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预习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7-05-26 手机版 | ||||
预习第三单元第12课《济南的冬天》,回答以下问题: 1、生字注音 济( )南 慈( )善 安适( ) 暖和( ) 髻( ) 看护妇( ) 伦敦( ) 澄( )清 着( )落 镶( )上 水藻 ( ) 贮( )蓄 2、词语释义 温晴: 。响晴: 。 安适: 。空灵: 。 秀气: 。贮蓄: 。 3、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济南的冬天》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我国现代著名的 。主要作品有小说《 》《 》,他的话剧《 》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第一段首先把济南与 相比,突出济南冬天 特点,接着把济南与 相比,突出济南冬天 特点,最后把济南与 相比,突出济南冬天 特点,这主要运用了 手法。 (2)济南的冬天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3)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修辞) (4)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5)第二段第一句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济南冬天 的描写。第二段有些语句采用了 修辞手法,而 等动词,为济南创造了一个暖和安适的 。紧紧扣住济南 的特点,而“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则更表达出作者对济南 的感情。 (6)概括的说一说济南的山和水各有怎样的特点。 山的特点 水的特点 5、品读语言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①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 ② 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 ) ③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 ) ④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 ) (2)细读第2-4节,试着品析下面这句话。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赏析: (3)从自己喜欢的句子中找一句进行语言赏析。 句子: 赏析: 6、对于本文,你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有哪些疑难点,请写下来 12.《济南的冬天》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天之美。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归纳济南冬天的特点。 3、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本文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学习过程 环节一:预习展示,明确目标 1、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济南( ) 慈善( ) 安适( ) 暖和( ) 发髻( ) 看护妇( ) 伦敦( ) 澄清( ) 着落( ) 镶嵌( ) 水藻( ) 贮蓄( )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济南的冬天》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我国现代著名的 。主要作品有小说《 》《 》,他的话剧《 》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 环节二: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济南的冬天的总特征是什么? 2、作者选择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来写?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抓住每段的关键词语概括) 3、结合文章内容,根据每段描写的不同景物,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4、作者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环节三: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悟济南的冬天“温晴”的优美意境 1、作者怎样写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3、作者是如何描绘城外远山的? 环节四:练习反馈,巩固提升 1、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济南冬天的“奇迹”和“怪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了强调济南冬天气候温晴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下列句子中与其它三句修辞手法不的一项( ) A.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B.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C.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详地睡着,只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D.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3、分析句子:“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1)作者观察的角度是( )A.仰视 B.俯瞰 C.平视 (2)这一句交代的内容是( )A.地理位置 B.地理环境 C.小山的特点 (3)这一句写出了( )A.山的美 B.济南的美 C.济南冬天温暖的原因 4、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借鉴课文中通过比喻、拟人写景的手法,以《家乡的冬天》为题,写一篇练笔,写出你对家乡冬天的真实感受。 卢圆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