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实实教语文——肖培东(教师随笔)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2017-09-07 手机版 | ||||
让我们老老实实地教语文——南京全国初中教师基本功教学大赛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同行、各位老师: 我到会场的时候,上午的赛课基本上结束了,没听得上赛课老师们精彩的教学。但我想,无论怎样上课,我们都该奔着一个目标,都该奔着一个方向,那就是“老老实实地教语文”。 曾经有人问我,如果你拿到一篇新课文,你会从哪些方面去思考你的教学,你会怎样着手备课?我想,我应该会从八个方面去思考我的教学。第一,这篇课文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即理解它的文本特征、文体特征);第二,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即内容、主旨);第三,这篇课文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即写作动机、写作背景);第四,这篇文章是怎样去写的文章(即语言特色、写作手法)。 这就是普通备课的四个问。问文体特征,问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问文章的写作动机和背景,问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光这四个够不够呢?不够!我还得问:第五,编者为什么把这篇文章放在这个单元(即了解编者意图和单元目标);第六,这篇课文最大教学意义在什么地方(即思考它的教学价值);第七,最能体现文章主旨和写作特色的语段是哪几个(即注重教学聚焦);第八,读这篇文章,学生自己可能读懂的和需要老师教懂的分别是什么(即做出学情预判)。这八个问题想透了,备课就可以开始了。建议老师们再跟着我把这八个问题重复一下:第一,文体特征;第二,内容主旨;第三,动机背景;第四,语言手法;第五,编者意图、教学目标;第六,教学价值;第七,教学聚焦;第八,学情预判。想透彻这八个问题,再着手备课,然后老老实实地教课。这八个问题没思考或者思考不深,你的教学就可能会偏斜。所以,建议每个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在案头上放张纸条,纸条上就写着你对这篇课文如此八个问题的理解,提醒自己思考周全,做出取舍。当然语文教学备课思考,具体到某篇文章,很可能还会有第九第十个问题,但是不管怎样,有一点要谨记——语文教学必须老老实实地教。 什么是老老实实教语文呢? 第一个关键词“老老实实”。老老实实的课堂。什么叫“老老实实”?“老老实实”对应的就是“花里胡哨”、“失去本真”、“光怪陆离”、“莫名其妙”等等。老老实实教语文,意味着要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要贴近语文教学的原则,要靠近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通过这种规律来实现语文教学。身处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年代,近几年我们发现,语文圈江湖之气渐起,出现了很多所谓的门派。虽说百花齐放春满园,但我们更希望,能从语文的原点和规律出发,从语文教学的原则出发,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我建议老师们多多看看那句话,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 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很多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往往会忽略语文这一特征。在上课前,我们必须先去重温语文课程的定义,语文课程的特征,时时刻刻落在我们心里并能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我们要思考,我的这堂课是不是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而进行的,是不是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教学说到底还是比较简单比较实在的,听、说、读、写、思而已。课堂教学离不开这样一些具体的实践,老老实实地把这些问题想透了,语文课堂就语文了。 刚听陕西贾玲老师评课,她评《一棵小桃树》,于我心有戚戚。上个星期我就在陕西白河县送教,为白河县的所有语文老师上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语文课各一节,其中初中我就选择了《一颗小桃树》这课。现在好多老师上这课,上着上着,这棵小桃树,种得就不像“语文”的桃树了,花花绿绿的,枝条上挂满了非语文的东西。文中有段话,“这棵小桃树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好像一碰就要立刻断了似的”,语言品析阶段,老师不从语言文字本身出发,而是叫学生上讲台做出小桃树“瘦瘦的、黄黄的,弯着头紧抱着身子”的姿态,学生在讲台前犹豫了半天,扭捏了半天,全班同学则是哈哈大笑。这样,我们能感受小桃树的“委屈”吗?教学表演需不需要呢?需要。但是我们首先要看一下这篇文章适不适合表演,这表演是否是为语文而进行?《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先生的散文,文中批注有说,“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所谓仔细体会,就是要潜入文字深处细细品味。它不能像是情景剧,得需要你从语言文字中慢慢去体会。老老实实教不就行了吗?我在教这课的时候,注意到了编者在《一棵小桃树》中标注了五处旁批。 ①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②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③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④“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⑤“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您读出来了吗?我们很可以利用文中五处旁批,巧妙地整合、提炼、穿插,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散文深处,思考小桃树中复杂多姿的人生感悟。第一条批注提醒我们,散文阅读要紧扣作者感情,要从眼前景中读出作者的内心情。第二条批注则是散文阅读的方式,要关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细节,从中体会写作深意。