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7-09-10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四首诗歌。 (2)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这四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提升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观沧海 曹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学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曹操及背景。 2.(1)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声情并茂地配乐范读,通过富有魅力的节奏、韵律,直观地再现诗歌的音韵美。学生轻声跟读。 (3)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播放课件和录音 三、诗歌赏析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杯?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人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本诗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四、导入 诗歌文体知识:四句是绝句,八句是律诗。诗句以写景、叙事、抒情为主。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李白及背景见书中注释。 2.听范读,注意诵读诗歌时的语速、语调、节奏。(听一遍,跟读两遍,自读两遍) 播放录音 六、诗歌赏析 1.“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杨花和子规的啼鸣。 作用:(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于景。 2.“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寄:寄托、托付。与:给。 “愁心”即作者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把“愁心”寄给明月是因为:(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觉是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七、熟读成诵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地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二、朗读诗歌 1.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且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领读两遍,学生自由诵读。 播放录音 三、研读赏析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四、导入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多媒体显示) 播放音乐 五、朗读诗歌 1.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补充解释。 2.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象,写一篇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小组间交流,教师可选一两篇当堂进行集体评议。也可展示参考例文让学生评议。 例文: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他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六、诗歌赏析 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并归纳: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氛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了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是为此作铺垫。 七、熟读成诵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