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那树》精品教案(2课时)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7-08-14 手机版


课前预习

1.查阅作者相关资料。

2.查阅本文当中遇到的生字词,并做积累。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把印刷在书本上的文字所代表的知识与读者已有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的一个过程。”“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积累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体悟字词间流露的情感。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悟文章的主旨。

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 正确的发展观。

评价任务

  1.能够掌握并运用从文章中积累的生字词。

  2.能够抓住文章中有表现力的句子,赏析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以及其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3.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王鼎钧,山东临沂人,台湾当代散文家,曾用笔名方以直。创作以散文为主,其它还有诗、小说、剧本及评论。现旅居美国纽约,专事写作。

  2.生字词

倒坍(tān )        踝骨(huái)

紊乱(wěn )        虬须(qiú)

荫庇(yìnbì)

皴皱(cūn):表皮因风吹或受冻而粗糙起皱或有裂口。

引颈受戮(lù ):伸长脖子等着被杀。指被杀害时不作任何反抗。引,伸长。

周道如砥(dǐ):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二、感知梳理

  大声朗读课文,根据下列的文字提示,感知课 文内容。

  那是一棵             的大树,但后来却                    。

  教师预设

那是一棵历史悠久 、坚固稳定,给人们带来荫庇、阴凉和欢笑,无私奉献、生命顽强的大树,但最终却遭到人类凶残地屠戮而悲惨死去。

三.品读赏析

  找出文中表现大树历史悠久、坚固稳定,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生命顽强以及表现人类残忍“屠杀”大树的语句,赏析品味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并在文中圈点批注。

教师预设 

表现大树历史悠久、坚固稳定,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生命顽强的语句:

  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这里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排比修辞,感情强烈地写出了大树的历史悠久。含蓄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对老树的赞美之情。) 

  那树有一点皴皱,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像刚 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对树的“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 出了大树的枝繁叶茂、生机蓬勃。也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的赞美之情。)    

  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 有那棵树屹立不摇。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两天两夜”、“全被吹断”、“倒坍了不少”,但是树却“屹立不摇”、“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对比修 辞的使用,写出了大树的坚固稳定。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肤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

  (“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大树的坚固稳定。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 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荫,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急走”、“奔”、“吸”几个动词,强烈表现出夏日赶路的人们对大树的渴 盼,“千掌千指”比喻、夸张的修辞,写出了大树对人们的荫庇以及大树的蓬勃旺盛。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大树的赞美。)

  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经过速成的新建筑物衬托,绿得很深沉。

  (“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人类现代建设对大树的生存环境的威胁,而大树“仍在雨后滴翠”运用了对比修辞,写出了大树在重重危机之下,依然不屈坚守,奉献翠绿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的崇敬、怜惜之情。)

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问题。 

(“屹立不动”“一片叶子也不落下”,写出了大树的生命顽强,但这在人们的眼里却成了“问题”。“问题”原本是名词,但是这句话中活用作动词,“很问题”巧妙地暗示了人们对大树的嫌弃厌恶。)

  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即毁灭。他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百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桠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

(运用排比的修辞,突出了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大树都岿然不动,永不变更的境况。同时也暗示了大树难逃人类“屠杀”的悲壮命运。)

早晨,行人只见地上也碎叶,叶上的每一平方公分仍绿。绿世界的 残存者已不复存,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

至死“每一平方公分仍绿”,大树实践它对大地的效死誓言,“绿着生,绿着死”,既表现了大树一生奉献的悲壮,又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由衷的崇敬和赞美。

表现人类残忍“屠杀”大树的语句

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短句排比,数量词语反复,“铺”、“架”、“挨”动词,写出现代化建设的速度迅猛。与大树“一厘米一厘米向外”的缓慢生长形 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那树命运的痛惜,对人类文明  发展的沉重感慨。)

  于是这一天来了,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啐,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比喻、拟人的修辞,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人类屠戮 老树时的残酷,也写出了老树的痛苦,表达了作者对老树深深的痛惜以及对人类行为的愤怒。)

  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

  (把砍树的过程比喻成尸体的肢解,写出了人类的残忍,也写出了老树的悲惨。表达了作者的愤怒。)

  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看着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柴。

  (老树的命运如此悲惨,可是清道妇想着的却是自己能得到多少斤木柴,作者狠 狠的嘲讽了人类的愚昧无知。)

  两星期后,根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成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比喻拟人的修 辞,写出了人类的残忍无情,写出了老树的命运悲惨,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愤怒控诉和对老树的同情。)

  他们带着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

  (“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写出了伐木工具的先进,为了对付毫无反抗之力的已经被杀害的老树,居然还使用这么先进的工具,而作者将镐挥斧的影子比喻成“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可笑之极的比喻句,蕴含了作者强烈的嘲讽。)

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闷死”突出了人类的残忍,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幽怨、悲哀、愤恨之情。)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谁导致了树的悲剧?

教师预设:

关于参与到这场屠杀中的人,我们从课文中不难找出:

   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 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任他依然绿着。 

  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 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优闲的停住的地方。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七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

扫到树根,她们(清道妇)围着年轮站定,看着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柴。

其实,这些人,都是不同阶层人群的代表:工头、工务局里的科员、交通专家代表的是城市建设的规划者,他们认为老树的存在,阻碍了城市建设的发展;司机、乘客、喝醉了的驾驶者代表的是现代社会中浮躁焦虑的人们,正是他们的浮躁人让他们不仅看不到大树的荫庇和诗意,也让他们认为大树“很问题”;而清道妇则是原本就无知愚昧群体代表,在他们的意识中,根本没有尊重大树的“概念”,甚至为了蝇头小利,不惜为这场屠杀推波助澜。所以,导致了“那树”悲剧命运的原因可归结为:突飞猛进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日益浮躁的人们、愚昧无知的群体。

2.为什么本文的课题叫《那树》?

从“那”字,可以给我们一种遥远的距离感,暗含“远去”“逝去”的意思。而作者说“那树”,并没有明 确指出是哪一棵树、哪一种树,是因为“树”不仅指“树”,还象征了所有如“那树”一样,在飞速发展 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很问题”的自然环境。更象征了一些与现代文明发展进步存在矛盾的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

由以上两个问题的探 讨,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此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助“那树”的命运,来批判人们在现代文明发展建设中的急功近利、浮躁盲目 ,也希望唤醒人们能够正确对待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三、比较探究

教师预设

  比较苏童的《三棵树》和王鼎钧的《那树》在内容、主题、表达上的异同点。

  内容、主题上的共同点:都涉及现代化 建设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 。

内容、主题上的不同点:苏童的文章中对这一现象是忧虑的,也有怅惘和困惑,同时还表现了对童心、对童年的梦、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希望美好心情有所归依;而王鼎钧的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沉重感慨。还涉及提示批判了人们所表现的的麻木、冷漠、无知,甚至充当了破坏自然生态的刽子手。

表达上的异同点:抒情上,苏文比较外露,更多散文句式;王 文忽隐忽现,隐处多用嘲讽,显处也用描写而非直接抒情,更多诗化语言。两文都富于现代表达,苏文主要是拟人化的幽默、拟人化的抒情,王文主要是词类活用。

教师小结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我们对大自然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更加尊重自然进而尊重那些见证了岁月变迁、承载了历史沧桑的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让我们共建和谐家园!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