后面三条批注都用问句形式暗示文本阅读要思考的内容,三个问句紧联小桃树和“我”,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思考这株“野”的、“没出息”的、不美的小桃树与作者自己的特殊的情感联系,感悟作者内心的隐秘世界,理解文章托物言志、明暗双线的写作手法。 这实际就是用批注完成了自读课的教学。中午我跟贾玲老师说,看,我们的思维都是朝向了自读课,朝向了课本提供给我们的资源,没有别的,比起一大堆资料引进,一大堆贾平凹的经历介绍,我觉得教学更好地还是要把师生带回到语文的本真上去。语文就是这样的,老老实实地看文本,老老实实地去思考这些问题,你会得出语文教学的“语文”的方法。 再举个例子,某市高级职称评选,一老师上高中的一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老师大步流星一进教室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场红楼梦知识抢答赛”。学生立课兴奋了起来。好!第一题开始抢答,《红楼梦》的作者是谁?手全部举起来了,大家喊着“曹雪芹”,老师一看,也搞不清楚谁也抢答的,就只好给每组都加10分。第二个问题分数值很大,一共120分。我当时想了半天,怎么会有120分的题目?原来,《红楼梦》里有12个美女,说出1个得10分,说出12个得120分。 全班学生开心了,教室里炸响一片,大家交头接耳,东凑西拼。要一口气说出12个美女还真难,最后把那些不是美女的刘姥姥全搬上去了。这时候我想,课堂也热闹了,气氛也活跃了,这下老师该上课了吧。老师还不罢休,说了第三个问题:你知道,这12个美女中,谁最美?显然这个老师想把问题引导到林黛玉上。可当代中学生不喜欢林黛玉多,刀子嘴,小心眼,烦哪。最后绕了一圈之后,终于有学生说,林黛玉很美,这时我想,林黛玉该进贾府了吧,该开始读文章了吧。结果,老师说了句话:“是的,林黛玉很美,87版电视剧陈晓旭把林黛玉的美演得更美,请看大屏幕。”老师一按鼠标,电视剧《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就开始,我当时就很着急,从林黛玉迈着袅袅碎步走出雪轿一直到老祖宗捧起那块玉,这怎么也要十几分钟啊。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看完了,老师又请学生谈谈观后感。 我记得当时,我在笔记上写了一行字,“如果是读后感多好”!读文章嘛,读后感和观后感是不一样的。学生开始谈了,林黛玉怎么样,贾宝玉怎么样。老师又说了,你们谈得都很好,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部电视的主题曲有两句歌词,就写出了这两个人各自的性格特征,你知道是哪两句吗?请听——又听歌啦!《枉凝眉》歌曲出来以后,听出了哪两句话?“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老师又问:为什么贾宝玉是无瑕的美玉,林黛玉是阆苑的仙葩?这时候叮铃铃下铃声响起。老师那时候好激动的,这堂课气氛这么好,学生发言又那么积极,一个个眼睛都放光的。老师问我:“肖老师,这堂课,我怎么样?”照理说,评委是不能跟选手直接交流的。但是我看他当时特别特别兴奋,自我肯定感极为强烈。我就说,今年是来练练胆量的,明年再来好好练练语文。这就很明确地告诉他,这堂课不行。这,真的不行。这堂课,又看电视又听歌,语文课要做的事情却没有真正落实。语文老师要做语文的事情。什么是语文的事情?三句话: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我简称这三句话为“新三为”。 所以,老师们,您无论是去听课还是自己备课教学,请你拿这三句话去对照:这堂课是不是以语言为核心,是不是以语文活动为主体,是不是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浮躁年代,很多青年教师太想用一堂课来一举成名,总是喜欢追求新潮怪异,而忽略了语文的本真。一次,我去听《斑羚飞渡》公开课。老师,一进来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我一听,糟了,这部法律一出来,我就感觉到这堂课可能要走偏了。为什么?老师肯定没有好好读文章。 《斑羚飞渡》的主旨其实并不是讲要保护野生动物,不要猎杀斑羚。它是一篇动物小说,最后表现的一定是我们这个社会复杂的人性。没想到,教学中他偏得还要奇怪。他问同学们:“你们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我很欣赏很喜欢的。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觉得很震撼的。 ”我当时在想,这个学生说得真好,《斑羚飞渡》很震撼的,按照这个回答,老师应该继续问“你哪里读到震撼了”。学生可能回答“斑羚跳悬崖的那一段”,赏析了以后,老师就继续问:“那你有没有读到比跳悬崖更震撼更悲壮的东西?”……这堂课就顺着这个“震撼”走下去了。结果上课老师可能觉得这个“震撼”不是他要的答案,就把它轻轻避开了,说:“你们知不知道老师读过以后的心理感受?”“老师觉得,这篇文章中的斑羚是个数学天才!”我当时倒吸一口气,你读这个文本怎么读出“数学天才”?下面学生则很感兴趣:“老师,这怎么会是数学天才?”你们自己看下文章,哪里有数字?我看了半天,只有一个地方有数字。哪里有数字?两个悬崖之间,五米。斑羚每次跳只能跳三米,那么斑羚想出这个办法,至少得知道一个数学公式,是什么?对了,3+3>5! 由此,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斑羚是一个有数学天才的斑羚。天哪!沈石溪的《斑羚飞渡》飞渡到这个解读上了!一味的求新,求异,求怪,连老老实实读文章都谈不上,又怎么可能老老实实地教课,老老实实地和学生一起学语言学语文? 老老实实,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目的。我没有听上午的赛课,无论什么课文,我们都必须老老实实地去思考,我是不是在老老实实地教这篇课文,是不是用语文的手法、语文的手段展开我今天的教学。课堂不能太花哨,那意味着偏离。 小学语文课《东方之珠》,一听课题我们就知道写香港的。上课的女教师深情款款地说:同学们,你们去过香港吗?——没有。——你们想去香港吗? ——想!——那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游览香港。老师真亲切温柔。可是,怎么游览呢?请看大屏幕,大屏幕投影,马上出来了香港的海洋公园、迪士尼乐园、铜锣湾夜景等,海洋公园里面还有几只小海豚在那里跳来跳去……学生马上就开心了,一开心就忘了读文章。然后老师就讲了,你看,香港是多么美,香港是多么繁华,今天你想不想来赞扬一下香港,那就用你特有的方式(我当时在笔记本上写着,应该是“用你语文的方式”)来赞美香港。“老师我要给香港跳个舞!”“老师我要给香港唱歌!”……如此,整堂课下去,我们觉得这些都不是语文教学。 所以,语文老师想要赢得自己的学科尊严,必须要建立自己专业的东西,不能老师让其他学科的老师觉得语文课很好教的,唱唱歌,跳跳舞,听听音乐,放放电影,扯天扯地……语文,真的不是这样的!我们必须要紧紧地贴着它,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遵循,尊重,这就叫老老实实。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