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7-05-15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⒈朗读《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由学生自由讲解) 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学习文体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三、录音范读课文 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课文的注释。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 “蕃”fán多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濯”zhuó洗涤 “鲜”xiǎn少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本文“说”的对象是什么? “说”—“爱莲”。 1、分析重点段落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 (指学生名回答)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问: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七个短语 (由此引出以下问题) 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一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教师适时点拨,“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主干);“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这样短短的文字之中,却能够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 (自然过渡引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做莲花拼图,总结出与莲花特征相对应的君子品德 请学生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提问: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长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4、再读课文第一部分,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 5、学习正衬和反衬的表现手法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先请大家找出提到菊和牡丹的地方。 (第一节开头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甚至爱牡丹。第二节,写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 问: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讲解: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泥之中,用自己的行动一民世俗作斗争。相比较,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文章来看,作者更欣赏莲花。我们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时,要明确,它对莲花起的是衬托作用。 提问:为什么说牡丹是反衬呢?(屏幕显示色块对比)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鲜(正衬)世人爱牡丹众(反衬)予独爱莲屏幕显示“相关知识”: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 结合两句诗讲解课文,让学生了解当时追求复归的不良风气。 五、分析结尾: 一“叹”--爱菊者“鲜” 二“叹”--爱莲者“少” 三“叹”--爱牡丹者“众” 六、学习相关的莲花诗句 叶展影翻当砌月,花开香散入簾风, 不如种在天池上,犹胜生於野水中。 ………… 七、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反馈练习: 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来概括原因。 例: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上官建锋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