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漫谈(教师随笔)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2017-07-09 手机版


每年的诺贝尔颁奖结果公布之日后各种评论文章纷纷出笼,且有越演越烈之势,今年中国的莫言先生获奖,借助网络博客,微博评论更是大有雪崩之势,耐不住寂寞,本人也来凑凑热闹。

自从有了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就成为了各个学科的风向标,许多人视诺贝尔奖获奖项目为各学科的最高成就,视诺贝尔奖得主为德学双馨的楷模。的确理应如此,实际并非如此。人评的奖项永远不可能如大自然法则一样绝对的公平,诺奖得主有道德高尚者,也有不可恭维之人。

门捷列夫是举世公认的化学家,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给每一个元素都安排了一个家,使人看着眼花缭乱的各种元素顿时有规律可循。他的这一发现对化学的贡献是巨大的,然而就是这样卓越的贡献却在1905、1905年2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1905年他就是诺贝尔化学奖的候选人,这一年奖给了研究靛蓝极其有机颜料的德国化学家拜耳。1906年又以一票之差与诺贝尔奖无缘,这一年奖给了研究氟的化学家莫瓦桑。这两位化学家的贡献与门捷列夫的贡献简直不可同日而语。1907年门捷列夫与世长辞给诺贝尔奖留下了巨大的遗憾。不要说门捷列夫的贡献与1905、1906年的化学奖贡献相比,就是1907年之前所有化学奖与门捷列夫的贡献相比都将黯然失色。诺贝尔奖委员会这次失误,并非仅仅是一时的走眼,而是蕴含着人为的因素。

19世纪80年代,门捷列夫已是享誉世界的化学家,而日后的诺贝尔研究所所长,斯德哥尔摩大学校长著名化学家阿累尼乌斯则刚刚出道。1887年阿累尼乌斯提出电离理论后,不仅没有得到承认,还遭到化学界讽刺与挖苦,门捷列夫是反对这一理论的重要人物之一。几年后这一理论逐渐被化学界接受,阿累尼乌斯因此获得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其后担任了诺贝尔奖评奖委员,待到门捷列夫的贡献评选诺贝尔奖时,他极力反对,因此门捷列夫在世时未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是诺贝尔奖一巨大的遗憾。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他的大作《战争与和平》被文学界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此书,本应获得首届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因为宗教的原因而让位与法国作家芬利·普吕多姆。回顾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的获奖名单,许多作家也许非文学专业人士闻所未闻,但是他们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创作出世界最伟大小说的作家及作品却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

上述门捷列夫与托尔斯泰与诺奖无缘足见因总总原因诺贝尔奖也常常失去公正,或者看走眼。

诺奖评奖主要是看的学术贡献,或者作品,并不考察其道德水准。上面提到的阿累尼乌斯对化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其道德上同样是一小肚鸡肠者。他不仅阻止门捷列夫获得诺贝尔奖外,还因门户之见,阻止居里夫人,能斯特获诺贝尔奖。

哈伯德国著名化学家,由于对于合成氨的贡献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然而就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第一次将毒气引入战争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为德国制定了臭名昭著的“哈伯计划”。他不仅提出将毒气用于战争的计划,而且亲自组织研究与生产。他的这种做法遭到很多科学家的反对,她的妻子竟以自杀的方式阻止他这种将科学用于屠杀人类的的罪恶。他是最遭后人诟病的诺贝尔奖得主。

191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是德国斯塔克,他的贡献是发现极隧射线多普勒效应在电场下光谱分裂现象。后称之为斯塔克效应。这位诺贝尔奖得主是位狂热的纳粹分子,凭借其在科学领域的贡献与声誉攻击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犹太科学家以及不支持纳粹的学者,他以“物理学家中有尚武精神的爱国者”自居,在二战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战后曾一度被捕入狱。

尽管诺贝尔奖的理想是让最优秀的人得到它,但事实上它不时与那些最优秀人士擦肩而过。《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一直被认为是最该获得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但瑞典文学院认为“他对道德表露出一种怀疑的态度”,“公然批评《圣经》”,“如果真的把奖颁给了他,则此奖所象征的理想主义必然会助长他那种革命性教谕的气焰,使他变得加倍危险。”就这样,拒绝了托尔斯泰,同时也污染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

