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7-08-10 手机版 | ||||
罗梅 教学目标: 1、熟 读课文,理解文意。 2、识记重要字词义,能够根据注释准确翻译课文。 3、找出文中优美语句,品析课文。 4、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理解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2、释 题: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书,书信。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阳 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 3、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一)诵美文 1、读谁字音 2、读谁节奏 3、读出情感(美感) (二) 疏文意 1、释词义 2、译句子 3、疏文意 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 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合作探究 1、总领全文的句子是什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美) (三)寻美点 1、这篇小品文美在哪些地方?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美的? 2、品读这些优美的句子,当堂背下来。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师生互动,探究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四)探情感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沉醉 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三、写作背景 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 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四、教师小结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只有区区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他状写的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文章清秀隽雅,如诗如画。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五、作业 1、用正楷字抄写课文并背诵。 2、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同谈——美 娱情山水 色彩相映之美 共赏美景 动静结合之美 意境美 晨昏变化之美 本教案配套课件下载地址:http://ftp.yinruiwen.com/html_doc/123935.htm 山水相映之美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