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熄灭,而是燃烧——2017温州市中考作文思考(肖培东)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2017-06-22 手机版 | ||||
不是熄灭,而是燃烧/肖培东 1 “一团火焰熄灭了,另一团火焰燃起。” “谁错过了这一瞬间,它决不会再恩赐第二遍。” 这个上午,初三孩子还在中考。几个成绩不错的初二孩子写温州市今年的中考作文,我想看看,他们会走向何方。 20分钟过去了,我怜悯地看着他们的作文卷子,多是几句,字也写得很吃力,仿佛仄仄的歪歪斜斜的小路,伸向远方时候却无奈被截断。 一个孩子的文题是《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他的题记写得好极了,“人类全部智慧都蕴含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我读读,就望着他,觉得是望着人类的智慧之河。我想起大学里读过的周国平的《人与永恒》,很是叹服。然而,他就只写了一段,很短的一段。“希望,如同前行路上的火把,熊熊燃烧,引领着我们前行。”他写不下去了,说想不出什么事例,感到窘迫。一朵火焰熄了,另一朵火焰接着燃起。可是,他找不到燃料了! 一个孩子的文题是《传承》,题目很精准,很简洁。我喜欢得很。 他写了两段。 “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像火焰一样,传承下去。 技艺,是代代相传的。我们从老祖宗那里学来技艺,又会有后人承继,就像火焰一样,一朵熄灭了,另一朵接着燃起,就这样,永远地传承下去。” “技艺呢?什么技艺?”我问他,他难为情地说,他写不出来了,传承不下去了! 一个孩子,没有题目,“在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几个人,他们就像是一个个火把,将自己的生命燃烧成火焰,为世人照亮美好的明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一人独坐月下,皎洁的月光撒在地上”,写苏轼了,但我知道,他再写下去,可能会是离题的节奏。 一个孩子,写得很有趣。“老家的后院来了一支红头军。”第一段单独成段,我喜欢。“这群蚂蚁四处烧杀抢掠,他们如同一团火,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哦,原来,这一支红头军是红头的蚂蚁,初二的孩子,能保持这样的童心与想象力,真好。“他们会出现在我们的桌上,花岗岩地面上,窗台上,无所不至,只有有食物,只要能生存。”他就写到这里,我问他,后面怎么写,他说,应该是这样一个故事,蚂蚁被我们蹂躏了,被我们用开水烫死了,可是,还有其他的蚂蚁会过来。“野火烧不尽,蚂蚁死又生”,我疑心是一个很折磨我的故事,暴力,血腥,也有点对人类的鄙夷与嘲讽。一只蚂蚁熄灭了,另一只蚂蚁接着生动下去,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命题者要的故事,我无法判断扣题不扣题。可是,我知道,他是会写文章的孩子。 女孩,写得很温暖。“迎面吹来的,是麦香。小小的身影在麦穗间穿梭,时隐时现,小伙伴们在麦田里嬉戏打闹。”她一定想写童年的麦田,那里,有着温馨的记忆,有着乡野的气息。这样清新的文笔,很会带你走进过去的时光,我想起我的童年,那大片大片的田野,那袅袅升起的炊烟,那歇斯底里的蝉鸣,那沾满麦粒的奔跑……女孩说,她要写麦香童年的美好,然后,麦田荒芜了,废弃了,再也找不到了。“我不知道我扣题不,我写着写着,有点害怕。” 写作,竟然会让人写着写着害怕起来。我听着,感到不安,觉得对不住这样温馨的文字。 所有的文字,都局促在白纸上,犹豫不决,拘谨紧张。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很希望今年的中考生能够顺利点。初二的孩子还有一年的阅读思考准备,一年后,他们应该会做得更好! 2 “谁错过了这一瞬间,它决不会再恩赐第二遍。” 那么,我们的初中时光呢?它还会再来吗?它不也是一个短暂的瞬间吗? 这个短暂的瞬间,怎么拥有,怎么承担,怎么记忆,你能告诉我吗? “火焰永远是一朵,只是换了燃料罢了”,我们是不是过早地为他们换了燃料,是不是过早地在熄灭他们原有的火焰,是不是强制性地要他们承继着去燃起他们本无力燃起的火焰!我问自己。 他们其实还是个孩子,有着年少稚嫩的青涩,也有着青春成熟的朦胧,他们就像一棵棵小树,所有的枝条在慢慢地抽芽,所有的叶子,还滚动着童真的思想,尽管他们已经很努力,想把根基扎得更深更深。他们的天空,还在高远处,那里,有洁白的梦幻,有蔚蓝的憧憬,他们欢跳着,也哭泣着,世界,他们说不出完全的所以然,人生,他们开始有抽象的思绪。别渴望他们马上就是撼动天地的风雷,失去了季节的成长,最后都没有正常的姿态。让他们最像他们,这样,才最是本真,最是教育。 教育,是为了助长,但绝不能拔苗。 初中时光,在人生的长河中,也是短短一瞬。让它真实,别让年少都老成! 写作,最该基于他们的原点,基于他们的途径,基于他们的内心。 3 我们来看,2017年高考作文题,浙江省的。