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是最好的教学悟性——《新课程评论》(肖培东随笔)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师随笔 2017-06-16 手机版


肖培东

听新教师的课,我常常会遇到很多熟悉的朋友,比如课堂导语是某名师最常用的,比如问题设计是某个经典课例里的,比如课堂活动是另位名师独门招数里的。总之,我在他们的课堂里,会和多位老朋友邂逅,甚至那过渡语、讲解词,都觉得如出一辙。就像一副七巧板,拼凑了所有亮丽的色彩,试图搭出最有型的图案,只是结果总不尽如人意,课还是被上得七零八落,酸苦难言。照理,老师是很爱学习的,这从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名师教学痕迹就可以感受出来,那为什么课堂教学还是难言成功呢?

学而不融,用而不化。

再怎么辛勤地飞舞在花丛中,最后都是要酿成有自己芳香的蜂蜜。教师专业发展的路上,要带上一个“融”字。可怎样的一个“融”,“融”于何处,还真是门学问。

最初我是融在这样一种勤奋里的。很少阅读,很少思考,只用形体的疲倦和急速地飞奔来证实自己对教学的优良态度。我总觉得我会教书,能把学生的语文成绩弄上去,能为他们的中考或者高考助推一臂之力,我应该就是一个很合格的语文老师了。看着其他人厚厚高高的一叠叠课题论文,还有本本教育著作,我总不以为然,觉得无甚用处,甚至是浪费青春消磨时光。我很勤奋,每天批改大量的作业,很利落地从一堆数据中算出平均分,还要喊来那几个考得最糟糕的同学耐心地帮他们再做讲解。早出晚归,所有的时间都是融进近乎机械的重复里,融进相对稳定的步骤里, 融进学生需要的分数里。这种勤奋让我收获到学生与家长们的盛赞,学校领导自然也是非常喜欢我如此心无旁骛。特级教师吴非说过:“一所学校最可怕之处在于,一群愚蠢的老师在勤奋地工作。”这话很刺,但现在想来是有道理的。教育少什么都不能缺思想,那段时间的我就在这“愚蠢”又“勤奋”之列的,撇开思想去谈对教育的热情、责任,只用身体的燃烧去实践对教育的理解,肤浅地把教育教学最崇高的目标定为爱岗、敬业、奉献等等。更可怕的是,这种“勤奋”包裹下的危险,我们很难看到或者很拒绝看到。

我还曾倔强地融在分数里,对教育的理解总喜欢化成数字来表达。我教语文,分数至上,语文就是一堆用来比较大小的数字。约翰·密尔在《论自由》里这样说:“人性毋宁是一颗大树,需要从不同方向与成长和发展,使它成为一个具有内在力量的活生生的生命。”可是在中考高考面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了训练集中营,在这里,人性就是按照同一种模型组件起来、并被要求精确执行命令的机器。这样,教学没有情感,没有滋润,没有质疑,没有升华,我们只需引领学生做大量的习题,并等待着下一次的校对,然后就可以静待分数开成花。为了分数,我还把自己完全地融在教参里。我把教参里的每个字抄一遍就是我的教案,抄得越多我获得的称赞自然也越多。我在教参上横横杠杠地划线,再把线上的文字点点滴滴地灌进学生的脑里,学生再如此点点滴滴地复制到考试卷上,教学就是这样一种机械地搬运。语文课堂,就这样真实而又顽固地贫瘠着,甚至一点惭愧的表情也没有。

我总以为我是有悟性的人,相对不错的语言表达,多多少少让我的语文课有着一层浪漫和情感色彩,学生喜欢,家长认可,同事们也觉得不错,我也就觉得教书就是这样一回事了。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教学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于我都是很遥远的事情,或者不相干的。在狭小的自我世界里,人是很容易对自己产生认可感的。很少读书,很少思考,几无写作,教学最初的时间就这样勤奋又心安理得地过去了。偶尔我也会找来很多名师的课堂设计,为了我的公开课。比如上《祝福》我搬来了“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上《景泰蓝制作》我搬来了“泰蓝制作管理者协会”。那时的我其实并不懂得其中的妙处,只觉得外形亮丽的“创新”课堂最能调动氛围,而这些小小的招数也确实让我收获了掌声。掌声之后,就是飘飘然的自失,我开始融在轻狂里。

2000年的秋天,浙江丽水市,浙南片语文教学观摩会,我上了我第一堂市外的公开课《胡同文化》。教参告诉我,《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批判和否定,“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我就抓住教参上提供的这点内容,引导学生去体会胡同文化的深刻内涵,还很是鄙夷了一回北京人的“忍”的生存法则。课获得了一片掌声,我依旧轻飘飘地快乐。没多久,我读到了史紹典先生关于《胡同文化》的一篇文章。“他没有对胡同文化进行批判的,完全没有批判的意思。对胡同文化,他有一种依恋、一种感伤、一种怀念,还有一种无可奈何。”史老师说,很多教师对文章的文体,都忽略了。《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北京胡同》这本摄影集写的‘序言’。这本摄影集就叫《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本身,有一种强烈的保护北京特有胡同的情绪。“我们老师一般没有理会这一点。为什么这个“序言”要这么写?它是在批评、批判胡同文化吗?”这几行字,杂志上印得不大,却是那么显赫地晃动在我眼里。我羞愧极了,我第一次发觉,我的阅读是如此肤浅。这以后没多久,钱梦龙老师来永嘉听我上课,我执教的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上着上着,我入了境,我只想告诉学生:园子里,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是她,延长了史铁生轮椅上的岁月,是她,托举起史铁生苦难中的崛起。我以为我教出了这篇文章的神韵了,教出“母亲”与“地坛”的感动。钱老师却是很真诚地说:“母爱是要回到文字中读出来的。你看,‘她就悄悄地转身回去’,你看,‘她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咀嚼这样的句子,母亲才清晰可见,母爱才真切感人。”原来,感动的氤氲有了,文字的气韵却少了,而实际上,语文教学,就是引领学生经由语言文字走向美好的精神世界。缺少了对语言文字的咀嚼,语文课就失去了最本真的东西。

