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彼得堡金环游有感(教师随笔)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2017-08-10 手机版


 2017年7月16日至23日,我到莫斯科和彼得堡旅游了好几天,对两处的绿化与建筑留下了好印象,并触发了感想。

(一)

出发前,通过上网,我了解到,莫斯科绿化率为39%,市内建有96座公园(含11个森林公园),14座大花园,400个街心小花园,160条林荫道,楼房和道路旁都种满了树木花草,几乎没有裸露的土地,出了中心城区后更是连绵不绝的森林和湖泊,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

果然,一到莫斯科,从机场到市区,上述那些抽象的数据立刻化作具体的直觉。一路上,随处都能吸到清爽的空气,看到澄澈的天空、茂密的林带、翠绿的草地。瞧,脚下是一马平川纵深横广的东欧平原。天空那么渺远蔚蓝,云朵那么雪白纯净,视野那么开阔透晰!市民们躺在草地上,坐在椅子上,走在小路上,沐浴着阳光,享受着树荫,吹拂着清风……真不愧为“森林中的首都”啊!

彼得堡面积比莫斯科大,人口却不到后者的一半,绿化就做得更好了。坐四个半小时高铁往彼得堡,从车窗向外眺望,眼前的天地无比的高邈宽广深远。随着列车的前行,森林、草原、野花、湿地、湖泊、河滩、木屋纷至沓来,放快片一样,令人目不暇接。天空树木倒映在水上,就像蓝水晶、绿翡翠镶进了净钻石,美不胜收。此时,气温不高,才十几、二十度,要穿长衣长裤。不怕笑话,我怕麻烦累赘,除了带了些短衣裤外,此行仅带了两件长衫一条长裤,得一连穿三天,竟然还干干净净,几乎没有汗臭。

因为地处北纬60o,七月中旬的彼得堡,昼长夜短,早上四点多就天亮,晚上快十点才天黑,甚至出现白夜奇观,成了明媚灿烂的阳光之城,让我们一时难以适应,却又让我们少睡点懒觉,有了更充裕的旅游时间。

遥想万里之外的广州,此时,草木干涸蔫巴,蓬头垢面,灰云压城,雾霾笼罩,空气闷热,能见度低;家里的桌椅,才请钟点工擦干净,没多久又铺满尘埃……

听导游介绍,每逢周末,彼得堡人像其他俄罗斯人一样,会放下工作,举家到郊外小木屋度假,而林地是政府配给的。在广州,普通市民欲在郊外有自家的别墅和林地,简直异想天开。

唉!在俄罗斯呆那么几天就回广州,太短了。真是乐不思蜀呀!

说俄罗斯一千七百多万平方千米的面积,不到一亿五千万的人口,地广人稀,绿化率高是得天独厚,理所当然,可莫斯科市地比广州少,人跟广州一样多,市中心人口密度很高,除大教堂外,高层建筑又不多,却舍得腾出那么多、那么大面积的地搞绿化,绿色环保意识那么强,就不得不探究一下个中原因了。

原来,俄罗斯园林的记载始于12世纪。中世纪时,寺院的园林颇为兴盛,贵族庄园中也有幽雅的园林,多以实用为主。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彼得大帝统治时期,俄国同西欧国家交往频繁,故受法国园林和意大利园林风格的影响,其园林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出现了气概宏伟的宫苑。18世纪末,英国自然风景园风靡欧洲,加上规则式园林养护管理耗费巨大,当时俄国又受到国内文学艺术思潮的冲击,于是纷纷出现自然风景园。园林的功能由实用为主转为以娱乐、休息和美化环境为主。

前苏联,城市规划按气候带和城市大小规定了每人公共绿地的定额、各种类型园林绿地的定额、用地比例、服务半径、设施内容和面积,使园林绿地在城市中均匀分布和合理配置。例如,按规定每一居民占有的郊区森林面积为:小城市 50平方米;中等城市100平方米;大城市200平方米。这些绿化规划和绿化建设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和休息活动起了积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列宁格勒等城市新建了一些纪念性的胜利公园,它们除具有文化休息公园的综合功能外,往往以各种英雄人物的雕塑形象强调公园的主题,具有教育和鼓舞人民的作用。