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你看,三本书,清清爽爽,简简单单。作文提示语表达明确,指向清晰。考生只需要对三本书去思考,去思辨,就能够得出人生态度和生活理解。不需要再从很抽象的句子中得出三本书,再去发挥,省却了很多思考,只要把写作焦点对准即可。 再看,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材料语言朴素,言简意赅,发人思考,考生易于上手。材料的开放性又可以引领不同区域、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考生各显神通,又有利于让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材料本身的生活味和思辨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知时代,又鼓励考生透过现象学会思考,特别是从器物与人的关系中思考人的主体作用和人的价值,符合时代的价值导向,对考生的人生发展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注意,是透过现象学会思考。而我们的中考作文命题,是透过哲理句去思考哲理,再去还原生活细节去对应,考生无疑更费神。 再看,北京的高考作文,给出了两个题目。 ①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都是给了通俗易懂的材料,又竟然都人文地给出了作文题目“说纽带”“共和国,我为你拍照”,都不可能让考生熄灭在审题上,就看你考生拍什么照片,说什么纽带,怎么样写出高分了。 当高考写作降低审题、析题难度的时候,中考却开始变得深沉起来。我们可以想象,明年的初三老师,将会怎么样在必读书目里刨根挖沙。 读书与写作的结合应该是自然的融合,读书之妙妙在无用,刻意了,反而就功利了。台湾作家张大春说过一句话:“写文章,不要搞作文。”我以为,说得在理。 4 我很喜欢杨聪老师为杭州中考作文《我本来可以》写的几句点评。他说:“我喜欢这个题目。首先,题目很干净,没有为难学生,这就是真正的人文关怀。语文考试,前面部分已经有大量的文字须要阅读,如果作文再出得很复杂,甚至不知所云,对这些十四五岁的孩子真是太残忍。” 杭州2015年的“金克木读书”材料还是有点繁杂,2016年的材料“自己来”变得生活化容易理解,2017年的“我本来可以”则一下子简洁明了。这是为什么呢? 没有为难学生! 我也很喜欢济南今年的中考作文题目,以“醒来”为题写作文,特有灵感。仿佛这个世界都在为我们苏醒,都在急不可耐地走进我们的文字里。红色的花,绿色的草,黑色的土地,清澈的河流,还有我们的眼睛。 广州的中考作文题目“总会想起那张照片”,俗了点,但有细节感! 成都中考作文更有趣,既没有给出题目,也没有规定写作主题,而是要求考生以《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的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为开头来完成写作。很棒的作文命题!停下脚步驻足思考,写作范围广泛,可以是对过往生活的回忆、感悟;也可以是被眼前的人、事、景所触动而引发的思考;还可以是对当今社会现象的思考;既可以是实在的停下脚步做某事,也可以是虚写某事中断静心思考等等。拿起笔,写你最震撼的吧! 让那个女孩写《再也找不到了》或者《远去了,——》,她会不会写得更加充沛,会不会写得更加感动?让那个爱蚂蚁的男孩写《对不起,——》,他是不是写得更加明朗些,老家后院里的红头军,会不会更让我们垂泪叩问?让苏轼走进《我读懂了你》,是不是更加潇洒飘逸?就给他《传承》的题目,他会不会更容易找到具体的实物,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等待”,“希望”,哪一个不是有意思的作文题目,哪一个不能写出记忆中和想象中的动人? 我感动于《朗读者》的诸多主题,“遇见”,“告别”,“泪”…… 这样话题明确的作文,不也有思辨性吗?不为难,不等于没有深度。 作文考试,防止套题,是个理。但是,很多时候,高手不是套题,而是套生活。作文题,就生活在生活中,这个世界与我们有关的。 机械套作的人,写不好作文。“横看成岭侧成峰”,灵活转换作文素材的人,才是会写作文的人。 5 我们其实可以设计得更好! 客观地说,“一朵火焰熄灭了,另一朵火焰接着燃起”这段话,要想明白是需要一定理解能力的,这火焰啥意思,“熄灭”“燃起”呢? “谁错过了这一瞬间,它决不会再恩赐第二遍。”仿佛简单,却意蕴无穷。这是怎么样的一瞬间,竟如此吝啬,如此不愿再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想起了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 最重要的是,众所周知,材料作文如果给出两三个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必然有共同的指向,只是态度、观点各异。 比如富阳中学2016学年第一学期周考(2016.12)作文题用的材料: A.