融,是最好的教学悟性 ——肖培东

蜕变,是因为你愿意去刺痛自己的心。这两堂课后,我开始认真地反思,颠覆性地看待自己走过的路。我终于明白,我是“融”错了。

融,应是一种汲取。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能让多少人停下匆忙的脚步来细细品味阅读?身处这物欲横流的社会,最该融进书香里的我们也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粗俗、鄙陋、愚钝。教师,要静下心来读书。林清玄说:“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阅读,就是窗子就是镜子,它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看清最真实的自己。它怡情益智,厚实我们的教育底蕴。说也奇怪,心静了,厚厚的理论书竟然不再干枯了,最初厌烦的枯燥的教育术语也像春天的嫩草一样光鲜有生气了。钱梦龙老师的教学思想,王尚文老师的语感论,孙绍振老师的解读理论,王荣生老师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越读我越觉得语文教学博大精深,魅力无穷。一个个教育名家向我走来,一段段语文智慧让我咀嚼,阅读,让智力生活拒绝停滞贫乏,当你沉浸其中,这些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的研读竟然妙趣横生。我又捡拾起大学学过的专业书籍,再去多处找来名著经典来读。苏霍姆林斯基、加德纳、佐藤学、李泽厚、宗白华、周国平、德波顿……读教育改革的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读哲学,读历史,读美学,当然,还有我喜爱的散文、诗歌甚至流行杂志等等。阅读,促进我的精神生长,让我在这个浮躁功利的时代警惕着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让我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到自身的渺小和肤浅,也让我更有信心更有精神站在语文的讲台上。有人问我最近几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我越来越爱读书”,这是真话。

融,更是一种思考。阅读或者培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名师大家,他们的教育思想,他们的教学课例,都给了我们许多触动和启迪。但是,我们切不可肆意搬运,机械模仿。我们必须理解,我们学的不是某一课的教学,我们学的是这一学科的教学,是关于教育的教学。这样,我们就不能只观其形,一定要深入名家的文字深处和课堂背后去思考,去抓其神,明白精彩之所在。最好的学习,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得到画画之法教学之技。名师上这课很精彩,他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我们要想透。名家的教学理论很深刻,怎么样融在我们的教学过程里,我们要思考并实践。外在的“形”我们要悟,内在的“神”,也就是名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我们更要理解。融,最终是要学会“形”“神”结合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展示出来。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非常经典,我们学习这一课例,不只是为了帮助我们完成《愚公移山》这一课的教学。孙绍振老师说:“钱先生的教学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提出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就解决了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体性的关系,提出了把学生自发的主体性提升到自觉层次的操作性程序。”徐飞老师说:“钱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独具匠心,他的课与当时语文课普遍采用的‘串讲法’迥然不同,而是着眼于教会学生自己读书。”这,就是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你就会把教学的好理论名师的好招数融进自己的教学思想里,你就能移走其他的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样,学之以鱼不如学之以渔。融,是一种思考,是一种选择,我们还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情(包括学校和学生)去做出相应的调整,怎么漂亮怎么模仿哪里好看哪里涂脂抹粉,这样不顾及教学实际需要就慌乱拼凑的,只把名师的一些具体招数从整个教学情境中剥离出来,那就必定是适得其反。

融,还是一种转化,是一种生成。山,积土而成巍峨;海,汇流而成浩瀚。我们的阅读,我们的学习,最终都是为了重塑我们自己。所以,教师应当通过连续的实践、反思、读书、思考、写作,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齐白石老人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融,就是博采众长,并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去创造新的自己。“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教育又是十分个性化的行为,大家的理论、名师的课都难免会有瑕疵。融,要有理智,有分析,有学习,有自我。任何一种学习,都以发展自我为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把学到读到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个性中,学习的过程才真的具备了激励教师成长的功能。综观当前的教学,各种思潮、流派层出不穷,各有各说,莫衷一是。融,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而是应该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将其有机地融会贯通于课堂教学中,最终找到教育教学中最好的自己。“常常看到许多老师学着钱梦龙老师的方法去设计教学,但是总觉得是邯郸学步,原因不在于组织的技巧和方式,而在于这些教学活动设计背后的立意和动机。”此言得之矣。教师的课堂行为是教师内在素养与外在教学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注意修炼内功灵活运作更为重要。

融,终是一种涵养。熟能生巧,熟能至融。我们要勤奋,更要有智慧,我们要学习,但不能迷失自己。积极地思考,虔诚地学习,刻苦地钻研,机智地凝合,都是我们发展自己的基石。同时,驱除浮躁,杜绝轻狂,让自己沉稳,谦逊,内敛,温润。守得住自己的心,做一个安静的自己,做一个真诚热爱教育的人,我们就能走得更好更远。前方的路,虽然遥远,但永远与我们的足迹融合。

现在,谈及悟性,我总是说:“悟性悟性,就是觉悟与秉性的组合,就是要把你骨子里那点的小聪明和你的思考你的学习做最好的融合。”

这样一想,融,该是最好的教学悟性。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