另外,俄罗斯很多城市郊区的大片森林都被建成森林公园,既是游览胜地,又为城市贮备和输送大量新鲜空气,对改善城市环境具有良好作用。比如,莫斯科郊区有半径为10公里的森林和森林公园环。

在俄罗斯有很多小游园,主要公共建筑物的前庭也常设小游园。它们是设施简单的小型绿地,常结合旧城市改建开辟,供附近居民和过往行人作短暂休息。这些小游园、小绿地入口处设有花坛、喷泉、雕塑,为街景增色。

常说我们崇洋媚外,但真不得不佩服人家俄罗斯的绿化建设措施和绿化建设成果。

莫斯科和彼得堡,高楼大厦不多,决眦四顾,满眼青草绿林。而广州,极目远眺,满眼石屎森林。广州高楼大厦太多,阻断了我们的视线,令我们目光短浅,只见眼前的树木,不见远处的山林湿地,看不见埋没在高楼大厦背后和脚下的公园绿道,让人产生了错觉,深感生存空间的狭隘压抑、禁锢窒息,误以为广州楼多树少,因而小觑了广州绿化的成绩。

据查,2014年,广州市林木绿化率为45.43%,森林覆盖率达42.03%。2015年,全市有公园246个,森林公园73个,湿地公园12个,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270万亩,到2016年,生态公益林面积再增加15万亩,并将建设17个森林小镇。我也看过《广州•花时间》《广州•鸟世界》《广州•林距离》系列丛书,似乎广州的花卉、鸟雀、树木品种和数量很多,广州环境建设也在发展进步,但为什么号称花城广州的绿化所收到的效益却仍旧比不上莫斯科和彼得堡,苍穹没人家那么寥廓,空气没人家那么干净,天色没人家那么蔚蓝,云朵没人家那么洁白,河水没人家那么清澈,视线没人家那么清晰呢?我真的百思不得其解。

看来,环境保护不仅仅是解决了城乡绿化的问题就可了事的。

(二)

在莫斯科,踏过红场,下过革命广场地铁站,进过古姆国立百货商场、克里姆林宫和圣母升天大教堂。在彼得堡,宫殿、教堂、花园、要塞、古港、运河,虽说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却是惊鸿一瞥。

古典、高贵、奢华、气派、精巧、繁复、端庄、井俨,这是宫殿给我视觉的震撼。宽阔、葱翠、宁谧、闲适、开放,这是园林给我器官的享受。饱满的穹顶、狭窄的窗户、神秘的壁画、圣洁的教坛、庄严的仪式、虔诚的修士、闪烁的烛光……这是东正教的教堂给我这个无神论者喝的心灵鸡汤。栩栩如生的雕塑,记录着英勇顽强的战斗民族帝皇将士开疆扩土、御侮抗敌的旷世传奇。斯大林时代的建筑那么硬实坚固、刚劲挺拔。教堂多彩的外观鲜艳夺目,民楼原色的砖墙低调朴素。

深圳大学法学院法学系的邱莉莉所著的《莫斯科城市建筑的风格与特色》一文的介绍,印证了我上述的直觉。

莫斯科人的祖先居住在森林,以木建筑为居所。俄罗斯小城镇小乡村传承着的木制建筑是美观与实用的结合,也是俄罗斯建筑传统艺术的文化遗产。粗壮的木头搭建的木屋厚实牢靠,隔热性好,能抵抗冬雪的重压。夏天,人们可以在乡间别墅里种种菜,养养花,晒晒太阳(尤其是老人家,喜欢清静的乡下);冬天,可以在别墅里蒸个桑拿,烤烤肉。

10世纪,接受东正教后,引入了拜占庭的石建筑。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俗称洋葱头)。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拱形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

