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基本尊重的语文教学》观点纲要(教师随笔)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师随笔 2017-05-17 手机版 | ||||
我怀念这样的语文课:一位儒雅淡定的学者型的教师,以一份沉稳谦和的教态,操一手清秀俊朗的板书,带我们走入或馥郁或清幽的文学花园,课上有朴素平实的教学方式,有含蓄内敛的教学风格;有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有教师准确深刻的讲解,更有学生在老师点拨下恍悟后的会心微笑 尊重文本 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在言语的丛林和字里行间穿行,以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问题。 对于课堂,我们可以失望,但不可以虚假;课堂上,我们要读得更多一些,在文字上匍匐的时间足一些。 对于课堂,我们可以失望,但不可以虚假;课堂上,我们要读得更多一些,在文字上匍匐的时间足一些。 一堂好的语文课,既应包含着对学生感受的宽容,也应当包含着对作者与编者的尊重 不同的是,过去是教师主讲,学生旁听;现在是学生主讲(主要是尖子学生),教师插话补充。仿佛教学的重心已由教师转移到了学生,仿佛这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可是,读书的时间不多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本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种超越应当是“立足文本”的超越,最终又是“回归文本”的超越,而不是“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和“远离文本的精神核心”的无根无源的超越。 ---------------------- 尊重学生 学生是学习主体,他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相比,现代教育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是我们今天教育生命的希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必须首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一堂课是不是好课,不仅仅看老师是否有精彩的表现,更要看学生有没有进步性的表现。 课堂要让学生进入自己的学习节奏,去思考,去组织,去整合,去生长,去慢慢脱离你,远离你。 曲径可以通幽,善读者要拨开枝叶,方见本根,要告诉学生怎么读,怎么停顿,怎么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论语》中描述孔子与弟子们“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氛围和情境,是诞生孔门七十二贤的土壤和空气。这种土壤和空气,充溢着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 【案例】《跳水》公开课 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救孩子的办法,最后在教师“循循善诱”的设计下,都认为父亲用枪逼孩子跳水的方法最好。教师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欣赏配乐朗诵,随着音乐的旋律,学生们进入了情境。这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来,并向教师频频招手。教师发现了,但他不露声色,边朗读边绕到哪个学生旁边,轻轻地将他的胳膊压了下去。可当老师回到讲台时,却发现那只小手又固执地举了起来。教师又像先前一样,绕到那,微笑着再次将那只胳膊压了下去。这次,那只手再也没举起来,可是学生的脑袋也随之埋下去了……一堂公开课就这样“顺利”地结束了. 【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鲁迅的散文诗《雪》时,在分别讨论了“南国的雪”与“朔方的雪”的特点之后,教师问:“你更喜欢哪种雪?” 生:我喜欢江南的雪,江南的雪给人温暖的感觉,而且特别细腻。 生:我更喜欢江南的雪,第二自然段写堆雪人的语句,让我感到很亲切。还给雪人抹胭脂,特别有趣。 生:我喜欢江南的雪,它生机勃勃。雪落在花上,特别有生命力。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我喜欢江南的雪,江南的雪有江南女子的特点,那么生动、温婉。 生:我也有同感。江南的雪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因为稀少所以珍贵。不像朔方的雪,铺天盖地的到处都是。 师:难道就没有喜欢朔方的雪的同学吗?(声音里明显有点恳求) 生:我觉得不对。鲁迅写江南的雪的笔墨远远多于朔方的雪,喜欢的才会多写啊。 师:(无语)(无视学生的疑惑,极快速地)那么,你们觉得作者笔下的“朔方的雪”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很明显,这里的课堂生成与教师的预设相距甚远。教师希望学生说“喜欢朔方的雪”,然后,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下一环节“朔方的雪”的象征意义。问题在于学生不喜欢朔方的雪!不尊重学生的情感,一味放大自己的需要,即使情感的涌现也无法化为课堂的需要。 多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时间 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 给学生一些讨论交流的时间 给学生一些表达的时间 尊重才有生成 ---------------- 尊重自己 亮出个性 语文教学应有个性 语文教学必须要有个性,这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要求,也是最一般的要求;没有个性的语文课很难成为一堂好课。 只有学生和教材,而失去了自我的语文课,称不上好课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来自何处呢?来自语文教师的个性 第一是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觉 第二是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第三是语文方面的特长 --------李海林 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信奉而不唯是”——相信教材是教学的很好的载体,不轻易否定,但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重组的地方。 “遵循而有所立”——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具时,要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创新。 个性迷失: 一,出版社出版的《教案集》汗牛充栋,供教师“拿来”。 二,网络上,教案铺天盖地,成汪洋大海,教师只需动鼠标复制、粘贴即可。 三,“集体备课”蔚然成风,作为先进经验普及神州。集体备课,即先由区里(县里)一人备好课后主讲,数百教师做笔录,然后,各学校再集体备,一人主备,共同克隆。当老师进课堂时,手中教案几近一致。教师俨然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人。 ------------------- 尊重传统 重视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讲的都是诵读对于理解和感受语言所起的重要作用。 死记硬背固然不好,但课堂上若听不见朗朗的读书声,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 善于用好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孔子) 课堂上无休止的提问,把语文课上成典型的“提问课”就是启发 ? 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有悖于这一目的的所谓启发式都是错误的。 语文教师要有设计探究型问题的能力。 高明的启发是一种智慧 ------------------ 注重文道统一,提倡文以载道 孔子 “不学诗,无以言“讲的虽是诗歌的教化作用,但也可看出传统的语文教育注重文道统一。唐代韩愈更是直接提出了“文以载道”。 现在,有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重“文”不重“道”,只传授知识,不重视育人;或者人为把“文”和“道”割裂开来,将语文课上成为“思想教育课”:或者在语文课堂上加一个长长的思想教育的尾巴,搞穿靴戴帽似的对号入座。这些做法都有悖于“文道统一”这一教学原则。 我们语文老师可以抱怨今天的教育大环境,也可以抱怨教材,抱怨学生,同时也需要我们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否摈弃了语文教学传统中需要继承的好的方法和手段? ----------------- 尊重遗憾 语文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打造零失败的语文课堂”(某语文组的目标) 语文课堂中的遗憾,正体现了真实性。 让平时的每一堂课,都上成家常课中的精品课! 温州中学的听课本 扉页“一堂好课的标准”: 有意义的课 即扎实的课 有效率的课 即充实的课 有生成的课 即丰实的课 常态下的课 即平实的课 需完善的课 即真实的课 ----------------- 我怀念这样的语文课: 一位儒雅淡定的学者型的教师,以一份沉稳谦和的教态,操一手清秀俊朗的板书,带我们走入或馥郁或清幽的文学花园,课上有朴素平实的教学方式,有含蓄内敛的教学风格;有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有教师准确深刻的讲解,更有学生在老师点拨下恍悟后的会心微笑。 -------聂鸿飞(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副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 ) 语文课要实实在在 教会学生读书--------钱梦龙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