于义——项羽、刘邦同属战略盟友,刘邦毫无过错,项羽杀之,不合道义;于理——根据楚王与诸侯之约,刘邦为关中王天经地义,项羽没有理由杀之;于情———刘邦听说项羽大军来到,立刻前来拜望、谢罪(其实刘邦何罪之有?),项羽性格的最大特点就是难拂情面,杀一个前来拜望自己的客人(而且是如此谦卑恭敬的客人),如何下得了手!于势——项羽有志于成为诸侯霸主,倘若为此不义、不情、无理之事,岂能令众诸侯心服?

项羽有一千个理由不杀刘邦,却找不到一条必杀刘邦的理由! 对项羽来说,鸿门宴放走刘邦,是有其战略意义的:夺得关中,降伏了刘邦就可以维护自己盟主的地位。

我们不妨作几个假设:倘若项羽真的在宴会上杀了刘邦,他就真的能够一统天下吗?即便项羽真的统一了天下,他能够做得比刘邦更好吗?显然,凭项羽的行为境界,他注定无法取得刘邦那样的成就!

那么 ,为什么自古以来的读者在阅读《鸿门宴》一文时都在下意识中为项羽不杀刘邦而遗憾呢?这其实是因为读者为项羽的重情义重承诺的性格所折服。恰恰是因为项羽不杀刘邦,我们才敬重项羽,从心底里同情项羽。倘若项羽真的杀了刘邦,那他便不是项羽,不是英雄,而是奸雄!

《鸿门宴》深层意义新探: “ 鸿门宴”历来被认为是楚汉争霸的真正开端“, 鸿门宴”后, 楚汉矛盾双方的形势开始发生微妙的但却是实质性的变化,最终导致了汉集团的胜利和楚集团的灭亡。那么, 造成鸿门宴上矛盾形势转化和楚汉争霸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仅仅是项羽没有杀掉刘邦吗? 那么项羽不杀刘邦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仅仅是项羽的刚愎自用和妇人之仁吗? 司马迁究竟要通过他的笔告诉我们什么? 真的是所谓“性格的悲剧”吗?  阅读中被忽略的更复杂和更有意味的东西。

1. 汉集团和楚集团的关系。汉楚集团在灭秦之前都从属于以楚怀王为“ 盟主”的反秦义军。公元前208 年9 月, 楚怀王召集各股反秦力量结成反秦联盟, 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 合力西击秦军, 并约定“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此时, 汉楚集团在反秦的目标上是一致的, 都遵从于反秦的大义。但是, 这两个集团的首领———刘邦和项羽都有打败对方南面称王的强烈愿望。明显地看到, 刘邦的所作所为基本上是在“ 忠信”范畴之内的。进入咸阳后, 他并没有马上称王,鸿门宴上, 座次的安排、范增的举玦、项庄的舞剑也是“ 非礼”的。而汉集团在鸿门宴上则处处谨守, 直到樊哙闯帐才有了一点越礼行为。但是, 樊哙闯帐后非但没有受到指责, 反而指责了项羽的不信不义, 化自己的非礼于乌有; 刘邦的中途逃跑也可被看作是“ 非礼”之举, 但他留下张良谢罪, 并有礼物送上, 使自己的行为最终又回到“ 礼”上来, 而樊哙的一句“ 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则又把逃跑归咎于楚的“ 非礼”。

2. 楚集团和楚怀王的关系。公元前209 年7 月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同年9 月刘邦和项羽分别起兵江东( 今江苏吴、沛) 。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 名心)为“ 楚怀王”, 作为反秦势力的首领。楚怀王派刘邦、项羽合力击秦。在此情况下, 楚怀王和楚集团是“ 君臣”关系, 但项羽并没有完全按照楚怀王的命令行事,楚怀王和楚集团的“ 君臣”关系发生了逆转, 项羽最终杀掉了楚怀王。可见项羽是“ 不忠”的。

3. 汉集团和楚怀王的关系。汉集团也是按照楚怀王的命令西击秦军的, 它与楚集团的不同是自始至终遵守与楚怀王的约定。但是, 派兵守关这一激起项羽愤怒的举动则隐约滑向了“不信”的一面; 而刘邦却说“: 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 岂敢反乎! ”这就又使自己的行为变成了对“ 义”的遵守。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刘邦“ 岂敢反乎”这句话是软中带刺的“, 反”是一个一语双关的词。在项伯/项羽听来是“背叛”, 宾语是项羽, 全句是刘邦对项羽的惧怕和恭维; 而在刘邦,“反”字的实际意义是“ 违背”, 宾语是怀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约定, 刘邦一方面在表明自己的忠信守约, 一方面在警告项羽不可背信违约。