12世纪,莫斯科人逐渐摆脱了拜占庭建筑的拘谨形式。以往多半由社会上层的统治者与贵族兴建教堂,社会富裕后,商人与一般平民也能集资兴建。也因此,教堂体型变小,装饰趋平民化。以前壁画和浮雕多以反映宗教生活的浅浮雕与人物头像为内容,后来加进了花草鸟兽、人面兽身等初民社会的泛神图腾和民俗浮雕,体现了俄罗斯人活泼奔放的民族特性。

18世纪初,彼得大帝彻底实施西化政策,此后,俄罗斯建筑渐渐跟上欧洲的脚步,发展出的建筑风格样式也都与欧洲类似。莫斯科人找到了巴洛克风格,又先后找到古典主义、折中主义和现代派风格。巴洛克有“变形、不规则、怪诞”的意思,表明巴洛克建筑不拘一格、随心所欲、追求个性。其建筑炫耀财富,大量使用华丽贵重的建筑材料,建筑富丽堂皇,标新立异,用创新的装饰增加建筑的“动感”,外形自由,色彩强烈,将建筑与雕塑、绘画融合,互相渗透,追求建筑的庞大与厚重、雄伟与庄严,巍峨与气派,以突出君主、牧首的王权、神权的地位。

巴黎以凡尔赛宫为集中点,有三条放射状大道。莫斯科的城市建筑布局方式受巴黎影响,以克里姆林宫的红场为城市中心,由此向外延伸出一条条放射状大道,从而形成城市的道路和房屋的布局体系。在1935年莫斯科城市总体规划中进一步确定了这一布局方式。

莫斯科宫殿和教堂色彩丰富,以暖色调为主,绚丽夺目,给人以兴奋、喜悦和欢乐的感觉。民居的色彩则温和素雅,外墙不少为石头和砖头的原色。其城市的公园、广场、地铁、墓园等处的雕塑体现了民族历史。

彼得堡,从1703年建立至今三百年,也经历了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折中主义和现代风格的洗礼.作为俄罗斯得欧洲化风气之先的古都,更集中展现了罗曼诺夫王朝对欧洲文化的吸收与创新。尽管涅瓦大街、列宁格勒大道旁的楼房外观有点残损、地基有点沦陷,显得憔悴、落寞,并不光鲜,但其檐、墙、柱、门、窗、灯、栏的设计、装饰、雕塑独具特色,个性鲜明,无一不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况且这里很少露天广告,好像闻不到孔方兄的铜臭。

莫斯科和彼得堡建城不过几百年,建筑上能有这么深厚的积淀、那么巨大的成就、那么精湛的艺术、那么良好的保育,这跟沙皇的专制统治和牧首的宗教影响,以及东欧的文化传统和俄国的民族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边需要权力的主导、财政的支撑、精神的引领、艺术的素养、民族的崇尚、文化的交流和法律的维护。拿我们中国来比较,没有秦皇汉武,哪有阿房长城?没有儒释道,哪有曲阜敦煌武当?没有蒙白傣,哪有毡包瓦房竹楼?没有郎世宁,哪有圆明园的西洋楼?

国家政权的性质,以及人们的政治信仰与宗教信仰深刻影响着建筑文化。时局的稳定与动荡有时能够决定建筑的命运。

封建制度统治中国几千年,民族资本主义制度植入中国不到百年,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便诞生了。解放前,我们的领袖主张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提倡文艺无产者革命化、工农兵大众化。文革的时候,什么美帝蒋帮、什么封资修、什么儒释道、什么帝皇将相、什么才子佳人,统统扫除肃清。广州建城两千多年,号称三朝十帝。可惜,除了沙面的洋楼、西关的大屋和骑楼,新河浦、梅花村、竹丝岗、华业里的民国建筑和华侨建筑,以及个别宫阙、教堂、寺观、书院、墓碑,历史的建筑没留下多少。十三行,一场大火烧了。清末民初,扩展城市范围,老城墙旧城门推倒了。可开合的海珠桥,国民党撤出广州的时候炸毁了。解放了,中国的教会脱离了梵蒂冈,实行自治、自养、自传,不少教堂关停并转,西村的裨治文堂变成了裕升老人公寓,原本为教会学校的美华中学的中央楼拆掉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马路、整治河涌,西关十八桥埋的埋,拆的拆。……一句话,新中国根本没有封建贵族化、西方艺术化、宗教色彩化建筑滋生繁衍的土壤。