足见诺贝尔奖得主不仅都是道德君子,且有反人类罪犯。

莫言获得了今天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成为了中国的一件大事,这是1949年以来中国的一项零的突破,说其是零的突破,是因为网络以外的媒体第一次不在因为诺贝尔奖授予给一个中国人(这里对中国人三个字不在加过的的定语限制)而批判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中国政府第一次为一个科学奖以外的获奖的中国人表示祝贺。然而莫言先生正经受着冰火两重天的考验,一方面是鲜花、掌声、赞美之声,另一方面则是质疑、问责、嘲讽。

对其质疑,问责,嘲讽一是因为先生因为2011年曾写过一首赞美西南的诗:

唱红打黑声势隆,举国翘首望重庆

白蜘吐丝真网虫,黑马窜稀假愤青

为文蔑视左右党,当官珍惜身后名

中流砥柱君子格,丹崖如火照嘉陵

二则是因为今天抄写了《讲话》,尤其获奖之后莫言先生依然为认为抄写讲话不后悔。这些的确是莫言先生值得诟病之处。上述问题也许有其莫言的原因,后悔不后悔也并非是言语所能表达。

在一个说谎成为习惯的国度,一切都是扭曲的,艺术家的作品、其言行其心里所期望的并非是直接的关系,往往是一种如莫言的作品一样的扑朔迷离般的魔幻。陈丹青先生前两年谈及自己在1975年的作品时,曾经举过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曾在1975年创作一幅油画,题目是《把根留住》,画面是几个知青和一位老农,有人手里拿着一把秧苗,似乎老农告诉知青要把秧苗的根留住,寓意是知青要扎根农村一辈子,绝不回城。但是陈丹青先生讲,当时创作这幅画的目的就是,希望得到人的赏识,进而进入文化馆等单位,脱离农村。当年许多文艺演出,写文章歌唱知青扎根农村的知青目的并非是要真的扎根,而是要尽快脱离农村。今天中国人仍是如此说着和心里想得正相反。如此条件我们还是原谅一下莫言先生为好。莫言先生一定有着许多莫言之苦。

当然许多人会用完人的要求,要求莫言,但是世界上可有完人!?

莫言之诟病之处,在1949年后的中国何止莫言一人。即便是胡风先生不也是写过《时间开始了》这样的诗篇吗?莫言先生也许有着莫言的原因,而当年胡风则是完全的自我献媚,当然也可说是受骗上当,总之同样值得诟病。

莫言之被诟病之处,不过属于站台之列,与为战争狂研究杀人武器不可同日而语,与纳粹的狂热支持者完全不同。对于作家在谎言时代最大的罪恶是用作品不断诠释罪恶的合理性,莫言先生显然没有这样去做。而莫言先生的前辈们却争先恐后的用艺术的手段去诠释罪恶的合理性,为罪恶唱赞美诗。这不仅有浩然,巍巍、刘白羽之流。还有丁玲、周立波(是作家,不是今天脱口秀的周立波),以及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柳青、赵树理、老舍同样属于此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三里湾》都是用文学的语言掩盖着罪恶,只不过比文革时期的作品文学性更强些,同样欺骗性也更强。而莫言先生的作品则是在写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诠释什么政策的正确性。这次的或者作品恰恰相反不仅不是诠释政策的合理性,而是通过文学的作品展示不良政策下的畸变的社会现象。

莫言先生只能说是有过但是无恶。

在中国这个特殊国度,莫言先生与其作品相似,也是一个畸变扭曲的人。其一方面说要在鸡蛋与墙之间,他站在墙一边,一边又憧憬着自由世界。莫言获得香港成功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后在香港发表演讲,演讲中莫言先生说:“如果让我重新过一次童年,我当然也愿意像香港儿童一样,在幼儿园里那么幸福。我也不愿意到农村去放牛去那么痛苦,那么饿、那么孤独、那么累。我宁愿也不当这个作家。”应该说这才是莫言的真心话。莫言站在墙那边的也许只是躯壳,而灵魂却是站在鸡蛋一边,这可从他的作品可见。

莫言获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而非诺贝尔和平奖,我们还是不要拿诺贝尔和平奖的要求来要求莫言。

莫言获奖可以让其作品让更多人了解一些真实的社会,给红色的艺术空间涂上几笔冷色调的颜色,给狂热的人们降降温。据说文革时代画领袖像脸上不能用冷色,结果长期画领袖画的靳尚谊失去了对暖色的分辨能力,打倒四人帮后才渐渐恢复。当今狂热的人为了不失去颜色分辨能力,读一读莫言的作品很有好处。有一个莫言还太少,应该有几个莫言,莫言的作品总比X大业要好得多。

我应该学会退而求其次,当没有索尔仁尼琴时有莫言总比有高尔基好。

让我们学会宽容吧!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