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怀戚《散步》原文及赏析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作品赏析 2017-07-15 手机版 | ||||
莫怀戚《散步》原文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赏析(一) 如夏雨舟所言:这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读完这篇文章,有如接受一次道德的洗礼。 “母亲本不愿出来,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的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读来心里暖暖的,一个老迈、明理,从善如流,一个孝顺、诚恳,敬爱母亲,一团融洽、祥和的气氛。假设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似乎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敬老的“我”是不会这样做的。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陆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袋,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我”爱幼更敬老,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选择顾老。妻子贤良,丝毫没有争执,婆媳关系可见一斑。母亲爱幼,疼爱孙儿,了解孙儿的心思,满足孙儿的心愿。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可见,实现顾老这一家庭伦理道德准则,家庭就和美了。这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与体贴都融进了这深深的爱中,这不正是以血缘构成的家庭最稳定、最能持久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吗?一家三代人散步中小小的分歧,是尺水兴波,而正是在这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 我不由想到了林文煌《三代》一文:“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压伤了。”“那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学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他突然急速的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他是为了保护父亲和小孩,挺身而出,作者感慨:“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一副担子的两头,再艰苦也不肯放下任何一头的。”《散步》中异曲同工地写道:“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很有象征意义:中年人,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责任重大。一个家庭是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就认为敬老爱幼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对于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他感慨地说:“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那里有金黄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散步有个多么美妙的背景,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真是一次心灵愉悦而高尚的旅行。这是春天在召唤,这是生命在召唤,这是家庭伦理的理想在召唤!让我们抖擞抖擞精神,拂去冬的慵懒,用充沛的活力,迎接美好的温馨祥和的明天!(严忠贵) 赏析二 《散步》的确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尽管只有500多字,其构思之精巧,遣词之独特,内涵之丰富,不得不令人叹服。尤其在情理交融上,没有丝毫雕琢,不露半点机锋,不知不觉中让你沉醉其中,为其深远的意境和朴素的哲理所深深打动。可以这样说,当我们读完这篇文章,无疑接受了一次对生命感悟的新的洗礼。 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在散步的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在岔路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 就在“我”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的时刻,母亲忽然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疼爱孙儿,了解孙儿的心思,知道孙儿喜欢小路旁边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小路尽头水波粼粼的鱼塘,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孙儿的心愿.母亲改走小路的决定,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小路不好走,母亲对“我”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到了一处难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他们怕摔伤了自己所背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仔细.他们的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两段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一)情趣盎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二)含义丰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三)意在言外.“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三个句子看来熟悉的字眼很多:无非就是“我的话”“她的话”,“前面”“后面”,“妈妈”“儿子”,读来却能撩起几多思绪,几多羡慕:慈母与孝子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羡慕之余却又悟出: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一个“平顺”,一个“有意思”,这分明是描摹母亲和儿子的口吻,加之运用顶真辞格,读时格外真切,琅琅上口,富有韵感. “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一“老”一“小”,一个看为“强壮”,一个视为“高大”,这种回环复沓的句式和遣词的变化即使句子饶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现了“我”复杂的心理. “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我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此种对举在文中是常见的,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