经济实力支撑着建筑发展。因为战争连年,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国民党逃离大陆时把大量财富转移到台湾,新中国一穷二白,我们必须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前苏联赫鲁晓夫大国沙文主义,背信弃义,撤回给我们的援助,逼我们还债,我们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先是盖平房、砖瓦房,等国家恢复了元气,再盖以钢筋混凝土做梁柱、框架结构、砌砖墙、木门窗的楼房;待建筑技术和建筑机械过硬了,楼层才四层、七层、九层、十几层、几十层,百来层地添上去;并由裸砖墙,到抹墙灰、批石米、贴瓷片,后来才穿靴戴帽,装铝合金门窗;先是爬楼梯,再来坐电梯;房子从廉租房(公租房),到安居房、经适房、福利房、商品房;从毛坯房到装修房,价格由每平米一两千直涨到两、三万。直至如今,提供给老百姓的房子虽然越来越贵,但只求简省化、实用化、模板化、标准化,毫无个性化和艺术美可言。四堵表面几乎光溜溜、绝少雕塑和绘画、天然去雕饰的外墙,方形或长方形的门窗,平坦的屋顶,简易的飘檐、护栏与阳台,这就是市面上大多数建筑的样式。看上去,像喝白开水。豪华的建筑,像什么豆浆、果汁、牛奶、咖啡,对不起,欠奉。因为制作起来成本高,又费事,卖出去更贵,似乎不适应老百姓的消费水平。

现在,我们打造的广州是现代化的大都会,珠江新城等新型建筑也绝不走古典化、民族化的路子,什么歇山顶、庑殿顶、重檐顶,什么麻石街、青云巷、满洲窗……免谈。而且变得越来越高大上,越发时髦潮流,即所谓的当代西方大都市最top的建筑。这些时髦的建筑中,有成功之作,如水立方、小蛮腰。不过,想想北京的大裤衩、广州的大金环,恶心!

不错,建筑要因地制宜、看人下单。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用途,房屋的结构、形式、材料自然要有所不同;房屋主人的地位、财力、喜好不同,房屋的造价和风格自然也应有所不同。建造房屋固然要服从城市建筑的整体规划,不能乱搭乱盖,杂乱无章;但其建筑轮廓、风格也不能过于雷同,或者为了降低成本、节省工时,连建筑立面外该有的雕饰都省去,把楼房建成俗话说的火柴盒、棺材栊。一句话,建筑既实用、耐用,又要中西结合、独具匠心、美轮美奂。

如果说莫斯科、彼得堡的艺术表现形式色外露的张扬的,商业化表现得含蓄隐晦,那么广州正好反过来,艺术味道较淡,商业气息较浓。我在想,人说广州市文化沙漠,充满铜臭,某种程度上说得对。

怪不得我们的国民艺术素质比不上欧洲人,一则因为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低,很难享受到高雅的音乐、舞蹈、绘画和戏剧,另一方面,城市建筑简约化,很少把前面说的几个艺术形式作为建筑元素,以达到建筑与艺术的融合。由此,民众少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的氛围与机会。

有些东西,纯政治口号式地概念化地强加于人,倒不如用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去感化人,你看,俄罗斯宗教的、历史的、革命的、风俗的、西方的雕塑、绘画、音乐俯拾皆是,深入人心,让人喜闻乐见,虽说这是温水煮青蛙。 

梁永坚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