诸如一杯啜饮咖啡的时光、一竿临溪垂钓的等待、一路挥汗慢跑的苦练……正如王维所说:“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B.也有人提出:人生路上,我们需要个人奋斗,更需要与他人共享空间、资源、智慧、经验、快乐。正如森村诚一认为:“幸福越与人共享,它的价值越增加。” AB两个材料分别说的是独享幸福与共享幸福,也就是说,是围绕“幸福应该独享还是分享”去思考的。 再看2016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考模拟试题,材料如下: 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丁肇中 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外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们应该希望人人都能属于“有闲”阶级,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一个人。 ——梁实秋 两句名言,都是在阐述对待时间的不同观点,考生是有一个共同聚焦点的。 就拿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材料,给出的是三本书,共同指向“书”。 可是,仔细咀嚼温州中考作文材料,这两句话,感觉并不是围绕同一对象说理的。 “一朵火焰熄灭了,另一朵火焰接着燃起。”这句可以有多重角度的理解,不一定就必须是站在另一句的对面。说“传承”可以,说“坚持”可以,说“梦想”可以,说“信念”可以,说“时机”可以,说“进取”可以,说“生命”可以,说“选择”…… “谁错过了这一瞬间,它决不会再恩赐第二遍。”说“错过”可以,说“遗憾”可以,说“时机”可以,说“珍惜”可以,说“把握”…… 它们竟然可以不交集,这该会衍生多少类型的作文。天哪,老师,你做好判卷烦恼的准备了吗? 不围绕一个指向去阐释,写作就有了各自的枝节。你开你的花,我结我的果,不同的庄稼,不同的河流。指向没有聚焦,改卷会很有难度。 纠结。 我倒是觉得,就一句反而会变得更加明确,更加专注。选择多了,有时是干扰。 再或者,干脆点,像高考作文一样,我们把两句话改得更简洁些。 “有人说,错过了可以再来。也有人说,错过了,永不再来。你是怎么思考的,请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这样,是不是更加直观,更有利于考生明确写作指向,更有利于他们发挥写作才情?而且,不也在考察思辨力和思考力吗? 再或者,你就给个关键词,让大家都能立足在同一个点上去生长。 这道作文题,最后一定是在辛苦阅卷老师。比赛,是得在一个球上玩出高低优劣来,不能你打篮球,我踢足球,他扣排球,这样裁判很辛苦。 真题中的这两段话其实都很抽象,考生首先需要读懂,需要确定,再需要比较,需要选择,需要组合,而考场是决不会再恩赐第二遍写作时光的。写着写着,不知道自己写得对不对,心里会直犯嘀咕,这样的写作多少不够自信! 有人说,材料取自初中生必读书目,因此考生就不对这两句话感到陌生。这道理好像说不通。我们老师教了一辈子的某篇课文,解读都千姿百态,错误连连,更何况学生?你读过了《名人传》和《人类群星闪耀时》,你就懂得这里面的句子了?这种读过即懂得的阅读,自当是伪命题。很多书,我们都读过,可是,站在很多哲理的句子中,我们依旧是个懵懂求知的孩子。阅读,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需要经历去烘烤的。 6 我到现在还不懂某中考题“你不是庄子,我不是鱼”是啥意思。 我读了好几遍,还是觉得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以及顾城的“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更像朦胧诗。 读金华中考作文题,我就觉得“很十四五岁”。你看,一只蚂蚁爬到海岸边,望着一个接一个的海浪涌到岸上,不禁忧愁起来:“海这么大,而我这么小,我一辈子也不可能看到大海的尽头……我还活在世上干什么呢?”自拟题目,以上述文字为开头,展开想象,续写故事。或者,以“致蚂蚁的信”为题目,以大海的身份给蚂蚁写一封信。 我终于想通了那个初二孩子为什么会写一支蚂蚁红头军。 复杂,源于居高临下。人文,全因设身处地。 十四五岁,就写十四五岁的作文吧。都这样强势地高考化了,高中写作怎么办? 站在他们的视角去命题,我们会更自然一些。 而且,命题的时候不能预设各种可能,阅卷的时候,最后又得默许各种可能。我们的尴尬,往往就在这里。 别为难自己。 7 命题,不是熄灭,而是燃烧。 一定会有优秀作文出现,但有好作文,不代表这次命题就是最优秀的。 确实,我们已经尝试着做些变化,如用材料激发思维,考察学生思辨力和思维力,把阅读和写作做了很自然的连接,让学生写作自由又有度地燃烧!只是,再想得透彻些,再贴心点,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比如,我很怀念那个题目“月亮离我有多远”。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