4.叛徒和楚怀王的关系。叛徒曹无伤、项伯与楚怀王均无直接关系, 但曹无伤的告密实质有违楚怀王的约定, 而项伯的告密则客观上维护了这一约定。因此从个这角度看, 曹无伤是“不忠不信”, 而项伯却是“ 忠信”的。

5.汉集团和叛徒的关系。曹无伤本是汉集团的左司马, 应该而且必须听命于刘邦, 只有这样才是“ 忠”的, 但他却在项羽攻破函谷关后为个人利益而告密, 这是“ 不忠”之举。项伯是项羽的季父, 是楚集团的主要成员, 他为了报答汉集团谋士张良的救命之恩而到汉集团告密, 这一举动既有“守义”的一面, 也有“背义”的一面, 但从整个反秦联盟的角度来看, 项伯的告密客观上是“ 忠义”的。

6.楚集团和叛徒的关系。楚集团的所作所为均是“ 违背忠信礼义”的, 因而曹无伤告密的实质是一种助纣为虐的行为, 是“违背忠信礼义”的。项伯告密,从本集团的角度看“违背忠信”,但从反秦联盟的角度看则是“忠信”的。

◎通过对上述六种关系的追问, 我们清楚地看到, 鸿门宴上汉楚双方的斗争, 其实质是“遵守忠信礼义”与“ 背弃忠信礼义”的斗争, 其他诸如力量对比、谋略对比、性格对比等均在其次。斗争结果也决定于对忠信礼义的遵守与背弃: 汉集团遵守忠信礼义, 则不但得以自保, 而且从此逐步走向强大; 楚集团背弃忠信礼义, 则逐步走向衰败。叛徒项伯遵守忠信礼义, 则在楚汉战争结束后被刘邦封为射阳侯, 赐姓刘; 叛徒曹无伤背弃忠信礼义, 则在鸿门宴后即被刘邦杀掉。

综上, 我们不难理解, 司马迁是在借《鸿门宴》告诉人们: 遵守儒家伦理道德才是得天下的根本前提。这也正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 作《项羽本纪》的原因之一是项羽“ 诛婴背怀, 天下非之”,《鸿门宴》一节正是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给后世帝王树立楷模思想的集中体现。

《鸿门宴》座次尊卑问题新论: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这里立论的关键,是把项羽和刘邦当成主客关系来处理。但《鸿门宴》本身却告诉我们,刘邦到鸿门来并非赴宴,而是谢罪,在项羽面前他早已失去了主客相称的平等关系。更何况项羽在当时的地位也确实远远高出刘邦,无论名义还是实力!

在项梁手下时,项羽和刘邦曾经“约为兄弟”,彼此地位相去不远,项梁也曾多次让他二人并肩作战。但是,项梁定陶战败而亡,宋义因预言项梁必败而为楚怀王所知。“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杀宋义,诸将“乃相与共立项羽为假上将军,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巨鹿之战,其他诸侯将领皆作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人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由此可见,在鸿门宴时,项羽不仅早已成了楚军统帅,范增则也由原先的楚军末将升为楚军同时也是抗秦联军的次将(把范增在鸿门宴上的身份只定为谋士和陪客显然不妥),而刘邦却还只是楚军一部分的统帅。因此,即使撇开力量对比不论而专论名义,鸿门宴上的座次安排项羽和范增也理当位居刘邦之上,不存在什么“主客位置颠倒”、“项羽自高自大和对刘邦的轻侮”等问题。

讲到项伯在鸿门宴上的座次,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他是项羽的叔父,却忘了他当时官居左尹。春秋战国楚国官名。左尹、右尹都在令尹之下。项羽尽管是抗秦联军最高军事长官,楚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叫上柱国,最高行政长官叫令尹,项伯相当于副相国。项伯以楚国左尹的身份至项羽军中,其地位就算不是身份至项羽军中,其地位就算不是项羽上级的话,至少也应和项羽相当,自然稍尊于范增,更尊于刘邦。也唯其如此,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蔽沛公,庄不得击”,而范增对此亦无计可施。

朱丹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